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一景,皆为人情,都是故乡。

  秋天景象。(图片来自中新社)

  进入十月,各处的秋意又浓了些,傍晚的景色像是一杯没搅拌好、喝到杯底还有残留的板蓝根。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海内外华人来说,一到过节,无论身处多远的江湖,围绕的问题最终只有一个:吃什么?

  除了赏菊、插茱萸、登高望远之外,在九月初九重阳节,最有仪式感的就是吃专属食物了。

  南北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花糕”、“发糕”或“菊糕”,是用发面做成的糕点。世上大多的美味都是起源于灶台,那个热气腾腾的地方藏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据文字记载,清代的深宫大院中,重阳节时要举行“花糕宴”,民间也风行制作吃食花糕。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上说:“九月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

  重阳糕。(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由于饮食文化各异,重阳糕形状大小味道,自然不会千篇一律。

  像老北京花糕就有很多种类。一类是饽饽铺里卖的烤制好的酥饼糕点,如:糟子糕、桃酥、碗糕、蛋糕、沙琪玛等;一类是四合院里,主妇们、农村妇女用黄白米面蒸的金银蜂糕。

  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风俗。女儿出嫁的家庭要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带着名酒、糕点、水果,天明时迎接女儿回娘家,也就是“归宁”。女儿回来后,父母要取片糕搭在女儿额头上,一边搭一边还祝福女儿:“愿儿百事俱高”。所以重阳节又称为“女儿节”。这个风俗,至今在北京郊区一些地方仍流传着。

  北方的重阳糕是白面发糕,南方的重阳糕,则是细腻清甜的菊花糕了。

  据说在浙江绍兴长大的鲁迅,就喜爱吃“条头糕”。这是江浙地区一种传统糕点,形状长短似年糕,白色糯米外衣下,裹着红红绿绿的豆沙,似乎要破茧而出。撒在表面的那一点零碎的菊花,在夕阳下闪烁着亮光,吃起来有一种扎足的口感。

  鲁迅爱吃的条头糕。(图片来自网络)

  江浙一带,自是又甜又糯的糕团“占领区”。而在广东潮汕地区,讲究的人家,重阳糕要做成9层,像座宝塔,上面还要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点蜡烛灯。不难猜到,这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菊花糕是潮汕名糕点之一,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霜降之时,唯菊花茂盛,因而被古人视为重阳的“候时之草”。

  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现在的食物,被赋予了更多文化含义。正如重阳糕,就多了一层“敬老爱老”的意味。

  海内外华人的家乡记忆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重阳糕永远是白色的,上面有甜丝丝的蜜枣、核桃、松子、红绿丝,咬下去,雪白的重阳糕里面会流出滚烫的豆沙馅,那才是重阳糕的灵魂……”

  对于26岁的糕点师钱程来说,做重阳糕不仅是手艺,更有情感因素点缀其中。手工熬豆沙,费时费力费成本,但总有人在坚持。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灶味”)

  钱程的外婆爱吃重阳糕。“她很喜欢吃糯米货,对重阳糕就特别喜欢。”其实,重阳糕并不是什么制作繁琐的食物,讲究的只是一个寓意和圆满。

  蜜枣、红枣、核桃、大栗、葡萄干、松子仁、红绿丝……最后撒上一把黑芝麻,等待一刻钟,让重阳糕在笼屉中慢慢发生着变化,掀开的那一刻,香气浓郁。

  在美国旧金山这个华人聚居的城市,每逢重阳佳节,中国城的花铺里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菊花卖,有些糕点铺还会卖重阳糕。许多华人社团在中国城的各大酒楼里举行盛大的敬老宴,一些老人服务中心也有许多义工去看望和帮助老人。

  而在东南亚国家,不少马来西亚华人会登上武吉共和联邦公园顶端,大家聚在一起喝喝菊花茶,吃吃重阳糕点,重温重阳传统文化,同时也带有避开灾难之意。

  参考资料:

  中国侨网,2017年10月29日,《又是一年重阳节 全球各国如何给老人过节》

  龙城吃货小分队,2018年10月17日,《重阳糕,外婆就爱在重阳节吃一口重阳糕,这是传统更是未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华舆 编辑/姜济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