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之礼始于伏羲。伏羲是最早有记载的神祇。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楚帛书说伏羲出自于华胥氏,居于雷泽,后娶女娲,生四子为神。伏羲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创世神。

制订男婚女嫁的婚礼习俗源自于伏羲。数万年前,在伏羲氏生活的更早期及当时,原始社会的婚姻是血缘群婚的形势。即在同一血缘族群内的同辈男女之间是群婚的制度,也就是说同一辈份的男女是一个夫妻群,所生育的子女也为这个血缘群体所共有。伏羲和女娲兄妹的婚姻就是基于这种血缘婚的制度之下。

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血缘婚被淘汰,但依然是群婚制。在旧石器时代初期,原始社会时期同一族群里没有血缘关系的男子和女子互为夫妻,这样繁殖的后代慢慢形成了氏族。氏族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最早的原始社会形成了。

伏羲制订的嫁娶之礼是以男聘女嫁之礼使族外婚成为制度。伏羲先定姓氏,以不同姓氏的男女对偶结为婚姻。伏羲以“风”为姓,其它“姓”的来源有官职为姓、居住地为姓、所饲养的动物为姓等。男子以俪皮为礼娶亲,女子出嫁。原来群婚演变为“阳唱阴和,男行女随”。

俪皮,即鹿皮,最早的聘礼

从原始社会到三代,婚姻制度不断进步。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以治天下,正婚姻也是“周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白虎通》说“男子幼,娶必冠”。也就是说婚姻和“冠礼”联系紧密。《周礼》规定“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行了冠礼和婚礼,一个男子就完全成人了。那么冠礼是在男子多大年纪举行呢?《礼记*曲礼》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二十而行冠礼,婚礼在冠礼之后举行。那么女子多大年龄成人呢?《通典》“笄冠有成人之容。”男子的成人礼是冠礼,女子的成人礼是笄礼。《礼记*杂记》说得很清楚,“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也就是说女子的成年在十五岁。

至于周代男女究竟多大年龄可以结婚,《尚书*大传》里有具体的数据,“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汉代班固解释说“男子三十而筋骨坚强,任为人父。女子二十而肌肤克盛,任为人母。”

商代骨笄

周代以后男女结婚年龄提前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为了快速提高人口繁殖,于是用早婚政策来催生。齐桓公规定,“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越王勾践也规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汉代甚至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必须要早婚。汉惠帝的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意思就是十五岁到了出嫁的年龄就要出嫁,如果到了三十还未婚,就要交纳正常五倍的赋税。

晋武帝司马炎时规定“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在西晋,一个女子到了十七岁还不出嫁,那么不用经过她的父母同意,地方官就可以直接找个人把她嫁了。

南北朝刘宋时期,“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一个女子,到了十五岁还不出嫁,她家里人都要跟着连坐受罚。

唐代婚礼青庐

经过了分裂战乱的南北朝时期,唐代采取休养生息的缓和政策,不再对未婚者处于重税或重罚。不过还是规定,男子二十而娶,女子十五而嫁。然而到了唐代中期,又生新改为男子十五而娶,女子十二而嫁,否则就要由官府干预了。

从唐以后到封建社会结束的清代,基本都规定男十六而娶,女十四而嫁。

我国第一部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是男子二十岁,女子十八岁。现在的婚姻法则规定男子二十二岁,女子二十岁才能结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