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连州市保安镇每逢重阳节都会举行隆重的大神盛会,俗称“抬大神”。这是一项民间傩祭活动,据说起源于唐玄宗晚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传承完好。

保安“抬大神”风俗独特,全国罕见,吸引众多游客聚焦。17日的保安镇,可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保安“抬大神”队伍,一般由大神队、高神队、故事队、彩旗队、依仗队、老人队、舞龙队、舞狮队、八音队、十样锦乐队等组成。

“大神”和“高神”均由成人戴上面具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则由孩童扮成,每尊“神”和“故事”中的人物均由四至八人抬起,沿街游舞,旨在驱邪赶鬼魅,祈福求平安。

“大神”为西岳大帝,“高神”为保安本地的先贤,分别有廖冲、孟宾于、廖玖、廖颙、蔡其基、白公、廖大姑婆、灵王公、总兵公等近20尊神像。“故事”是民间的的一些经典故事的人物,如《桃园结义》、《白蛇传》、《武松打虎》、《杨宗保与穆桂英》等等。

保安镇保安村有文明坊、毓秀坊、东兴坊、万全坊、仙桂坊、太平坊等六坊民众,每年由各坊轮流出“神”游行。重阳节期间,初八下午三时“出神”,晚上九时“迎神”,初九早上六时许,众“神”到村北面的静福山拜祭。

重阳日下午3时许,“抬大神”的高潮“赛神游”开始举行。队伍由“大神”领头。“大神”由人戴面具扮演,穿龙袍坐龙椅头顶神伞,由八位汉子抬着,前边有戴青面獠牙面具的“判官”和“行者”开路。之后,是香案、锦架、龙狮、八音、十样锦锣鼓和小童装扮的许仙和白素贞、杨宗保和穆桂英等。

“赛神游”队伍每行若干步,便停下,八位汉子此时以波浪起伏节奏抬着高神摇摆起来,一时之间,穿着彩服的大神在高台上飘逸荡漾,煞是壮观,此谓“摇高神”,最得群众喝彩。 每到一处,家家烧高香,户户燃鞭炮,鼓声不停,炮声不断,热闹非凡。

保安的大神庙会,从表现形式看,原先应是一种傩祭活动,又是民间的傩戏演出,这是乡民的特定季节的一种接神驱鬼祈福的祭仪。据史料记载,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纵观全国各地的傩戏,多在地面表演,也有踩高跷表演的,像保安村把“神”抬起来表演的,实属罕见。

保安村“抬大神”的起源有一神奇的传说:据传唐玄宗晚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一日,皇帝龙床倾倒,宫中能工巧匠无法修复,一夜有位神仙托梦皇上说:“连州静福山前保安村的黄保义可修”。皇帝传旨,黄保义奉旨上京,一扶即正,皇问何故?黄保义说:“这是朝廷上下正不压邪的缘故。”于是皇帝召集百官,重议政事,除邪惩恶,终国泰民安。皇帝为感谢黄保义,欲对他封官赐禄,黄一一谢绝,只提出二请求:一是把京城重阳庆典的“大神庙会”带回去;二是赐家乡建造城墙。皇恩准赏赐,从此保安村就有了“大神会“,并沿泽至今。

保安“大神会”活动传承至今,且保存完好,这是保安村人世代崇敬先祖,向往美好生活的体现。黄保义从京城带回“大神会”只是坊间传说,关于保安“大神会”的由来,是中原文化的渗透,还是其他途径,有待考证。而在粤北一个偏远山村,竟有这一传承千年的大型民俗活动,足见当地文化底蕴之深厚。

【文图】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津 通讯员/邱劲松 何祥振 潘贤强 吴吕明 黄世康 黄旭霞 刘志成

【作者】 黄津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