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一个人 到几代人 到一群人

徐州,

古代九州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东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新疆,

古称西域,地处祖国西部,

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山河壮美。

从徐州至乌鲁木齐,直线距离3364公里,

乘飞机(经停银川)要6个多小时,

坐火车最快也要 33 个小时。

两地之间相隔千山万水,

气候、地理、人文、经济发展等方面相差极大。

然而,

早在两千多年前,

徐州就和新疆开始了亲密的交流交往。 延续了千年的交流交往

徐州人刘邦建立的大汉王朝首次凿通西域,把内地和边疆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汉武帝时,汉家公主刘解忧肩负皇家使命,远赴乌孙国(今伊犁河谷流域)和亲,书写了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今天,在徐州艺术馆门前广场上,矗立着一尊解忧公主的塑像,小南湖内一座弯弯的石拱桥,也被命名为“解忧桥”。

59 年前,为了支援新疆建设,大批徐州青年响应中央号召,登上西行的火车,穿越漫漫黄沙,移民到伊犁、乌苏、哈密、奎屯等地。至 1964年,徐州市共有三批支边青年来到塔城乌苏工作。

1965 年至 1966 年,徐州又有 2800 多名城镇知青到伊犁、阿尔泰地区的农、牧场落户。他们背着鏊子,抱着孩子,一无亲朋,二无旧友,各方面条件十分艰苦。但凭着徐州人的韧劲与拼命精神,硬是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扎下了根,在天山脚下留下了爱,至今已绵延至四代。

扎根奎屯,

徐州人的故事动人又精彩!

张云泽

这一辈子值了

59年前,张云泽离开徐州来到新疆时只有18岁,那时他刚结婚不到半个月。如今他在天山脚下儿孙满堂,全家28口人。

张云泽清楚地记得离开家的那天是1959年9月16日。他和妻子被分配到了乌苏市哈图布呼农场。张云泽祖辈是兽医,去新疆之前他当过兽医学徒,哈图布呼急需这样的人才。来到新疆第二年,他又被组织上安排去伊犁学习深造。

1964年,塔城地区哈图布呼边防站设立骑兵连,张云泽应招入伍成为骑兵连兽医,享受排级干部待遇,管着全连 128 匹马。1965 年,张云泽从部队退役后再回到哈图布呼农场工作,一直到退休。

与其他第一代支边人一样,张云泽在新疆“献完青春献子孙”。如今他的子女都在新疆工作。假日,孙辈们喜欢围在身边,听他讲“支边青年”在新疆的故事。张云泽说,他这一辈子值了——为新疆的发展燃烧了自己的激情与青春,见证了新疆的发展,也收获了成熟和坚韧。正是这种成熟和坚韧,使他能坦然面对种种风雨坎坷,成为生活的强者。

王庆山

天山脚下是一家

1961年,王庆山跟随父母从新沂远赴新疆支边。那一年,他年仅4岁。“献完青春献子孙,献完子孙献终身。”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支边二代”王庆山的人生轨迹。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乌苏农垦农场长大,在天山脚下学习农牧业技术,成长为古尔图牧场的场长,还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作为“支边二代”,王庆山传承了父辈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援疆人精神,骨子里的徐州血脉又使他具备了敢想敢干敢担当的性格。1984 年,敏而好学的王庆山脱颖而出,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升任史上最年轻的副场长。

那一年,他 26 岁。10 年后,王庆山调任古尔图牧场书记兼场长,掌管天山脚下一方牧场,这是他儿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从

小生活在少数民族家庭,耳濡目染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王庆山对少数民族同胞有着深厚情感。

王庆山的大家庭,也是新疆民族融合的一个缩影:王庆山本人娶了蒙古族媳妇,他五弟娶了一个回族妻子,其他兄弟姊妹也都与援疆外地人结成了家庭,一家人从口音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在新疆生活了一辈子,让王庆山对“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徐州是我的老家,新疆是我的归宿,我们一大家子是民族融合的典型,而多年的农牧管理工作教会了我‘天山脚下是一家’。我这一辈子明白了一个道理,各族人民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才能让小家庭和睦,才能让祖国这个大家庭繁荣昌盛。”

虽然离开老家 57 年,王庆山对家乡的感情如故,每天通过“徐州发布”微信公众号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当他提出想阅读家乡的党报时,带队采访的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刘明爽快地答应下来,让老人留下了邮寄地址和联系电话,安排专人从今年 9 月份开始为老人邮寄《徐州日报》,让老人周围的徐州人也能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家乡一点一滴的发展和变化。

陈显亮

为第二故乡奉献聪明才智

去年刚从塔城地区行署办公室副主任位置上退下来的陈显亮,老家是新沂市窑湾镇。1999年至2002年,刘广哲、冯兴振、张爱军、韩延苏等6名徐州干部、4名徐州人才到伊犁州塔城地区挂职,他记得特别清楚。陈显亮说,第一批到塔城的挂职干部里,冯兴振最年轻,张爱军为解决塔城供水问题作出了很大努力和贡献,他们刚到新疆来的时候,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

陈显亮说,实践证明,徐州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首批来新疆的支边青年在这里起到了“筑巢引凤”的作用。他们像火种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随后自愿来新疆的徐州人越来越多。他们投亲靠友,用勤劳的双手,为建设第二故乡奉献着徐州人的聪明才智。

据初步统计,目前常年在疆工作、生活的徐州人有 40 余万,徐州在新疆投资的企业有 3000多家。以塔城地区乌苏市为例,这个仅有 22 万余人口的县级市,竟有徐州籍 2.5 万人,超过总人口的 1/10,令人惊叹。

记者 胡劲松 王正喜

摄影 孙井贤

编辑 文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