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消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这首词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词人在建康留守张浚宴席上所赋,是一首著名的爱国词。

  上片着重描写江淮前线宋金两国对峙的严峻情势。首六句词人以“长淮”为界,点出宋朝战败后势力急剧收缩,当初曾是宋朝动脉的淮河如今已变成边境。词人极目望断淮河,所见都是莽莽平川,并无关塞可守,暗示南宋国势之危。淮河一线,征尘暗淡,霜风苍劲凄厉,更添荒凉凄惨之感,突显词人黯然神伤之态。“追想”以后是词人对当年江淮区域宋金两国对峙态势的追忆。“殆天数,非人力”,极言宋之殆尽;“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写当初孔子讲学之地如今也被金人占领,连风俗都变了样,如此情境,怎不让人痛心疾首。“隔水毡乡”以下,再言金之势头强劲,野心勃勃,与宋毫无危机意识的情况相比,悬殊势力,一目了然,暗示了南宋亡国之危。

  下片首四句,词人倾诉了自己空有本领却无用武之地的愁愤。接着四句抒发了词人眼见复国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进而,词人将满腔的悲愤化作犀利的笔锋,直指偏安的南宋小朝廷,痛斥当权者苟安于和议现状,不顾中原人民对光复的企盼,词情极为悲壮,饱含词人对当权者的蔑视,对报国无门的愤慨与无奈。

  全词格局阔大,笔墨饱满,声情激壮,酣畅淋漓,读来为之一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