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现今仅存的、出于工匠之手、图文兼备、有关木工的一部古籍……是有关古代家具仅存的一份重要材料,对明代家具研究者来说,更是一部必读之书。”

——王世襄

《鲁班经》托鲁班之名,传鲁班木作之艺与木作之道,是木匠的经书,也是研究我国传统建筑和家具的必读书。

过去流行一种说法,习《鲁班经》者,鳏、寡、孤、独、残、贫必占一种,也称缺一门,现在网上危言耸听者更甚。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网上所言《鲁班书》或《鲁班经》并非我们今天讨论的《鲁班经》,今天我们说的,是《鲁班经匠家镜》。

《鲁班经》全称《新镌京版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匠家镜》,又名《鲁班经匠家镜》。“匠家镜”意为营造房屋和生活用家具的指南,《鲁班经匠家镜》原出自南方,流传已有五六百年。

此书是我国仅存的一部民间木工的营造专著,是研究明代民间建筑及明式木器家具的重要资料。

《鲁班经》现在我们认为它是一本木工工具书,但是在古代,更多的是把它归类到堪舆风水类的,古刻本大多是将其作为《平砂玉尺经》的附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要从它的内容开始看起。

《鲁班经》介绍的是行帮的规矩、制度以至仪式,建造房舍的工序,选择吉日的方法。

同时,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记录了常用建筑的构架形式、名称,一些建筑的成组布局形式和名称等。

《鲁班经》从内容上可分四卷:

卷一从鲁班仙师漂流作工始,叙述了各种房屋建造法,到凉亭水阁式止。前文后图,以图释文,文中多为韵文口诀。同时还介绍了鲁班尺、曲尺的规格、图式和使用方法。

卷二全面介绍了建筑、畜栏、家具、日用器物的做法和尺寸,从仓敖式开始,至围棋盘式止,内容详实,亦为前文后图。

本卷中家具一项共涉及古典家具制式34种,是关于中国家具较早的文字图形记录,也因此,《鲁班经》被我们现在奉为家具的经典之作。

卷三记载建造各类房屋的吉凶图式72例,版面为上图下文,构成都是一张图附加一首诗的形式,文字说明多为阴阳五行、吉凶风水对盖房造屋的影响。

“门高胜于厅,后代绝人丁。门高胜于壁,其法多哭泣。”读起来朗朗上口,使得这些知识容易吟诵、便于记忆。

卷四为附录,有“秘诀仙机”、“灵驱解法洞明真言秘书”和“鲁班秘书”,内容大多与房屋营造的迷信活动有关。

值得重视的是书中还记载了制作家具的原料及构件的尺寸。所述家具包括杌子、板凳、交椅、八仙桌、琴桌、衣箱、衣柜、大床、凉床、藤床、衣架、面盆架、座屏、围屏等。

看了以上分卷的介绍的,大家就会明白,《鲁班经》的很大篇幅都着重于风水吉凶的记录,只有在二卷的后半部分涉及到一些家具的内容。

但是我们现在看来,也正是这一部分关于家具的内容,才成就了《鲁班经》现在的知名度和名气,这也是全部书最精华的所在。

《鲁班经》卷二的后半部分记载了包含屏、床、桌、椅、凳、箱、柜、香几在内的家具34种,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可说是研究明代家具难得的第一手图文资料。

王世襄先生1980年曾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上专门登过一篇名为《家具条款初释》的万字长文,对这些家具条款,逐条校正其中的错字、漏字,并详细解释其术语和考证其家具源流。

这篇文章后来作为附录,收入了《明式家具研究》,同时也是《锦灰堆》中的重要篇章。在这篇极具学术价值的文章中,王世襄先生评价《鲁班经》说

它是现今仅存的、出于工匠之手、图文兼备、有关木工的一部古籍……是有关古代家具仅存的一份重要材料,对明代家具研究者来说,更是一部必读之书。

王世襄先生在结语中讲述了《鲁班经》中的家具材料的八个可贵之处,同时也指出四点不足:

它记录了古代工匠叙述家具造法的、成套而又一定程序的语言

开列了多种家具名称及其常规尺寸

讲到了家具部位、构件、线脚、雕饰及工艺造法的名称、术语

比较真实地描绘了当时家具的形象

提出了传世稀少、现在很难遇到的明式家具品种造法

提出了用材选料的要求

描绘了当时木工操作情况及木工工具

反映了封建迷信的东西

古典家具的学者陈增弼先生也非常推崇这份材料。他说:

插图这样集中,家具形象这样写实,图面这样精美,在古代的文献中都是罕见的……《鲁班经》中的家具资料,对研究明代家具的断代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鲁班经》关于家具的描述,绝大多数是关于家具构件的尺寸的记载。这些尺寸不同于一般不会操作的文人笔记中有关家具尺寸的记载,它是从家具生产中总结出来,通过文字的记载用来指导木工的生产实践的,因此是非常实际的,是可信的。

要说明的是,本书的增编年代正值明式家具的制作有高度成就之时。当时绘制、雕刻图式者也有相当高的水平,因此本书比较真实地描绘了各种家具的形状。书中插图线条流畅,人物姿态生动,画面完美。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鲁班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这三十四种家具的内容。

而《鲁班经》的其他篇章,都多少带有风水堪舆、阴阳五行的内容。其中最为后世谈资的,就是鲁班尺。

“鲁班真尺”,通称“鲁班尺”,也叫“门光尺”,是古代木匠奉为金科玉律一般的工具,直至今日,仍见于用传统方法修建房屋之时。

“鲁般真尺”在《鲁班经》中的原文是:

按鲁般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寸四分,其尺间有八寸,一寸准曲尺一寸八分。内有财、病、离、义、官、劫、害、本也。凡人造门,用依尺法也。假如单扇门,小者开二尺一寸,一白,般尺在‘义’上。单扇门开二尺八寸在八百,般尺合“吉”上……皆用依法,百无一失,则为良匠也。

文中所说的“鲁般尺”,一尺等于曲尺的一尺四寸四分,之所以也称“门光尺”,是因为古人认为按此尺丈量并确定门户,可以避凶趋吉、光宗耀祖。

这种尺分为八寸,自成一种衡量单位,以八寸为一尺,每寸都有名字,分别是“财、病、离、义、官、劫、害、本(吉)”,每“寸”又另分五格,每格用红字或黑字写上各种星相的名称,是专门用来量定裁度门窗的一种用尺。

古人极为讲究门窗的建造,认为这是房屋风水的一个关键所在,而测量门窗开设的方位长短,则必需用“鲁班尺”来衡量最为合适。

同为明万历年间专讲住宅堪舆的名著《阳宅十书》中记载说:

海内相传门尺数种,屡经验试,惟此尺为真。长短协度,凶吉无差。盖昔公输子班,造极木作之圣,研穷造化之微,故创是尺。后人名为‘鲁班尺’。非止量门可用,一切床房器物,俱当用此。

鲁班尺是木匠祖师爷鲁班“造极木作之圣,研穷造化之微”后所创,因此使用鲁班尺安造门窗,历来被木匠们奉为圭臬。

这把鲁班尺,匠心独运,造极精微,其中容纳有“五行、八卦、洛书、九星、紫白”等术数理论,在今日看来,是一把极具神秘色彩的尺子。

现在农村的好多木工老师傅仍然在用鲁班大师的绝活,来制作家具。而鲁班经中的凳不离三、门不离五,床不离七、棺不离八、桌不离九,是针对民间的习俗忌违而进行的制作。

当然这些内容在今天看来很有趣,无事者可以根据其中尺寸制作家具,无伤大雅。但是要论及《鲁班经》的精华,家具一部分不可不提。

现在我们可以在网上以及旧书摊看到各种版本的鲁班经,以清代的居多。不过不论哪个本子,基本都是根据大明万历本或崇祯本翻刻的,这两个版本是权威版。

《鲁班经》属集体汇编,其作者一般都说是明代的午荣,其实看作者名录就知道,这本书的完成,经过了三个人的手,分别是“汇编”、“仝编”和“校正”。

卷端题名:“新镌京板工师雕刻正式鲁班经匠家镜”。版心上题“鲁班经”。卷一下署:“北京提督工部御匠司司正午荣汇编,居匠所把总章严仝集,南京御匠司司承周言校正”。

午荣,生卒年代不详,生平事迹亦不详。唯一能确定的是,他于大明万历年间入仕,因鲁班经而名标千古。

在鲁班经的作者名录里,注明午荣为“汇编”,也就是总编辑。当时午荣担任“北京提督工部御匠司”的司正,也就是司长。相当于现在的正司局级干部。

但是写工具书,单就一个理论家是不行的,所以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中,还有一个专技方面的助理。这位助理,乃是“北京工部局匠所”的把总,也就是所长,名叫章严。

章把总既然是局匠所的工头,自然是工匠出身,是技术人员。他在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担任“仝集”的工作。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编辑。

书籍初稿编出来后,最后由“南京工部递匠司”的司承,也就是副司长周言周大人进行了最后的“校正”,至此,鲁班经正式出炉。

现存较古老的版本为故宫藏大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汇贤斋刻本,现在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万历以后,此书有崇祯增编本和清代的若干翻本,民国后尚有石印本。虽然版本很多,但图式越翻越劣,文字讹误也有增无减。

《鲁班经匠家镜》,明午荣编,明万历年间(1573-1602年)汇贤斋刻《平砂玉尺经》本。版框20cm×14cm。半页9行,行20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单边。

《鲁班经》的主要流布范围,大致在安徽、 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一带。现存的《鲁班营造正式》和各种《鲁班经》的版本,多为这一地区刊印。

这一地区的明清民间本构建筑以及木 装修、家具,保存了许多与《鲁班经》的记载吻合或相近的实物,证明它流传范围之广,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规范作用。

就像王世襄先生所言——如果说关于房屋营造的传世图书有《营造法式》、《工程做法》那样文图对照、卷帙浩繁的煌煌巨著的话,关于家具,有文有图的古籍,恐怕只有这薄薄一册的《鲁班经匠家镜》了。

-  END  -

往期回顾

民间收藏不适合拍卖?电视鉴宝都是娱乐?| 鉴藏

古典家具中,被仿得最多的一件 | 经典

一眼千年黄花梨 | 风月无边

声明:公众号文章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搜集,由于网络素材来源不明,除公众号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