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不是嘴上说相信,是心里认定一件事就豁出去做,不计较要为此付出多少代价,没想过这事会办不成,也没想过还可以选择不做。因为你愿。愿不仅是愿望,还是愿意,千肯万肯,拿什么去交换都不可惜。”——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文:根据菩提洲网站慧灯法师讲释整理

其实,不论生活环境如何,遇到的是顺缘还是逆缘,我们都要拥有对治烦恼的决心,这非常非常重要。因为无始劫以来我们的习气力非常强大,烦恼非常狡猾,稍不注意就会违害我们的相续。

如果没有“宁愿舍弃生命也不舍弃正法、不舍弃对治烦恼”这么强大的决心力,烦恼就将难以断除。反之,如果有如此决心,就能心心念念地保护自相续,烦恼会知难而退,从相续中一点一点地消失。

我们没准会认为对治烦恼比付出生命更难。如果让我们今天发誓“每天念三千遍金刚七句,听两堂课”,我们会觉得“好难啊!不如让我死了算了!”可只要细细地对比,就会知道“忍烦恼之难”和“付出生命”哪个更苦。

我们现在是因为还不习惯于对治烦恼,所以才会觉得学习佛法像是拧着一股劲儿,好像处处受钳制、时时感到难受。

希阿荣博堪布在《前行笔记》中举了一位师兄的例子。那位师兄平时在家大部分时间用来闻思修行,舍弃了很多娱乐和放松的机会,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很简单,亲戚朋友们就很奇怪,总追问她:“你什么都不做,呆着干吗呢?”

她有时无可奈何,只好说:“那我应该做什么?”这时她的亲友们一下子来了兴趣,跟她说:“你可以上网啊,听音乐啊,看电影啊,聊天啊,玩游戏啊,逛街啊……那么多事儿,怎么不能做呢?”

你看,我们心里惯常的想法是:对治烦恼还得逆着以前散乱的惯性,真的很不习惯、很难受。其实只要我们用佛法去调伏,那么自然而然就可以对治烦恼,修行就会变得像喝水那么自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治烦恼只是最开始有点难,但只要深入进去,闻思修行慢慢地就会变成你的生活方式,佛法就会成为你的思想观念,所以,对治烦恼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困难。

再来分析一下这种“不如让我死了吧”的心态。死,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吗?

暂且不说死亡之时我们的心态,单单说四大分离的痛苦,佛经中说,人死时所感受的四大分解之苦,如同生龟剥壳一般。每个人都是如此。

我们可能体会不到生龟剥壳的痛苦,但很多人曾经感受过指甲劈裂的钻心之痛。指甲只占我们身体面积的多少呢?仅仅劈了那么一点都令我们钻心地痛,更何况死时全身都要感受比把指甲从肉上剥离的难忍痛苦。

其实如果真正体验一回死亡,我们就会知道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所以,对治烦恼其实比被杀之苦更容易忍受。

通过分析可知:所谓决心的量,并不是要等到违缘出现时才来磨练自心;重要的是在我们还有能力对治违缘,或修行顺缘相对具足的情况下反复串习法义,使自己的决心和修持都到量,依此断除烦恼。

观察我们的相续,从学佛开始,我们参加了许多共修和佛事。可始终面临一个问题:烦恼没出现时像勇士一样,佛法讲得又玄又妙,信心方面也似乎真的视师如佛。

可当烦恼生起时,我们总像刚上战场的小孩般轻而易举地被打败,彻彻底底地被打回原形。

每逢此时,我们总是责备自己:“唉!平时学的悲心、出离心等佛法,为什么现在都用不上劲呢?为什么实修这么难?”我们总会遇到这种局面,在自责的同时,其实也应该反观自心:“我到底有没有足够的决心去面对烦恼?”

如果没有决心,那么被轻易打败不是很正常的吗?就像一群垂头丧气的士兵去应战,敌方根本不需要怎么组织进攻,轻轻松松就可以打败。而我们就如那些垂头丧气、没有必胜之决心的士兵,烦恼大军一来,马上乖乖服输,又何劳与烦恼战斗呢?

说到底,我们的决心还是不够,正是因为没有誓不屈就的决心,没有战胜烦恼的心力,没有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恒心,所以才觉得佛法上用不上劲。反之,如果真有这种决心,佛法一定可以帮助我们!

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成就之前也曾发愿:如果不能悟道,我终不起座!很多大德也都这样发愿:如果修行没有达到预期的验相就不起座、不出闭关房。这就是他们为我们示现的决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