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云和月,

四十年来家与国。

共同的记忆符号,

生动诠释了伟大时代与宏伟变迁!

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题“盛放·40年家国”,

讲述民族地区因改革开放而留下的精彩故事,

寻找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7月22日,云南农村娃崔庆涛(右一)在建筑工地上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

崔庆涛是云南省会泽县者海镇五里牌村人,今年高考他拿到了669分的高分,排名全省第56名。通过国家专项计划,他最终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录取,成为大山里飞出来的“金凤凰”。

像崔庆涛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专项计划,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得以迈入知名学府。

重点高校对农村学子伸出橄榄枝的背后,是我国这些年持续支持中西部发展,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农家子弟的政策驱动。

2012年至今,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组织实施了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专项计划。该专项计划包括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三个部分。

其中,国家专项计划主要招收集中连片特困县和国家级贫困县学生,招生学校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实施区域为集中连片特困县、国贫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地方专项计划主要招收各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招生学校为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以下优秀农村学生,招生学校为以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为主的重点高校。三大专项计划招收专业以农林、水利、地矿、机械、师范、医学及其他适农涉农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为主。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近年来各高校农村学子的比例不断提升。

计划实施6年来,结合农村和贫困地区实际,国家不断调整完善政策措施,形成了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国家专项计划从2012年启动以来,已连续多次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招生名额为1万人,2017年已达6.3万人。地方专项计划的实施范围,如今已经实现了对民族自治县的全覆盖。高校专项计划也对招生规模进行了明确,招生计划不少于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

根据一些重点高校提供的数据,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近年来各高校农村学子的比例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6年,农村生源新生占中国人民大学新生的比例由14.7%增至18.59%,来自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的新生占比由28.7%增至39.76%。

寒门学子也不再需要为经济困窘而苦恼。来自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粟坪村的学生杨坤,通过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考入该校商学院,成为家乡走出的首个大学生。为了让他顺利入学,中国人民大学招生组专门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帮助他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并发放助学金及生活学习用品,还在他入学后给予指导和鼓励。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专项计划不仅成为寒门学子改变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更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谈到2012年的高考,罗飞觉得自己很幸运,受益于国家专项计划,他成功进入了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习。2016年7月,罗飞通过了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委组织部的选调考试,成了家乡的一名公务员。“希望为家乡作贡献,让贫困地区现状得到改变。”罗飞认为,回乡工作是他最好的选择。

“如果有更多毕业生回去,成为家乡的建设者,贫困地区一定会越来越好。” 陈宇说。2012年,他通过国家专项计划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的一个乡镇中学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刚开始,他的志向是要改变一个务农家庭的命运。而现在,他的志向是要为祖国、为西部作一些贡献。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随着我国教育扶贫政策不断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学子将走向高等学府,并由此走上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赵瑞涵

监制/孙雅莉统筹/周芳制作/彭凤平

长 按 二 维 码

中国民族报微信期待您的关注

中国民族报社新媒体部

出  品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92

邮发代号:1-236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