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新鲜解读】

《诗经·式微》:是什么在召唤诗歌主人公归去?

丁启阵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诗经·邶风·式微》

1

邶风,作为“十五国风”之一,顾名思义,当然是邶地民歌。邶,周代诸侯国国名,在今河南省。周灭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城邶城村,号邶国。

但是,邶风作为十五国风之一的地位历来有人质疑。汉代著名学者郑玄因为《邶风》、《鄘风》多讲述卫国之事,将邶、鄘视为卫的附属国。“邶、鄘、卫者,殷纣畿内地名,属古冀州。自纣城而北曰邶,南曰鄘,东曰卫,在汲郡朝歌县……作者各有所伤,从其本国而异之,故有《邶》、《鄘》、《卫》之诗。”(《经典释文》、《毛诗音义》引)魏源以“邶鄘卫”三字合成一个地名,“邶鄘卫之不可分,犹之曰殷商,曰荆楚”(《诗古微》)。光绪十六年(1890)河北涞水张家洼发现北伯彝器数种,王国维作《北伯鼎跋》,提出如下观点:邶国、鄘国都不在朝歌附近,邶国在北方的燕国,鄘国在东方的鲁国,太师采诗的时候还沿用邶、鄘这两个旧名,其实都是有目无诗。他说:“季札观鲁乐,为之歌《邶鄘卫》,时犹未分为三。后人以卫诗独多,遂分隶之于《邶》、《鄘》。”就是说,《邶风》、《鄘风》实际上是从《卫风》分出来的。(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

2

关于此诗的主要思想,《毛诗序》说是黎侯被狄驱逐,流亡于卫,其手下大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接纳,有人劝其返回家乡,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自然,两种说法均牵强附会,无论是实指黎侯还是黎庄夫人,都缺乏史实证据。余冠英先生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最为当今人们所乐于接受。

没错,从诗句字面上看,中露(露水中)、泥中(泥途)可以理解为行旅跋涉或风餐露宿之苦,全诗像是离家服役之人的感慨,“君”可以理解为国君。但是,诗歌艺术有隐喻、曲笔、象征等手法,另有所指,也是可能的事情。往往是,越是看起来简单的诗句,越有可能使用了这些手法。正如清代学者方玉润评论此诗时所说的:“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3

《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汉代大学者郑玄家里的奴婢都爱读书。曾经使唤一个婢女,不满意,郑玄发怒,让人将其拖进烂泥中。不久,另一个婢女过来看见,问她:“胡为乎泥中?”她回答道:“薄言往诉,逢彼之怒。”“薄言往诉,逢彼之怒”出自《诗经·卫风·柏舟》,“胡为乎泥中”则出自这首《式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泥中也可以不是行走于泥泞道路的意思,而是一种惩罚。看过美国人拍摄的儿童动画片《小猪佩奇》的人都知道,跳泥坑是一种好玩的游戏——佩奇家族老少都喜欢光脚跳进泥坑里踩着玩!

4

这首诗在后代影响深远,这从后代诗人借用其中诗句、词语的情况可见一斑。较早的是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唐王维《渭川田家》诗有“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句子;孟浩然《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诗有“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两句;贯休《别杜将军》诗有“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号归来”两句。

这首诗跟《秦风·蒹葭》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语焉不详。诗歌的主人公为什么要强调自己之所以在泥中、在露水中,是因为“君”(您)的缘故呢?他为什么急于归去?难道真的是因为“式微”(天黑)吗?难道诗歌主人公不是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服役而是每天可以回家睡觉的就近服役之人吗?

如果不是因为字面意思的天黑需要回家,那么,他为什么要归去呢?思念家人,孝敬父母,享受天伦之乐,甚至像《晋书·张翰传》记载的,张翰在洛阳见秋风刮起,想念家乡吴中(今天苏州)的菰菜(茭白)、莼菜羹、鲈鱼脍,毅然弃官归乡——张翰的弃官归去,为了家乡美味不过是借口,实际上是为了避祸全身——当然都可以是理由。

不过,相比之下,历代诗人的“归去”,当数陶渊明的归去最为直白,最为深刻,最为果决。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的“田园将芜”是他众多理由中最无关紧要的一条,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紧接着的“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和《归园田居》其一所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简而言之,就是仕途有违其初心、本性,犹如身困牢笼,使他非常痛苦;只有回到乡村,复返自然,才能感觉到如鸟还林的自由。因此我认为,阅读这首诗的时候,不妨把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作为参考,注脚。

2018-10-13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