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成就了他诗坛的巅峰

  一段传奇演绎出他人生悲欢

  他就是唐代大诗人

  ▼

  

  李白

  诗仙李白,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想象奇诡、气势豪迈、雄浑飘逸。他象一颗光芒万丈的超级巨星,永远闪耀在诗歌中国的天空。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而皖南,这片灵境般的山水与李白结缘最深,屡屡见证了李白生命中的辉煌与壮丽,也抚慰了李白失意时的无限忧伤。

  视频丨李白在皖南

  ▼

  0 1

  李白与马鞍山的神秘奇缘

  安徽皖南,包括今天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池州、宣城、黄山,自古山水如画,人杰地灵。青年李白第一次来到皖南,便为之深深地吸引和震撼。此后,无论中年昂首天外,或是晚年历尽坎坷,他都选择栖息在这片灵魂的故乡,直至最后终老于此。李白在皖南先后留下了150多篇诗文,其中,许多篇章成为千古绝唱。

  马鞍山,谢朓笔下的山水都,当代中国诗歌之城。“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这里山水形胜,锁钥金陵,屏障东南。李白与马鞍山有着神秘的奇缘,天门山坐落在芜湖与马鞍山之间,公元725年,李白满怀政治抱负出三峡,浮江汉。翌年夏天,他乘舟东游吴越经过天门山,雄奇险峻的天门山深深吸引了李白,一首《望天门山》从他心底喷涌而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李白歌咏马鞍山,也是歌咏安徽的第一首诗歌。从此,天门山化作中国诗歌史上的精神地标,摇曳成一片永恒的风景。

  采石矶作为长江三矶之首,绝壁临江,水湍石奇,千古一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屡屡上演改朝换代的战争风云。公元738年一个秋夜,李白再次泊舟采石,联想当年东晋征西将军谢尚在此赏拔袁宏的往事,不禁感时伤怀,叹息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写下《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引起历代仁人志士的共鸣。

  安史之乱暴发前,李白再次来到采石矶横江馆前,面对江上风涛骤起,写下著名的《横江词六首》,表达了诗人对大唐国运的深重忧虑。追随李白的脚步,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陆游、杨万里、郁达夫、郭沫若等纷至沓来,留下上千首名篇佳作,积淀成底蕴深厚的马鞍山采石矶诗词文化。一流的山水品相,遇上一流的诗人。因此,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才这样高度概括:“采石矶的魅力在于她扼守了长江咽喉,对万里长江作出了文化总结”。

  今天,巍峨的采石太白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我国的“三楼一阁”,早已成为著名的江南风景胜地,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远方游客来此探奇揽胜、祭拜诗仙。太白楼内,诗仙雕像,昂首天外,栩栩如生;采石矶上,屐(念jī)痕处处,太白遗踪,俯拾即是。联璧台前,李白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故事代代相传。

  0 2

  李白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芜湖的南陵县地接吴楚,是通往黄山和九华山的门户。李白壮游山水,南陵风土人物给他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以致中年携家眷迁居南陵,李白在南陵的诗歌就多达20多首;公元742年,李白在南陵深山之中突然接到玄宗皇帝的诏书,狂喜至极,高歌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随即匆匆告别妻儿,迅速启程西行长安,供奉翰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唯有李白如此表达喜从天降的旷世豪情,率真,明朗。此后,李白无论身在何方,南陵都让他梦绕魂牵,南陵生活已经成为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公元753年,李白再次漫游南陵,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中还念念不忘南陵给他带来的无上荣耀:“惟昔不自媒,担簦西入秦。攀龙九天上,忝列岁星臣。布衣侍丹墀,密勿草丝纶。”

  公元760年,流放夜郎遇赦归来的李白赠诗南陵县令韦冰,仍然深情缅想 “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可见南陵和长安在李白生命中占据了何等重要的位置。

  

  铜陵,中国古铜都,今天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唐天宝、至德、上元年间李白曾三次漫游铜陵,留下了13 首诗作。李白喜爱这里的每一片山水,也时时流露出诗人的赤诚与天真。在铜陵,李白写下我国第一首赞美冶铜工人的诗篇,用洒脱壮美的诗句,热情赞颂他们的辛苦劳动和豪迈气概: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一千多年前,五松山下长江蜿蜒,群山逶迤,松涛盈耳。李白数次登临五松山,绝顶古松苍然,并欲在此结庐精修。“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抒发了他登临五松山由感而发的心境。当他酣醉时又挥笔写下:“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郁勃飞动,尽显李白诗仙的一身豪气李白游五松山时,曾借宿在一位贫苦妇女荀媪家,受到殷勤款待,有感而作《宿五松山下荀媼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此诗描写了劳动的艰难和农家的贫苦,倾诉了自己的感激和惭愧,感人至深。全诗朴素自然、不事雕琢,平铺直叙而又神韵悠然,体现了李白与底层平民的深厚情感。如今,李白命名的五松山下,早已成为铜陵的中心城区,车水马龙,一派都市景象。

  

  安庆,古皖国之都。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晚年李白曾多次畅游或隐居安庆。公元748年,48岁的李白泛舟江上,遥望气势雄伟的天柱山,内心的忧愤涣然冰释,《江上望皖公山》脱口而出:“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宴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但爱滋岭高,何由讨灵异。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天柱山

  “皖公山”主峰绝顶处有一天生石柱,擎天独立,气魄非凡,所以后世统称“天柱山”。天柱峰下,曲径通幽,悬瀑飞泉,古木参天。李白在碧波浩淼长江上泛舟,时而上岸凭吊汉武帝祭岳台,时而在涧边的古崖上题诗留字、抒发豪情、一见倾心,并决定学道成功之后即在此隐居。

  此后,李白避难太湖,养病宿松,寓居司空山,受到县令闾丘热情款待,留下多首沁人心脾的名篇佳作。《题舒州司空山瀑布》更是仙气飘飘,在诗仙李白的笔下,愈加焕发出神奇灵异的光芒,醉人心魄,令人无限神往!

  

  池州,地处长江南岸,历代名人陶渊明、苏轼、岳飞、陆游等都曾驻足此地,被誉为“千载诗人地”。如今“佛拜九华,生态池州”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旅游名片,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九华山”更是这座城市的旅游胜地。

  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留下了《秋浦歌十七首》等众多诗篇。天宝十三年冬天,李白漫游来此,眺望山峰如同九朵盛开的莲花,遂在《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中吟出千古佳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一锤定音,从此,九华山横空出世,名扬四海。

  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歌咏中写道:“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诗人赞美九华,意欲卜居,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空负报国之志、无奈远离庙堂、浪迹江湖的落寞。为纪念李白,后人在九华山建有“李白书堂”,相传书堂旁这两棵千年银杏树也是李白当年亲手栽植。这口古井相传也是李白汲水酿酒所用,这些景观与太白洗砚池、太白手书"金沙泉"题刻等,共同组成了九华山丰富的李白胜迹群。

  池州素有“天然氧吧”之称,秋浦河绵延180公里穿越石台县流入长江,秋浦河因李白《秋浦歌十七首》而名闻遐迩。组诗晶莹剔透,意境优美,情感深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今天,秋浦河依然生态良好,川明水净,处处都晕染着诗仙的色彩,倒映着美丽皖南的天光云影,成为一条真正的诗的河流。

  0 3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

  ▲著名景点“梦笔生花”

  黄山著名景点“梦笔生花”,传说就是李白写诗后掷下的那支毛笔幻化而成。李白用他的如椽巨笔成就了黄山,而云雾缥缈的黄山也带给了诗人仙气氤氲的诗作,李白吟咏黄山之作《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余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峦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对黄山来说,这首诗的地位十分重要。这是迄今见到的第一首吟咏黄山的诗篇。李白生动描写了黄山的雄伟峭拔,群峰壁立,灵秀奇异。由于李白诗中写到的“莲峰”、“石柱”、“芙蓉”、“炼玉”、“乘桥” 等诗句和诗中的诸多想像,均为后来为黄山各山峰命名开启了思路,黄山由此名声越来越大,终成海内名山。

  李白一生仰慕曾任宣城太守的南齐诗人谢朓,多次到宣城寻访遗迹,。这座陵阳峰上的谢朓楼,李白就曾在此登楼酣饮,纵览山水,赋诗抒怀,写下了著名的古风体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超境界。

  0 4

  李白曾七次来当涂

  诗仙圣境,千古高风。当涂大青山下,一代诗仙已经在此静卧1200多年。“李白墓园”位于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镇,李白曾七次来到当涂,留下了50多首不朽的诗篇。生命的最后两年就在当涂度过,并终老于此。李白没有想到,当年对天门山的惊鸿一瞥,却化作了永生的魂牵梦绕。

  当涂,古称姑孰。晚年李白在当涂泛舟姑孰溪、丹阳湖,探幽谢公宅、桓公井,留下组诗《姑孰十咏》。“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这是《姑孰十咏》的最后一首《天门山》。诗人平静的外表和安静的目光下,涌动的是对自己一生的感慨回味。“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实际上是对自己一生的诗化的总结。千载之下,眼前恍惚还能映现出淡淡暮霭里李白舟行江上越来越远的飘渺身影。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用他伟大的诗歌作品,给后人留下一座永恒的艺术丰碑。皖江八百里,山水多奇踪。她用绮丽明秀的美景,滋养了诗人的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她用淳厚亲切的温情,慰藉了诗人高傲不羁而又寂寞惆怅的灵魂。李白在皖南的游踪,是诗人生命中一段十分重要的经历,也是李白通往诗仙之路的最后一段旅程!

  钟灵毓秀的皖南,因与诗仙李白的深厚情缘,从而放射出更加令人迷醉的诗性光芒。今天,“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作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区,正以其旷世的文化品相,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来源:马鞍山日报

  撰文:曹化根、朱文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