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成都,说冷不冷,说热,稍微动一下,额头也会微微浮起一层汗。这次是专门来看徐孃的。

徐孃是我太太奶奶的妹妹,辈份上我们要喊姨奶。上一次见她,是好几年前的中秋节。岳父母把她接到昆明来过,我们一起去了乃古石林。前后,也有四五年了。

徐孃今年高寿八十四,但她不仅和几年前没多大变化,而且绝对不像是一个八十四岁的老人。这么大年纪了,她还担任着居委会的职务,帮助邻里排忧解难。这不,恰好召开两会,她还坚持看新闻学习最新政策!

自打搬来成都,徐孃就一直住在奎星楼街。老房子颤颤巍巍,外墙布满了电线管道,周围后盖的几栋都已刷新了外立面,唯独她家的老楼没变。

这几年奎星楼街被重新规划,现在是成都有名的文化街区。各式各样的小酒馆小菜馆星罗棋布,许多人早已搬走,纷纷把一楼的房子租了出去给商户经营。像徐孃这样守着昔日情怀的,毕竟是少数。

要说成都的美食氛围,真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大街小巷都是食肆,少则两三家,多则整条街!这个阵容规模,我感觉已经超越香港,直逼东京。

徐孃在的奎星楼街,基本上就是美食一条街。走通头就十分钟,一家接着一家,而且每家生意都很好。餐饮很多时候就是互相蹭流量。为什么很多连锁品牌都要进驻商圈,一来商圈本来就具备聚人气的功能,二来有别家店,人们总不能只吃一家。

那天下午,不到五点,窗外人声就开始嘈杂起来。从三楼看出去,楼下一大片空地已经停满了车,无疑都是来吃饭的。徐孃说晚上去吃一家小馆子,我们一看奎星楼街的人气,心想不知要排多久。

殊不知徐孃的面子不是开玩笑,大步走起来到店前,小二一看马上满脸堆笑地把我们迎了进去。门外板凳上等位的客人都十分诧异。尔等雏儿,徐孃行走江湖的时候你们爷爷奶奶都还穿着开裆裤呢。

拉拉杂杂说了很多美食,皆因缘分始自徐孃的香肠。一到冬至前后,成都几乎家家都做香肠。那时候还没和太太结婚,去她家吃饭,就会吃到成都姨奶寄来的香肠。不骗人,真的是极品。

香肠自己做不轻松,挑选上好猪肉,切然后绞,灌......她每年都是几十公斤地做,而且是一个人做,成都的儿女分一点,贵阳的儿女分一点,我们也沾光品尝。

两种口味,麻辣和广味,别提多香。不过吃是其次,情意才重要。一个七十多八十岁的老太太,亲力亲为做出那么多香肠,还是年年做,真是不简单。她就是想给大家吃点好的,感受来自远方亲人的温暖。

那天吃饭,徐孃一个劲地劝菜,看得出功力深厚,我们毫无招架能力,吃得肚子撑起一大截。饭后喝口茶,和她聊聊天,她时而老城旧事,时而国家兴衰,时而故里家事,思路清晰,口齿简练,哪里像八十四?!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奎星楼街有徐孃,是福气。我们有这位长辈,更是福气。祝福您身体健康,长寿快乐。

「我身边的白骨精们」系列(八):

「乸口乸面」系列(十六):

「乸口乸面」系列(十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