今日女报#面孔#

作为“一代女魂”入列中华百年女杰,唐群英因此名扬世界。在她的身后,笔者看到一个没留下名字的伟大女性。

配图

文/林新华

这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女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她的仰视。

回望她,首先必须提到唐群英。

说到唐群英,用名闻天下来形容,是名副其实的。

作为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她投身辛亥革命,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立下奇功,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 ;她倡导女权,作为中国女权运动领袖、女权主义先驱,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她在北京、湖南等地办报、办学,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教育家、报人。

孙中山先生称赞她为:“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

正因为她传奇的一生,1991年,康克清在她诞辰120周年时,用“一代女魂”来高度评价她。

1995年9月,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前夕,中国政府向大会推荐了8位中华百年女杰,第四位就是唐群英。

唐群英

为了弘扬唐群英的精神,她的后人一直在整理她的文史资料。作为唐群英研究会副会长的唐存正,近年来与唐德绵联手主编了《唐群英家风揄扬集》。2018年5月,这本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30多万字的文集,系统总结了唐群英借鉴父亲唐星照倡立的:“忠君报国,孝顺父母,诚信做人,义气待人”之家风,倡言“多积德,多读书,多劳作”的家训,自己推崇并发扬出唐家以“忠心报国,孝敬长辈,诚信做人,宽容处事,厚道待人”为家风,以“多积德,为人之本;多读书,成材之本;多劳作,立业之本”为家训,这一言简意赅的好家风和好家训。

从唐德绵与唐存正先生呕心沥血推出的这部文集里,让我在感受唐群英这个“一代女魂”之伟大时,有一个人同样让我看到了她的伟大。

这个人同样是一个女性,这个人甚至没有完整的名字,在这部30多万字的书里,有关她的专题文字,只有少少的千多字。但从这千多字的描述和唐群英的成长历程中,我看到了一个聪慧的妻子,一个开明的母亲,一个贤能的女性。

这个人就是唐群英的母亲,在唐存正先生整理出的《曹“太君”小传》一文里,她甚至没有全名,只有曹氏的表述,因为无册名。曹氏无全名留存,这在中国封建时期不足为奇。

曹氏生于1839年,这一年是清道光十九年。

唐存正先生整理的资料透露,曹家在衡山是书香门第,因此曹氏自幼饱读诗书,知书达礼,聪慧贤能。

1834年出生的唐星照,当时的家境应该不如岳父曹家。同样在湖南衡山的唐家,虽也是书香人家,但到了他爷爷这一代已经没落了,因此唐星照从小就随父唐安亨在家务农。19岁那年冬天,唐星照被在衡山等地招募新兵的湘军官员相中,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唐星照欣然应募,第二天便随募勇者离开家乡。

唐星照入伍之后,经过短暂的训练,即随湘军进入四川等地作战。智勇兼备的他,在湘军里如鱼得水,屡立战功。虽然入伍不久,就被曾国藩看中,因此对他一路提升。在唐星照只有25岁时,曾国藩即为其上折保举,朝廷也接受了曾国藩的保举,晋升他为“江西即补,赏加参将(正三品)”。

在曾国藩保举唐星照为“江西即补,赏加参将”的前一年,即1858年,19岁的曹氏嫁给唐星照。按照官吏的晋升体制来分析,此时的唐星照,应该是一个四品或者是从四品官员。因为英勇善战,唐星照累建奇功,一路得到重用。27岁时,被赏换“花翎管带湖南新果营江西侭先即补副将、加二级长勇巴图鲁,诰授振威将军”;29岁时,被调任正二品的江西补用总兵、袁临协副将;33岁那年,被荐升江西袁临协镇都督府提督,这是个从一品的官,统领镇字马步全军。与此同时,同治皇帝还将其妻曹氏诰封为一品夫人。在清朝的封赏中,一品夫人是诰命夫人中级别最高的封号。

一系列提升表明,唐星照在当时的湘军中,应该有着巨大的影响。

按照正常的仕途轨迹,被封为从一品官职的唐星照,此是还只有33岁,正是凭着显赫战功、平步青云之时。但年纪轻轻的唐星照却无意于仕途,竟然有了急流勇退的想法。于是他以战伤和母病为由,三次上书陈情,请求解甲归田,终于被获准退役。

这一年,还只有33岁的他,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仕途正好之时,他竟然舍官回到衡山老家这个小山村。

唐星照辞官回家,显然战伤不是主因,母病更不是理由。他的父亲唐安亨生有六个儿子,唐星照是老五,六兄弟个个都显赫一时。老大唐允律,号嶰谷,例赠武功将军。老二唐允得,号简峰,官至同治直隶州知州,例授奉政大夫。老三唐允徽,号虞臣,拔补千总。老四唐允徵,号莘甫,咸丰年间,在行营效力,官至提督,赏换花翎,并赏给“靖勇巴图鲁”称号,例授建威将军。老六唐允从,字绍先,赏戴蓝翎,补用千总。因此人称唐家是“一门三将军、两千总、一奉政大夫”的兼具文武之大家。

这样的家庭,真的只是母亲病了,还要一个老五舍高官厚禄、放弃美好仕途回来侍奉吗?

显然这两个理由都不是最重要的理由,至于到底是什么理由,众说纷纭,今天也无法真正验证。

但有一个事实是可以推测出来的,那就是唐星照作出这样的决定,一定是同妻子曹氏有过商量的,因为他不是一时冲动作出这样的决定,而是三次请辞。有三次请辞,说明唐星照辞官回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样深思熟虑的行为,肯定是夫妻共同的决定。如果妻子不同意,一闹二吵三上吊……恐怕唐星照难以有三次辞官的举动。

丈夫请辞高官之时,曹氏还只有28岁。一个年轻的妻子,面对丈夫这样的决定,一般人是很难认同的。毕竟夫贵妻荣,相对衡山那个偏僻的小山村,如果跟着从一品的丈夫在各地为官,不仅可以开眼界,享繁华,丈夫还可以再提升,自己还可以更尊荣,这是多少作妻子梦寐以求的。

然而,曹氏没有为了自己的利益去阻难丈夫的决定,而是在丈夫辞官后,与丈夫相濡以沫,在衡山小村相夫教子,展现了一个妻子的通情达理和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一个家有一个好女人,才能有一个好家庭。

配图

如果没有曹氏的通情达理、淡泊名利之品格,唐星照的辞职也不会三次上呈,辞官回家后,也不会有那么愉快。

应该说,唐星照辞职回家,开始了愉悦的乡居生活。

回乡后,他立即在衡山黄泥町老家的原址上扩建宅第,潇洒地过着田园牧歌的生活,置良田二百余亩的他,乐善好施。据唐家后人、湖南唐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唐德军先生整理的资料透露,唐星照回乡居后,开始回报乡里。不仅捐献良田倡修道路、便桥,便利交通;每逢初一、十五还定期开仓赈济贫民;又献出四十生辰所收礼金,在村口孟公坳兴建了一座凉亭,起名仁寿亭,供过往行人歇息,免费提供茶水。其好善乐施之举,众口皆碑……

封建社会是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就连客人来了,女性围桌而坐的资格都没有。今天我们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自然也看不到唐星照之外的曹氏的身影。但如果我们探研中国家庭的风俗,一个家庭常年累月推出慈善之举,而且资金巨大,如果是丈夫一人之决定,那是很难保证这样的善举会成为常态化行为的。

从情理分析,唐家的这一系列善举,必定是唐星照与曹氏共同商议的。从这些以唐星照名义流传的善举来看,我们看到的是,唐背后的曹氏是一个非常聪慧的妻子,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妻子。

配图

在当好妻子的同时,作为母亲的曹氏也是非常开明的。

1871年,“三吉堂”落成后的第二年,唐星照的第四个孩子出生了,这就是唐群英。

在唐群英的成长过程中,唐星照倾注了心血。

对孩子的教育,唐星照是非常用心的,他特意扩建书房“是吾家”,就是要延请名师来教子女。考虑到自己文化知识欠缺,他也常在此听课。他打破重男轻女习俗,为4个女儿取名希孟、希范、希陶、希欧,其意就是希望她们学习孟子、范仲淹、陶渊明、欧阳修,个个成为学有所用之人。

唐群英兄弟姐妹6人也不负众望,二姐一妹,一哥一弟。兄弟姐妹从小都在“是吾家”书屋读书。严格的家庭教育,良好的读书环境,使他(她)们个个熟读经史,善诗能文。二哥维藩当过几任县令,民国任湖南南路安抚使,宣讲共和,稳定社会秩序,成绩卓著。满弟乾一是辛亥革命的有功之臣,被授以“二等嘉禾章”、“四等文虎章”,先后任民国临时参议院参议员、国会众议员。唐群英更是名扬中外。

唐家的6个子女之所以各有建树,当然不是唐星照一个人培育出来的,作为母亲的曹氏自然功不可没。

有人说一个好母亲就是一个好学校。

在6个子女中,曹氏对唐群英的关爱,充分展现了一个母亲的开明。

唐群英小时就叫希陶,按照唐星照起名的意思,她的偶像是陶渊明。但是让唐星照感到意外的是,唐群英虽然聪明好学,但是并不愿当传统意义上文静秀气的“千金小姐”,而是有一股男儿气慨。既喜欢学习诗词歌赋,还喜欢练武骑马。她还常常组织周边的孩童扮作宋军、辽军“打仗”,并自称“穆桂英”挂帅出征,迎战“辽军”。从军营中走出来的唐星照看到老四有这样的爱好,也并不反感,还悉心对她进行传授。

作为母亲的曹氏,也十分开通,对丈夫把唐群英当个儿子来教育,并没有微词。

那个时候,女子都要缠足,时代的主流要求,名门千金更得有一双“三寸金莲”。关于裹足一事,从现有的资料中看,大都说的是唐群英在裹足之后,再扯掉裹脚布,被母亲曹氏发现后,又强行裹了起来,几经缠缠扯扯,由于反抗有力,终于成了个半大脚。对于这样的表述,是值得质疑的,在那个时代,一个母亲真正想让生活在身边的女儿在小小年纪裹足,哪里是女儿可以抗拒得了的呢?从唐群英后来成为别人眼中的“双枪英雄”,参加许多武装斗争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她应该没有裹足太久,可能也并非是“半大脚”,应该有一双并未受到多大影响的正常发育的脚。

从曹氏对唐群英自小习枪弄棒没有反对的事实来看,曹氏对于子女的选择是开明的。如果说,在唐群英年少成长岁月里,难以看到曹氏开明对唐群英的影响,那么在唐星照病逝后,曹氏独自主持唐家事务,以及唐群英成年后,曹氏为唐群英所做的许多事情,充分展现了她在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十分难得的开明和贤能。

1890年,56岁的唐星照病故。唐星照走后,既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也留下了这个需要费心操持的家。51岁的曹氏开始独自主持家政,而这不并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二子四女需要照顾,二百余亩良田等家业要好好打理,唐星照的慈善之举要延续……千头万绪,非一般女性可以善处之。

唐存正先生整理的资料显示,这一切都被她安排得妥妥贴贴。所以,不论在儿女心目中,还是在唐氏家族中,她都享有很高的威望,仿佛是当年杨家将里的余太君。族间亲房和近邻的老老少少皆尊称其为“曹太君”。

正是有了这样的威望,才为命运多桀的唐群英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唐星照病逝后的第二年,即1891年,20岁的唐群英遵父遗命嫁与湖南湘乡(今双峰)的曾传纲为妻,曾传纲是曾国藩的堂弟。这本来是一门令人羡慕的婚姻,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小家。但令人遗憾的是,嫁到曾家后,这个小家频频出现变故,短短几年,丈夫和孩子相继病逝,年纪轻轻的唐群英成了孤家寡人。按照当时的封建传统和曾家的族规,虽然丈夫和孩子都死了,但她却要在婆家守节,这才不失为“名门闺秀”之品行。

面对这样的局面,唐群英决定,要冲破夫死守节的封建桎梏,离开夫家。但到哪里去呢?因为如果离开夫家,就意味着她必须净身出户。那时作为一个家庭妇女,她一无职业,二无积蓄,她能到哪里去呢?而像这样的女儿,按照旧规也不允许回娘家,因为娘家人会认为这是不祥之人。

在唐群英处于窘迫之时,母亲曹氏展现了她在那个时代非凡的开明。

1898年,曹氏力排旧俗偏见,果断决策,决定接纳三女群英“大归”娘家。于是,27岁的唐群英回到了衡山娘家,再一次住进“是吾家”。6年后,1904年,当她得知唐群英不愿在家享受小姐生活,立志赴日求学时。虽然不知日本在何地,她却十分开通,支持女儿远渡东洋。考虑到女儿日后生活要有经济支撑,出国留学需要花费大笔经费。曹氏再出惊人之举,她主持家庭会,与两个儿子商量,提出把家产进行分配,给这个不再婚嫁的唐群英平分一份田产,母亲的建议得到了两个儿子的响应。但唐群英得知后,感动之余坚决谦让,说两个兄弟已经成家,生活负担重,自己独身一人,只要三分之一的一半就够了,剩下一半留作公产作为扶贫济困等用。看到儿女们如此通情达理,曹氏同意了这一方案。于是回到娘家的唐群英不仅没有被歧视,还分得水田39.6亩,供其独立支配。那是个女子在娘家没有继承权的封建社会,曹氏的这一决定,既是十分罕见的,也足见她的开明。

对唐群英关爱中体现的开明之举,依然在不断地延续。曹氏年过花甲之后,在大病一场病愈时,又联想到唐群英没有再婚,日后定会孤单无靠。于是在1908年,当唐群英学成回国后,曹氏主动和小儿子唐乾一夫妇商定,要他们将其尚未满周岁的儿子唐遂九过继给唐群英作兼祧子。见母亲提出这个要求,唐乾一夫妇没有拒绝。于是69岁的曹氏立即将这件事确定下来。

从唐群英回国的言行中,曹氏应该知道,女儿已非昨日之女儿。虽然她并不会懂得女儿所提倡的主义和精神,也不完全了解女儿所做的工作,但知女莫若母,是对女儿认可的她,默默地支持着唐群英。

为了办报兴学和革命工作之需,唐群英除了争取官费补贴,动员社会贤达捐助之外,还变卖了母亲做主分给她的财产,单独或与友人合作,到北京、湖南大力办报兴学。其办学热情之高,办校数量之多,在中国妇女教育史上首屈一指,为振兴中国女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唐群英的举动,曹氏默默支持着,及至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1918年冬,这位心地善良、宽容厚道、贤能开明、识大体、敢担当的老人,病故于“三吉堂”。这一年,她79岁。她虽然没有留存全名,但在亲友乡邻中,她以另一个令人敬仰的雅称流传,那就是被大家尊称为“曹太君”。

之所以亲友乡邻把她尊称“曹太君”,是缘于中国最有名的戏剧人物叫佘太君,佘太君作为一个有气节、爱国家,巾帼不让须眉的伟大女性形象流传于世。因此女性能配称太君,是大家对一个女性的敬仰。

今天,大家在传承唐群英精神的同时,不应该忘记她那位伟大的母亲——“曹太君”。

历史的进程告诉大家,没有“曹太君”,难有唐群英。

文/林新华

小编:喜之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