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音网站现诚聘编辑,欢迎垂询,一同传播道教正能量。

简历请发送至 [email protected]

2018年10月7日上午,中国道教协会第十届玄门讲经活动在四川成都青城山道教学院拉开帷幕。本届玄门讲经活动的主题为“奉道孝亲,知恩报本”,主讲经典为《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这部经典的中心主旨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一起来学习。

——编者按

《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是我们道教弘扬报恩思想的经典之一。这部经,其实是真武祖师借报父母之恩来教授世人修真的要旨。

了解道教文化之人应该都知道玄天上帝又被尊称为“报恩祖师”,报的恩就是父母之恩。在《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中记载了当年真武祖师修真事迹。我们都知道,真武祖师辞别父母入武当山修道,表面上看无法报答父母对于他的养育之恩,但是祖师得道之后,却用他普度众生的方式得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为大孝。“报恩经”的后半部说到“感父母生恩之重,故说此经。”认为父母养育之恩,不是不报,而是将自己的报恩方式回向给了普罗大众。

全文有三个字眼贯穿着整部经典,分别是“缘”“行”“相”。读懂这三个字就能理解这部经为什么是真武祖师借报父母之恩来阐述道家的修炼理论。

首先,什么是“缘”。

“缘”,即是“道”。说到缘分这个词,大家的第一反应会是万事随缘,认为缘分是命中注定的。那么可能有人要问,既然缘分是命中注定的,一切随缘就好了,根本不需要我们后天去努力去奋斗,那为什么这部报恩经还要劝导世人去“修缘证妙”呢?

大道化生万物,万事万物都有他的“缘分”,而“缘分”是需要不断修持的。缘分可以分为三六九等,这里我只列出两等——人和神。在天上的祖师先真有他们的缘分,姑且称之为“道缘”。比如真武祖师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化身,这是太上老君的道缘,也是真武祖师的道缘。道缘是大道化生之初就已注定的,祖师先真通过修持道缘才能够保证仙体不会坠回肉体凡胎,从而达到“修缘证妙”的结果。

在人世间的人也有着他们的缘分,姑且称之为“人缘”,修持人缘的这个过程可称之为“行”。行,就是这部经的第二个字眼,相比缘它就属于较低的一个层次。因为人修炼的终极目标是“得道成仙,与道合一”,从而可以通往“缘”这个最高层次。“缘”和“行”就像两条平行没有交点的轨道,但是在两列轨道之间有两个可以让它们交汇的开关,这些开关可称之为相。相就是这部经文的第三个字眼。

什么是“相”?我们经常说人是用大脑思考的,而道家的观点认为人其实是用心思考的,相由心生,相就是心,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都属于这个人的相,但是归根结底都是源于自己的内心。“相”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始相、他相和我相。

经文中说“持念平等,用报始相”。道家修炼追求后天返回先天,回到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还在母胎中婴儿的心,是绝对纯洁没有欲望的,人人生来平等,同属于先天,“始相”就是这颗赤子之心。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拉动第一个开关,这个开关可以让两条轨道交汇一段时间,但是随后会立马分开。这第一个开关就是“始相”,相交汇的时间就是母亲的十月怀胎,在这十个月里是人和大道最为契合的阶段。

但是在十个月之后母亲生下我们,当我们呼吸到大自然的空气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从先天坠入了后天,于是两列轨道开始分离,始相开始消失,我相逐渐显现。人开始接触世界,产生欲望,这个时候人的心已经不再是先天的赤子之心,而是后天的分别之心,也就是经文中所说“始相不见,相化万状”。“分别心”就是“相化万状”化生的“他相”。

那么,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做才能够再次按下让“行”这条轨道重新和“缘”相交汇的开关呢?方法只有做到持念平等,消除“分别心”,也就是消除“他相”。那么什么是“分别心”、“他相”的实质又到底是什么?

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个现象,每个人的一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为什么你看有些人就觉得跟他特别投缘、特别喜欢,而你看有些人会特别不顺眼、特别厌恶,这就是“他相”在作祟。因为有了后天的分别心,可能是因为他外貌很好看或者很不堪,也可能是因为他说话的声音很动听或者不堪入耳,他的外貌和声音就是他的“相”。你对他人的相进行赞美或者贬低,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有一杆尺称去进行衡量,这就是分别心。每个人都像一部投影仪,他人之相都是由我们自己投射出去形成的,归根结底他相就是源于我相,所有才会产生喜欢和厌恶的感觉。

当你一心向善、充满正能量的时候,再坏的事都会变好的;当你内心展示的都是阴暗面,充斥着负能量的时候,再好的事在你眼中都会变坏。所以问题的根源还是源于自己的分别心。我们都听过疑邻盗斧这个故事,当你对邻居开始产生怀疑心之后,你会觉得邻居的一举一动,甚至就连他的长相就像个小偷,但是当你发现这是个误会后,再去观察邻居的一举一动,就会意识到其实邻居从来未曾改变,而是你的心一直在变!

经文中的“父相母相”是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缘分”。在我们人际关系中不仅仅只有父母,还有与亲人、朋友、师长、你的同事以及陌生人之间的“缘分”,这些都属于“他相”,他们的出现都是帮助你处理好与这些人产生的种种缘分,并且考验你是否真正能够做到扫除一切分别心,最后才能够突破“行”这个层次,达到“缘”这一更高的阶段。

为什么当时真武祖师能够毅然决然地离开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就是因为真武祖师已经识破我相,消除自身的欲望,回归始相。在祖师心中,父母已经不再是父母,因为祖师已经做到心怀众生,而父母只不过是平等众生中普通的一员。而作为一个普通的修行人能否“修缘证妙”,关键在于能否做到“积行通妙”。

“积行通妙”重点在于“积”这个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河。”大善缘都是由一点一滴小善缘汇聚成的,积小行到极致才能通妙。当我们能够理清“缘”“行”“相”三者的含义和关系之后,才会发现这部经正是真武祖师在指导我们如何修行。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地址 : [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