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重点实验室,于1965年首次踏勘,1968年开始投入使用,经过50年的建设,成为亚洲大陆规模最大的光学天文观测基地。基地位于河北省兴隆县境内的燕山主峰南麓,平均海拔约900米。

  兴隆的名字来源于古语,意为“晚上的草席”,也有人将它翻译成“星空下睡觉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地区建设天文台的规划提上了日程。天体物理学家茂兰将近代国际天文选址概念和方法引进中国,他说,天文台最好建在离开大城市100千米以外的山上。

  几经周折,1965年,程茂兰等来到河北省兴隆县的连营寨,瞬间被这里独特的观天条件所吸引,兴隆观测站在这里落了根。

  平地起高楼,荒山变观测站,任凭斗转星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站一直屹立在那里,栉风沐雨五十年。 50年前,它承载着新中国的实测天文工作者的梦想和汗水奋力发展,如今优秀的它,已经成为拥有众多望远镜的亚洲最大的光学天文观测基地。

  经过 50 年的发展,兴隆观测基地目前口径大于 50 厘米的专业天文望远镜共有 9 台:包括国家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2.16米光学望远镜、1.26 米红外望远镜、1 米望远镜、60/90 厘米施密特望远镜、85 厘米反射望远镜、80 厘米反射望远镜、60 厘米反射望远镜和 50 厘米望远镜。

  LAMOST是一架视场为5度横卧于南北方向的中星仪式的主动反射施密特望远镜,它的光学系统包括:5.72 米×4.4米的反射施密特改正镜MA(由24块六角 形平面子镜拼接而成),6.67米×6.05米的球面主镜MB(由37块球面子镜拼接而成) 和焦面三个部分。其中MA在观测天体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改变可实时地变化成需要的非球面面形。随观测天区变化的等效圆通光口径是3.6米-4.9米,焦面上有可自动定位的4000根光纤,连接16台光谱仪,可同时观测多至4000个天体的光谱, 成为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每年有百余人次的国内外天文学家利用2.16米等其他天文望远镜从事恒星、星系和太阳系内天体等多种天文观测研究。基于兴隆站2.16米望远镜等设备已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多篇论文发表于NATURE等顶级学术期刊,多项成果入选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并在国际联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2年以来,兴隆站与南京天光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相关单位合作实施了对多台套望远镜及终端设备的升级改造,有效提高了设备性能,提升了观测数据质量,保障了科研产出的稳步增长。

  兴隆观测站还曾两度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并挂牌“南开大学天文教育实践基地”、“山东大学(威海)实践教学基地”、“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河北师范大学天文专业实习基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