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做好绿色文章 谱写生态新篇章――写在聊城荣膺“国家森林城市”之际(上)

聊城植物园鸟瞰图。森林拥抱城市,绿色融入生活。聊城百姓的幸福指数,正在浓浓绿意中悄然提升。□本报记者 朱玉东

编者按 10月15日,在深圳市召开的2018年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传来喜讯,聊城荣膺“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

从2015年决策“创森”,到2018年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我市围绕“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建设目标,立足“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的新定位,突出平原绿化特点,全力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创森”,给这座“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生态聊城”带来了哪些改变?市民从中得到了哪些实惠?在此,本报特推出专题报道,从群众期盼、生态发展、创新举措、绿色惠民等方面深度解读聊城的“创森之路”,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布双起 钟 伟

林木蔽日,绿水如蓝。

金秋时节,行走在聊城87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您会看到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与苍翠的树木相映,一座座漂亮的城市与葱郁的森林相依,一个个绿色生态小区与碧水蓝天相融,一个个森林村庄与声声莺啼鸟鸣相伴……

这是聊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森林聊城”的精彩演绎。

瓜熟蒂落。10月15日,深圳,2018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把“国家森林城市”的荣誉郑重授予聊城市,标志着我市新添一张国字号的“绿色名片”。

从三年前开始“创森”,到喜摘这顶生态王冠,聊城人始终围绕“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的新定位、新蓝图,坚持以大规划布局、大工程带动、大手笔投入,用饱含生命色彩的浓绿撰写着“创森”成长日记,在“绿色崛起”宏伟蓝图中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森林拥抱城市,绿色融入生活。聊城百姓的幸福指数,正在浓浓绿意中悄然提升。

历史担当,扬起奋进风帆

聊城,渴望通过“创森”登上新高度。因为,国家森林城市是一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也是对城市生态建设成就的最高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居环境已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人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迫切。健康森林、美丽湿地、绿色通道、秀美村庄,不仅是城市品质的标志,也是市民、公民最普惠的生态福利。

面对全市人民的信任与重托,2015年底,聊城市委、市政府做出做好“水、绿、洁”三篇文章、争创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

2016年10月27日,市委、市政府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会上发出动员令: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推进生态聊城、美丽聊城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增加百姓福祉、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坚决打赢“创森”攻坚战。铿锵有力的承诺,言犹在耳。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多、标准高,尤其作为平原地区,聊城在全省率先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目标,面临不少挑战。聊城,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就此扬起向国家森林城市目标奋进的风帆。河湖秀美、宜居宜业的聊城令人神往,“创森”因承载着百姓的重托和厚望而意义重大。

高位推动,脚步从未停歇

号令发出,全民响应。

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聊城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帷幕由此拉开。

2015年12月,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其中提出争创国家森林城市;2016年1月,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正式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申请;2016年4月得到国家林业局的复函支持,顺利拿到“创森”入场券;2016年10月,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高规格的全市“创森”动员大会,省林业厅与市政府签订了《关于共建聊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印发了《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森林聊城的决定》。成立了“创森”指挥部,建立健全创建工作推进机制。每年对县(市、区)政府、对市直单位部门的绩效考核,都要把“创森”纳入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年多来,聊城的“创森”目标始终坚定,一张蓝图绘到底,撸起袖子加油干。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列入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强力推进。每年植树节,市几大班子领导深入田间地头播种绿色,已成为惯例。市“创森”指挥部组织召开动员会、推进会、现场会、办公会、汇报会达60余次,高密度部署落实。突出平原绿化特点,以六大工程为总抓手,城乡一体、上下联动,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建设森林城市的热潮,揭开了聊城绿化史上的新篇章。

正是这种坚持,聊城的“创森”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部门过细抓、相关部门协同抓、市县乡村一齐抓”的工作局面,全市上下有目标、有抓手、有考核、有激励,创建工作一年一个新变化,年年都上新台阶。

水清林绿,尽享生态福祉

晨光熹微,聊城各大公园里晨练的身影轻盈矫健,阳光透过浓郁的树荫洒下来。风和日丽,徒骇河畔亲朋好友三五成群,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畅享无尽闲暇时光。远道而来的游客,沉迷于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的绿色海洋中,感受返璞归真的乐趣。

这是聊城的绿色魅力,也是“创森”以来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经过三年来的大力推进,全市绿量大幅增加,林业质量和生态效益明显增强,初步呈现城区、近郊、村镇绿化交相辉映,水网、路网、林网绿化纵横交错,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的造林绿化新格局,绿满水城取得显著成效。

我市实施森林进城围城,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面积,目前市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以上。按照全域水城建设要求凸显“水、绿、洁”三个主题,用遍布全城的绿来美化水,以穿城而过的水来提升绿,彰显了林水相依、林水相连、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水城特色”。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建设质量显著提升,全市建立森林公园11处,湿地公园16处,国家级休闲体验基地3处。整治了小湄河、二干渠、清泉河等水系,在市主城区建设了2200亩的九州洼月季公园、提升改造了1000多亩的凤凰苑森林公园。市县城区新建和提升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等休闲场所达147处。城市的生态美景一直延续到乡村庭院,已建成5个省级森林乡镇、30个省级森林村居,28个市级森林乡镇、129个市级森林村居。

“创森”增绿又增收。我市着力发展林业产业,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让贫困人口从中持续受益,推进稳定就业和精准脱贫。3年间,全市新增经济林20万亩,经济林总面积达到88万亩。全市贫困村新增造面积23663亩,其中新建高档经济林7912亩,发展林下种植8576亩,惠及贫困人口2.49万人受益。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让运河古都更加彰显美丽、生态、活力、品质之魅力,聊城的决策者把准了时代脉搏,赢得了民心。

聊城,一座森林之城风姿绰约,一座生态之城已初显娇颜。

森林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尽管聊城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但生态建设永远在路上,市委、市政府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按照“创森”10年规划,持续提升森林城市建设水平,让聊城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林更茂、城更美,人民生活更幸福! 请关注: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