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音 不忘乡愁 传承随州方言 探秘旅游景点 关注社会热点

全文约6500字

提起随县殷店镇鹦鹉村,可能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出产在这里的鹦鹉大米 ,因其特有的地理气候和富含矿物质的无污染水质土质,使该地盛产的大米含有多种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其米质晶莹,色泽光亮,味道清香,口感柔和,营养丰富。

鹦鹉村除了鹦鹉大米,还有鹦鹉寨、鹰嘴石、明朝炮楼、古寺庙等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传奇故事的地方。带着对这里历史文化敬仰,9月18日,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发现》栏目组走进鹦鹉村,挖掘这里的传奇故事。

上明县遗址

在位于鹦鹉村村委会东北方向的袁家楼北侧,有一块空地,据《殷店镇志》记载,这里“汉晋时期为上明县,后改为洛平县。”

也就是说,上明县在距今近1800余年的汉晋时期就已经在这里形成。因为这里地处随州四大水系之一的漂水河上游,加上这里群山环抱,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处于南北交通要冲,因此,这里成为理想的城池建设之地。

上明县建成之后,因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各种山货物资充足丰富,于是这里便商贾云集,成为远近闻名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交流的中心。

后来,由于战乱不断,各地烽烟四起、群雄争霸,上明县成为群雄争霸的主战场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明县整个城池逐渐被毁于战火。

上明县被毁之后,有关上明县(洛平县)的历史便湮没在历史的年轮之中了,人们所了解的“上明县”只能从少之又少的文献资料记载和当地人口口相传之中。

袁家楼故事

位于鹦鹉村村委会东北方向的袁家楼,近几年来,因其始建于明末清初的“袁家楼”被人们重视而开始闻名于世,而建造这座袁家楼的人,更是鹦鹉村的一个骄傲。

建这座楼的人名叫袁廷机,据传在明万历年间,袁廷机官至首辅中堂,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但袁廷机在任期间,为官清廉,刚直不阿。

袁廷机老年告老之后,毅然放弃京城的繁华,回到穷乡僻壤的家乡鹦鹉村袁家湾。其时,各地战乱频发,尤其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导致全国烽烟四起,为保护袁家湾百姓平安,袁廷机号召全村百姓集资在袁家湾修寨墙、挖寨壕,建炮楼,用以抵御入侵之敌。

整个寨墙环村子而建,共有东西两道寨门,寨墙和寨门均为在山上就地取材的石块所建,高丈余。寨门宽两米左右,高六米左右,寨门分为上下两层呢过,下面为通道,上面为瞭望塔,可住三到四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寨墙被当做“四旧”拆除,东西两个门楼几年前进行旧房改造的时候被拆除。

袁家楼位于村子的西边,为砖瓦结构,始建于明末清初,楼高约10米,长宽分别为7米和6米,是当年乃至目前整个村子最高的建筑。

中堂里传奇

袁廷机官至首辅中堂(阁老),可以说在袁氏家族中地位相当显赫。虽然他已经告老还乡,但因为他当年的两袖清风和刚直不阿,深得地方官员、达官显贵的崇拜,更是得到普通百姓尊敬和爱戴。因此,在他回乡之后,仍然有不少人来到袁家楼袁廷机的家中拜访。对于前来拜访之人,袁廷机不论来者贫贱富贵,总是盛情款待,久而久之,袁廷机家的财力已然不支,难以为继。

后来,袁廷机想了一个办法,在离住房约300米的地方,有一个高达数十米的悬崖,雕刻上“中堂里”几个大字,告诉大家,如果再来拜访袁廷机,只需到这里即可,来此如同到袁家府上一样。同时,袁廷机还在这几个大字的右下方,挖井一口,方便前来拜访的人饮用。

袁廷机百年归世以后,前来参拜的人仍然络绎不绝,而他们都选择在“中堂里”进行参拜。在后来,周边百姓每月的初一十五便自发地来到这里祭奠袁廷机并延续至今。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有几名“红卫兵”前来“破四旧”,他们先是将“中堂里”右边高数十米的石柱炸毁一节,后又准备将“中堂里”几个字凿平,但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凿成,这几个字一直保留至今。

鹦鹉寨沉浮

鹦鹉寨,全名“鹦鹉冠山寨,”鹦鹉冠山寨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位于鹦鹉村西约4公里的地方,海拔600余米,整个山寨分为外寨和内寨,外债面积达500余亩,内寨面积在20亩左右。当年由家住鹦鹉村、当朝阁老袁廷机为了防御外敌土匪和战乱而出资,动员当地百姓修建而成,是目前殷店镇保存最完好的古山寨之一。

不管内寨还是外寨,当年均建有大量石头房子,尤其是位于主峰下面的外寨,所建房屋达到百余间,整个寨子可容纳近万人同时居住。

寨内除了房子,据传当年还在寨内建有集市,以方便居住在寨内的百姓进行货币交易,满足自己生活之需。不管是内寨还是外寨,当年在石头上修建的舂米所用石臼等生活生产资料和用品还依然保持原样,外寨那口可供万人饮用的水井至今井水清澈甘甜。

鹦鹉山寨除了在明末清初作为当地百姓的躲避战乱和土匪的地方,到后来曾经几移其手,甚至有土匪在这里占山为王,祸害当地百姓,这可能是袁廷机当年没有预料到的。

目前,鹦鹉冠寨不仅仅寨墙保存相当完好,外寨的几座寨门几乎依然完好如初,这在众多古山寨中也是非常少见的。同时,山寨里面那些房子建筑格局和基脚依然保持原样,不同的是房子已经倒塌,再也见不到当年石头房子成群的风景了。

山大王刘曜

刘曜,何许人也?《殷店镇志》介绍,明末的时候在鹦鹉冠寨占山为王的山大王。因其长着一个鹰嘴鼻,又形似公鸡的喙,故当地人习惯称其为“鸡公大王。”

话说鸡公大王还有两个妹妹和他一样,在鹦鹉山以东的大紫山(即现在的二妹山)占山为王,兄妹三人各处一地,互为犄角互相照应。为了方便联系,他们还在山寨之巅建起了烽火台,如果遇到敌情,他们以烽火为号,互相支援。

刘曜手下有万余人马,势力大于周边所有的寨主,因此,刘曜在鹦鹉冠一带横行霸道、烧杀抢掠、奸人妻女,无恶不作。有一次他在乡下抢得一名绝色美女,回寨后强行与该民女圆房,该女子身不由己,只得从了刘曜。

但从那以后,这名女子就没有笑过,为了博得美女一笑,刘曜便尝试着学周幽王用烽火博褒姒一笑的方式,命手下点燃烽火,两妹妹见到烽火后,迅速率兵策马前来支援,不料却是哥哥的一场恶作剧,两姐妹啼笑皆非,只得返回山寨。

那民女见此情景,不由得哈哈大笑。刘曜见此法能让美女开怀,便多次依法炮制,每次看到两个姑子垂头丧气而去,民女都笑得合不拢嘴。几次三番之后,刘曜的两个妹妹再也不相信这个哥哥了。

刘曜在当地为非作歹,已经引起官府的高度重视,这一天,官府组织数万官兵前来攻打鹦鹉冠寨,见此情景,刘曜忙吩咐手下点燃烽火,呼唤两个妹妹前来救援,但两个妹妹以为又是哥哥的恶作剧而按兵不动,刘曜被官兵打的狼狈而逃。

刘曜慌不择路,逃到一个山岗上时,向当地人打听山岗之名,得知此岗名叫“毛狗(狐狸。当地人对狐狸的别称)岭,”联想毛狗经常偷吃百姓的鸡,而自己别号“鸡公大王,”感觉此山岗对自己不利,然后继续亡命奔逃,当他逃到一个山间小盆地的时候,实在跑不动了,便坐下休息。

不一会,一位老者走了过来,刘曜便向老人打听此乃何地,老人答到,这里是阉鸡畈。闻听此地叫“阉鸡畈”,鸡公大王不由感叹:我命休也。当即拔剑自刎。刘曜死后,当地百姓将他就地掩埋,目前,鸡公大王的坟墓依然存在。

光化寺兴衰

光化寺,又名光化庙,位于鹦鹉村以西潘家沟顶端的大山脚下,距村委会所在地约五公里,与离它最近的小杨家湾约1.5公里。

光化寺始建于清朝初年,现存建筑为民国一年重建,距今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光化寺当年是周边最辉煌的建筑之一,共有无间庙宇,中间为山门和正殿,两边为耳房偏殿,鼎盛时期,寺庙里共有99名和尚,这些和尚大都居住在寺庙左后方的山坳里。

光化寺建在一座山脉最顶端的山脚下,背靠大山,前瞻潘家沟,左后方为和尚驻地,右后方为寺庙耕地,前方有一小桥横跨从此经过的溪流,整个寺庙的后面被一片翠竹所包围,环境优美。

关于光化寺,有两个神奇的传说:一是在光化寺的门楼两边,当年在修建的时候,留了两个窗户,这两个窗户如同一对眼睛注视着前方(潘家沟出口方向)两个分别叫上杨家湾和下杨家湾村落。有一次,一名风水先生路过此地,发现上杨家湾和下杨家湾是一块风水宝地,这主要得益于光化寺的护佑。他来到光化寺,发现那一对窗户是封闭的,这名风水先生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风水先生找到方丈,告诉方丈说那一对窗户就是寺庙的眼睛,但这对眼睛目前看不见外面,需要将窗户打开,这样寺庙才显得敞亮。方丈听了风水先生的话,将两个窗户打开。没过多久,上杨家湾和下杨家湾一年之中死了四十多个年轻小伙子,两个湾子的杨姓人家只得举家外迁,时至今日,姓杨的不敢在这两个村落居住。

另一个传说。当年,寺庙里养了一匹“神马”,这匹马眉毛长一尺有余,将整个眼睛都盖住。每次寺庙需要购物,就把需要购买的物品写在一张纸条上,这匹马带着纸条到二道河集市后,集市商铺按照字条所列物品装在马背上驮回寺庙。当时,周边山上虎豹成群,都不敢惹这匹马,主要是因为这匹马的眉毛有一种令虎豹害怕的不见光。

后来,一名阴阳先生说这匹马的眉毛太长,影响它走路,应该剪掉,寺庙的和尚觉得有道理,将马的眉毛减掉,不久,这匹马就被山上的豹子吃掉。神马被吃后,寺庙里的和尚就开始并的病死的死跑的跑,最后导致光化寺彻底衰败。

上下杨家湾

上下杨家湾,是上杨家湾和下杨家湾的合称,两个自然湾都处于潘家沟,上杨家湾位于潘家沟中部,下杨家湾位于潘家沟沟口。

潘家沟素有见山不走山的说法,是一个果粮双收的好地方,过去的时候,上杨家湾住的都是杨姓人家,住在靠西边的为有钱人家,住在靠东边的为贫穷家庭。据当地人介绍,住在西边的人家不但有钱,而且还有势,这主要得益于这个地方是“风水宝地,”而住在东边的人,不管怎么努力,不是种田歉收,就是读书半途而废,一直没有人能走出贫穷。

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杨家湾才出了一个名叫“汪家富” 的,据说他当年是被国民党抓壮丁出去,后来投诚到共产党部队,解放后,汪家富官至巴东县县长。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下杨家湾,有一个名叫汪存干(音)的富户人家,,发家致富后,这家汪姓人家出资在下杨家湾建了三正三厅青砖碧瓦的大瓦房,在那个年代,如此大兴土木建这般豪华住宅,在鹦鹉村并不多见。

汪存干去世后,家人在附近山上找了一块地将其埋葬,据说是一个“白鹤展翅”的风水宝地。不久,埋葬汪存干的地方一名风水先生发现,认为这个地方是一个霉地不吉利。汪家听其言,将汪存干的坟墓迁走。不久,汪家就开始衰败。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其子不得不搬离这个地方,远走他乡。

神奇鹦鹉石

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一只七彩斑斓的鹦鹉在广袤的神舟大地翱翔,因为鹦鹉对栖息地的环境等要求非常高,因此,它在寻找栖息之地的时候也极其苛刻。

当年鹦鹉石

一天,这只鹦鹉来到鹦鹉村上空,发现这里山峦叠嶂秀美如画,泉水悠悠甘甜如醇,顿时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就在这只鹦鹉在鹦鹉村上空观看美景的时候,猛然间感觉到底下传来阵阵清香,它顺着这股清香落下,发现这股清香竟然是来自这里的谷物,它试着尝了一下,感觉味美香醇。这只鹦鹉游遍神州大地,何曾吃过如此美味的谷物。

因为这里的稻米美味香醇,一传十十传百,后来这事传到皇帝那里,皇帝专门派人来到鹦鹉村取这里产的稻米品尝,感觉果然名不虚传,随即,皇上把这里出产的稻米定为贡米,年年上贡给朝廷专享。从那以后,鹦鹉大米便享誉天下。

正因为如此,这只鹦鹉便在鹦鹉村不远的山上筑巢,久而久之,它变成了一块石头,伫立在山巅。

还有一种传说是因为这只鹦鹉落在这里之后,始终保持着头朝随县方向,尾部朝信阳方向,因此素有“吃随县,屙信阳”一说,其大意就是吃随县的财宝,把金银屙在信阳,后来被玉皇大帝发现这样极不公平,编派雷神下凡将其击死并化为一块巨石。

这座鹦鹉石高三十余米,在山上伫立了不知多少年。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破四旧”的时候,鹦鹉石的鹰嘴被人为炸掉,现在人们到现场只能见到没有“嘴”的鹦鹉石。

天池与地鼓

在鹦鹉寨峰顶,建有一座“玉皇阁”,这座玉皇阁始建于明末清初,面积不大,大约在十余平方米的样子,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玉皇阁被当做“四旧”炸毁。被当做四旧炸毁的除了这座玉皇阁,还有山下距离玉皇阁不足百米的娘娘庙,当年也没有逃脱被毁的命运。

目前,鹦鹉村已经按照原样重修了玉皇阁,娘娘庙虽然被毁,但当年修建娘娘庙的遗址和遗留下来的石块依然在原址,而娘娘庙的重修工作已经被鹦鹉村提上议事日程。

在离娘娘庙不远的地方,有一口面积在一百余平米左右的堰塘,这就是传说中的“天池”,据说这个天池从来就没有干枯过——只是以前比我们现在见到的要深许多。

另有一种传说,就是在玉皇阁下有一面鼓,只要有人等玉皇阁的时候,下面就发发出如同擂鼓一般“咚咚咚”的声响,这就是传说中的地鼓,至于地底下为什么会发出鼓声,目前还不得而知。

据介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也就是玉皇阁被炸毁后不久 ,当地人发现在玉皇阁山脚有一个重约一百多斤的黑色“石鼎”,这口石鼎原本在玉皇阁顶部,玉皇阁被毁后就滚落到山下,但当地人并不认识,经常把它当做玩具在山上滚来滚去,后来有人发现这只“石鼎”竟然是乌金所铸造,继而被拿走。

传奇紫金壶

在鹦鹉冠山峰的东侧,也就是“天池”旁边,有一口名叫“万人井”的水井,据说这个地方以前并没有水井,而是一汪山泉,这个山泉周边长满青草,泉水四季不断,因为泉水甘甜清纯,周边放牛娃经常在这里饮水。

据说,以前在山群的旁边以前放有一把紫金壶,方便上山砍柴的樵夫和放牛娃口渴的时候,就用这把紫金壶在山泉里面舀水喝,极为方便。

据说这只水壶还非常奇怪,时隐时现,它的出现于喝水者的人品相关,如果人品低下的,前来喝水,这只紫金壶就不见了,人品好的,紫金壶就会自动出现在泉水边。

后来在明朝末年,有人顺着这个泉眼挖了一口水井,这把紫金壶就会时不时地在井底出现。据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只地质勘测队在这里发现了这把紫金壶,然后把它带走了,从俺以后,紫金壶再也没有出现过。但无从考证。

智擒泥鳅精

明朝年间,住在鹦鹉冠东侧一位刘姓老汉有一件烦心事,那就是每年自己家收上来的小麦在后坡上晾晒的时候,不管是多么好的天气,已到中午时分就会有一块乌云飘向晒场上方并下起雨来,然后再飘走,每次都会让刘老汉措手不及,这让刘老汉感到非常蹊跷:为什么这朵乌云只要飞到自己晒场上就不飘动了而且还下雨,飞到别的地方就不停下而且也不下雨呢?而且这块乌云总是在他家晒麦子的时候午时出现呢?

为了一探究竟,刘老汉一大早就将小麦送到后坡晾晒,然后他直接到乌云升起的地方去查看,在鹦鹉冠主峰东侧,他发现了一眼泉水,刘老汉就想,天上的乌云与这个泉眼是否有关呢,是不是这个泉眼里面有什么怪物在作怪?

于是,刘老汉就地取材,用山上的黄荆条编了一个篮子拿在手中,在泉眼边守候。到了中午时分,只见一条黑影从泉眼里窜了出来,然后直接冲向半空,瞬间化成一块乌云飘向刘老汉的晒场,下完雨后,这片乌云开始返回。

见此情景,刘老汉将那只黄荆条篮子放在泉眼口上,不一会,那团乌云飘到鹦鹉冠上空,一条黑影直接落向泉眼,只听“咚”的一声,说时迟那时快,刘老汉一把将篮子提了起来,只见篮子里有一条宛如人臂粗细的黑色泥鳅被撞晕后躺在篮子底部——原来是一条泥鳅精在作怪。

李大个较劲

鹦鹉村位于大山深处,这里的山民善良、率真、热情、豪爽,而该村一个绰号叫“李大个”的就是一个典型人物。

李大个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身高就出类拔萃,长大后不但个子高,而且憨厚老实,做什么事都直来直去,不会拐弯抹角。譬如有一次到女儿家走亲戚,亲家对他客气有加,请了不少陪客,李大个理所当然地坐正位。

宴席相当的丰盛,李大个并不在意菜肴的多少,等主家将酒杯盛满,李大个二话不说,别人的酒还没有斟,李大个端起自己的酒杯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大家觉得李大个“真豪爽”,等到斟第二杯的时候,李大个依然如故,如此连干三杯。

就在所有的陪客惊诧不已的时候,李大个吩咐女儿将饭盛来,在别人还没喝酒的时候,他饭菜齐咽,不一会就酒足饭饱,然后将碗筷一放,也不道别便扬长而去,剩下的陪客面面相觑,竟然不知所云。

还有一次,李大个上街赶集,在赶集的路上遇到一块大石头绊了他一跤,李大个愤怒至极,对那块石头拳打脚踢,怎奈石头纹丝不动,李大个一股犟劲上来了,返回离此差不多六里地的家中拿来一把锄头,一直到将这块大石头挖出来,然后再把锄头送回家再去赶集。

走到半路的时候,他头顶上的草帽突然被风吹掉,气愤不已的李大个将掉在地上的草帽用脚拼命踩,直到将草帽踩了个稀巴烂。而此时正当正午,烈日当空,集市已散,李大个自感没趣,便顶着烈日无精打采地回家。

部分内容由朱世家先生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发现》栏目组

原创图文 未经允许 严禁转载

欢迎来稿

微信联系:wwdj169898

QQ联系:1093247960

喜欢“独独散咵”的人直接搜素ddsk169898

或长按识别下面二维码更多精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