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回来,“微信之父”张小龙拿了高尔夫比赛冠军的新闻刷屏了朋友圈,大家纷纷感慨:天才呐,开挂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啊...

  事情是这样——北京时间10月7日,高尔夫职业选手李昊桐和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捧起了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的团队冠军奖,成为第一对赢得世界顶级职业-业余配对赛的中国组合。

  这次征战欧巡职业配对赛,让人们再次认识了张小龙。

  张小龙帅气的一杆

  重新认识张小龙

  张小龙,“微信之父”,创造出彻底改变中国人社交方式的微信、活跃账户数10.40亿(腾讯第一季度数据)。

  有关他,江湖已有太多故事传颂——

  拒绝国家电信机关单位的铁饭碗,因为死气沉沉的大楼让他感觉“一种窒息从头顶笼罩下来”;

  曾经“中国Top10的程序员”,开发出一款当年可以抗衡微软outlook的产品foxmail,但为此没能赚到一分钱还丢了工作;

  直到2010年加入腾讯,远离核心业务偏安一隅的张小龙,突发奇想给马化腾提议要“开发移动社交软件”并获得支持,从此微信横空出世,腾讯因此稳坐江湖霸主地位。

  张小龙不光是互联网大佬,还是个体育达人。

  他打高尔夫,用其好友“和菜头”的话形容,这个“沉默到像谜一样的男人”保持了做程序员时代的烟瘾,也爱上了高尔夫。

  很多人打高尔夫是为了社交、身份或者各种理由,而张小龙打高尔夫,纯粹是因为热爱。对高尔夫,他几乎偏执。

  网友扒出他的办公室照片,可以看到,在张小龙的办公桌后面有各式品牌的球杆,密密麻麻;近几年,他还在腾讯内部发起“帝企鹅杯”的高尔夫对抗赛;在2016年的深圳国际赛,张小龙还和大满贯得主巴巴-沃森打过配对赛。

  注意看张小龙办公室后方的球杆

  接近他的朋友说,张小龙已具备了接近准职业球员的水平。在征服圣安德鲁斯之前,张小龙在2月还亮相了美巡赛——圆石滩职业-业余配对赛。那次,和他搭档的是中国另一位标志性职业球员窦泽成。

  高尔夫球的魅力何在,从2011年迷恋到现在?张小龙这么理解:“打高尔夫就像我们在几亿年进化中会上山打猎一样,是基因里的一项。”

  “我觉得高尔夫的挑战太多了,数不过来……人不断的挑战自己的弱点,这是一个很大的乐趣。”

  在高尔夫之前,张小龙还有一大爱好:网球。

  据说“除了每周一次的网球和每天深夜的音乐,他没别的嗜好“。张小龙还曾经是腾讯某年内部网球比赛的冠军。

  除了这两项运动之外,张小龙还曾是打保龄球的好手,玩卡丁车在广州圈内也名列前茅。

  优秀的人做什么都成功?

  张小龙高尔夫夺冠,很多人感慨他是天才,真正优秀的人做什么都能成功,有些人的基因天生优秀~

  但其实,哪有什么“天才”、“天生基因优秀”啊,张小龙不过比别人更懂得学习,付出更多的刻意练习而已!

  BTW,什么是刻意练习?

  在过去几十年内,心理学家们系统地调研了各行各业内从新手至一般专家、再到世界级大师们的训练方法,涉及医生、数学家、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棋手、超强记忆力者等等,试图发现其中的共性。

  科学家们不但证明了高手是练出来的,而且还总结了一套练习方法,这就是所谓“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2006年,研究结果以一本专业书籍呈现:《剑桥专业特长与杰出表现指南》。

  没有中文版哦,中文书名是直译的

  从张小龙好友披露的细节看,你可以看到很多“刻意练习”的影子。

  比如,自从2011年对高尔夫产生兴趣之后,张小龙就每天去练习场,耐心又缓慢地打掉400个球;7年间不断练习、还会揣摩专业书籍和视频。

  比如,一天连续打36洞,把体脂都打低了,皮下都是筋肉,手里都是老茧,叫人见面不敢跟他握手,改为拍肩。

  再比如,他本来肤质还算白净细腻,现在因为练球变得像是个资深渔民,”拍照需要强行增加曝光度,否则无法用肉眼识别“。

  作家、赛车手韩寒也是一个例子。

  以作家身份出道扎进赛车圈的韩寒,曾在国内获得过场地赛和拉力赛的双料冠军,其成绩在国内各项赛事中无人企及。而当初作为新人,他烧光自己所有的版税去练车,曾经为了修车整整40小时没有睡觉,一度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赛车上。

  在拿下第五个年度总冠军后,一向才思敏捷的他,被记者采访时,几度哽咽到只说出“辛苦”二字。

  优秀的人做什么都成功,说起来简单,实际背后还是始于兴趣、终于苦练。

  高手是练出来的

  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顶级高手

  这不是睿妈说的,是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的。

  那一味埋头花时间苦练,就能成为高手吗?

  长时间的苦练,最关键的并不是练习的时间长短,而是练习的方法是否得当。

  教育学家在总结各领域最好训练方法的共性之后,总结了一套所谓“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的方法。它适用于你我,也适用于点拨我们的孩子。

  1)在”学习区“练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三个层次,见下图:

  从内到外依次是舒适区(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

  学习区(我们刻意练习要积累的技能)

  恐慌区(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

  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应该精准地在“学习区”内进行有效练习,这样才具有高度的针对性。

  2)重复分块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就某项运动而言,可以将基础技术动作“分块”,然后重复训练。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

  以中国的国球乒乓球举例,中国人那么强,歪果仁会说是因为中国人反应快、有秘密食谱,但其实秘诀在于我们最早采用了多球训练法,通过连续击打上百个球来专项练习某一技术动作,强化肌肉记忆,这就是重复分块训练的案例。

  拉小提琴、弹钢琴等等也是如此。

  3)精神高度集中

  训练过程想要乐趣横生?对不起!刻意训练没有“寓教于乐”的概念。

  完成这种练习,要求练习者思想高度集中,完全不是例行公事或者自娱自乐的性质。为了保证精神的高度集中,健康的生活规律、合理的时间安排都是必要的。

  4)持续获得有效反馈

  老师/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

  不是其他,而是能提供即时的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练习者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当然了,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5)领悟与自我思考

  

  前面说了很多,都是偏务实的,所有上述训练其实还要建立在学习者自我思考、领悟的基础之上。

  朗朗、李云迪等之所以成为钢琴名家,除了苦练一万小时、积累炉火纯青的技巧之外,还有其对作品的丰富内心体验与深入的领悟,如果没有这些,再创造的热情就无法激发,表现技巧也就缺乏内涵了。

  再说回张小龙,作为互联网大佬他有一套自己的产品哲学,打高尔夫亦将这项运动哲学化,从中体会到了一套“自然流”:“人不能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必须拿着根棍子,去到野地里去晃荡,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男性的内心自由,不止于在工业社会里被压力所碾碎。”

  其友人这样写他——你问什么发力技巧?他回答一通神话。你再问是谁教的?他回答说是自己领悟的。你又问怎么自己领悟?他回答说看看高尔夫的书和视频就行了。

  

  所以,高手的刻意训练,绝不是肤浅模仿表面的套路动作,而是要深入体会其中神髓,才能达到高境界。

  “悟”字的字形从心从吾,其理为要用自己的身心去体察思索

  学无涯,而授其道

  最后,睿妈还想说,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意识提升自己的学习力。

  有上进的动力、找对科学方法、持续而专注地刻意练习,不断改进,我们不一定要成为世界高手,但至少,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

  而成为会学习善学习的父母,更有可能培养会学习善学习的子女。

  其实,教会孩子如何聪明地学习、坚持有耐力地训练,比教会孩子多少单词公式可有用多了,这将是ta一辈子的财富。所谓学无涯,而授其道。

  

  “练就高手”系列 | 推荐阅读

  里程碑式学术著作: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畅销书:

  《异类》 Outliers ——格拉德威尔 Malcolm Gladwell 《哪来的天才?》 Talent is Overrated ——杰夫科尔文 Geoff Colvin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The Talent Code

  ——丹尼尔科伊尔 Daniel Coyle

  读到这里,也该给勤奋的睿妈点个赞赏啦!

  ”,进入睿妈小铺逛一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