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衡地动仪,真的被教材删除了?

来源:齐鲁晚报 ID:qiluwanbao002

中学历史课本上学过的张衡的地动仪,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忆深刻

听说,张衡地动仪将从历史课本中删除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那个被印在教材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由王振铎复原、以“直立杆”为理论基础制作的地动仪模型,开始淡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

实际上,近年来,

王振铎所造的地动仪模型一直非议不断。

(1953年中国发行的“张衡地动仪”邮票)

在几代中国学生的历史课本中,都能够看见关于张衡以及候风地动仪的描述以及模型图片。这是国人对于古代中华民族科技文明的自豪,可能也是因为如此,哪怕教材上的图片仅是20世纪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古籍复原得出,哪怕这个复原模型在当时饱受争议,仍然在教材中延续了数十年。

奥地利学者雷立柏在他写的《张衡,科学与宗教》一书中写道:“对张衡地动仪的迷恋正是华夏科学停滞特点的典型表现”。这说明在当时,外国学者对地动仪的怀疑,已经扩散到了对张衡,甚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层面上。这时,中国科学院教授冯锐站了出来,他将成为领军人物,让“张衡地动仪”再次震动地震界。

王振铎所复原的地动仪,采用的是“直立杆原理”。但是当冯锐翻阅《后汉书》的记载时,作为一名专业地震工作者,他很快发现了王振铎所用理论的错误之处。因为他可以计算出都柱的高度长达近2米,而这个高度只能是一个悬垂摆,而无法是一个直立的杆。所以,王振铎所采用的“直立杆原理”无法成立。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馆,专门参观张衡地动仪)

为复原出更具科学性、

更接近史籍记载中的候风地动仪,

早在2003年,中国科学院教授冯锐

就重启了“张衡地动仪”探索证明之路。

2003年,河南博物院决定张榜招贤,让张衡地动仪能够真正的“动起来”,不仅找到了冯锐,更是在2004年8月,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组成了课题小组,共同复原“张衡地动仪”。在这样的情景之下,文史专家加入了冯锐的团队,在《后汉书·张衡列传》仅196字的记载中,又找到了《续汉书》、《后汉纪》等七部典籍,均有对张衡地动仪的记载,196字扩展为238字。

(冯锐在“王氏地动仪”前)

终于,在2009年9月20日,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幕,新的地动仪模型与观众见面。现场的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按下按钮,观察在不同波型下地动仪的不同反应——只有横波到来它才吐丸,其他来自纵波的震动,都无法使地动仪有任何反应。这意味着,类似关门、汽车过境、巨大的炮声等都不会干扰到地动仪。

目前,关于地动仪的探索复原工作

一直在继续。

值得注意的是,当更为符合科学逻辑的地动仪被制造出来之时,在无数中小学的教材之上,讲到张衡和候风地动仪时,仍旧采用的是那套倒放一根“直立杆”理论。而冯锐多次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沟通,希望能够纠正教科书上的这一错误。

2010年1月24日,冯锐接到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的电话,袁贵仁表示仔细阅读冯锐修改教科书的建议和相关资料后,原则同意修改“张衡地动仪”这一章节。并在2010年秋季教改出台以后,按照教学大纲,“张衡地动仪”已不再是历史课本中的内容。

而在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原本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已被完全删除。

对于这件事,

网友的讨论热烈

@阿盖Gabriel:正视历史,严谨的科学教育是好事

@Z樂-宅:之前记得看到一个报道说是发现了历史原物,后来证明了是古代的一个火锅

@流星永恒leslie:或许只是现在的智慧无法复刻当时的结构,人类在倒退也未可知

@文化殿:原来学的不一定是真的怀疑精神不可无。

@FORCE:原来被骗了这么多年

@占卜师南希:小时候一直觉得这是一个特别神奇的发明

@李靖:也算一种进步吧

@大米有文化:这个东西当时觉得神奇和伟大,后来长大了,想想可能是封神演义里才能有的神奇东西……

@一只大猪蹄rpLee:我记得小学的时候,同学们都不太明白这个原理,问语文老师,老师也是佯装很懂但解释的模模糊糊。

也有网友认为:

关于张衡地动仪的内容应该保留,图片可删除。

毕竟那是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技术水平

@孑然一身------涛:复原的模型存在争议,并不是地动仪有争议。

@涵容yu:看不明白,有争议可以删除图片,为什么要把内容全部删除呢

@leo-coffeehouse:不管科学不科学,原理成立不成立,历史就是历史,后世可以评论不能删除吧

@碎碎念的小疯猫:复原不科学……不代表地动仪本身不存在吧

@鸣动九霄一:做出添加说明,比直接删除好一些

@瓶中张帆:张衡的成就太多了,这东西在其中本来分量就不是那么重,丝毫不影响张衡的历史地位。

时至今日,冯锐虽复原出了更有科学逻辑、更为符合史料记载的地动仪模型,但是用他的话来说,这也仅算“我们在当前这个时代对张衡的理解”。至于一千多年的候风地动仪到底是何样,后人又会不会制造出更加接近原貌的张衡地动仪,现在还无法轻易下结论。

新京报评论:“求真”才是对张衡最大的尊重地动仪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令人着迷,又令人生疑。

张衡关于地震的认识,显然也不可能脱离当时的思想背景,至少不可能比当时其他人高出太多,达到现代地震学的水平。有些科普文章里说“张衡对地震波的传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这显然是夸大其词,因为现代地震学测定震源的方位和距离,也需要依靠地震网进行多点测量,才能算出结果。即便张衡地动仪能够工作,也不可能通过放置在洛阳的一台仪器测量地震方位——地震时物体的倾倒方向非常复杂,并不总是朝向地震波传来的方向。

更有意思的是,在历史文献中保留至今的张衡奏折《阳嘉二年京师地震对策》中,张衡也丝毫没有谈及他的地震仪,或者监测地震的技术,而是依据中国传统“天人感应”的思想,认为地震是上天对于朝政昏乱降下的警示,朝廷上下应该“修政恐惧,则转祸为福矣”。可见张衡对于地震的认识很可能与当时的文化水平一致,企图用现代地震学知识去塑造“地动仪”,是一种错误的穿越。 

过去对地动仪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强调我们中国古代也有突出的科技贡献。实际上,张衡本人的科学贡献并不是地动仪,而是他记载了浑天说对天文现象的认识,还制作了重要天文仪器浑天仪。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古代学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有着突出的贡献,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把他想象成一位现代科学家,把现代科学知识强加于他。

从王振铎设计地动仪模型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如今科学史界对于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2017年出版的《中国三十大发明》中,就没有列入地动仪。中华民族历史上众多的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正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越是清醒、对古代文明的理解越是客观,这样的文化自信也越有力量。

对张衡地动仪被历史课本删除,

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

▷ 本文来源:转载自齐鲁晚报(ID:qiluwanbao002),

TEL : 63113900  63113953

监制:世创  dtlg1042

华山 nydtths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