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扬州国宝丨艳说大彬壶!紫砂世界,方壶鼻祖非他莫属!

扬州国宝,名扬天下。宜兴紫砂壶名闻天下,既可用于日常泡茶,又可用于品味赏鉴,文人雅士还可以在其表面刻字作画,融哲学思想、精神世界和书画风韵于一壶。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扬州国宝,是扬州博物馆馆藏的明万历大彬款紫砂六方壶:它是目前已知出土并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方壶。

千年一时,艳说大彬壶

扬州博物馆馆藏的大彬款紫砂六方壶整体造型古朴雅致,通体呈紫红色,六面体十分匀称,紫砂片面非常细腻、光滑。

扬州博物馆讲解员胡磊介绍,这只紫砂六方壶,是1968年在扬州江都丁沟一个明代墓葬里面出土的,它通高11.12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8.5厘米。壶的底部是阴文楷书大彬二字,字体工整、用笔娴熟。

扬州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庄志军说,大彬款紫砂六方壶有个专门的名称,叫时壶,因为它是由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时大彬制作,所以就以他的姓为名称,把他的壶叫做时壶,表示对他制壶技术的赞誉。时大彬在紫砂壶的泥料配制、成形技法、器型设计等方面对前人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他所制的紫砂壶具有“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的特征。

庄志军介绍,时大彬做壶的时候,已经不用模具了,而是用现在做紫砂壶的方法,通过打身筒、凭空拍片,做泥条、泥片等程序,把壶镶接而成,制壶的方式方法做了很大的改进。在明代的时候,时大彬所制的壶就已经很抢手,很难找到了,而价格更是高到可与黄金比价的程度。

紫砂世界,方壶鼻祖

圆壶制作使用拍打成型,方壶则是泥片镶接成型,这些做壶技法从时大彬起,传至今日,依然如此。国内出土过数只大彬款紫砂壶,大彬款六方壶不仅是唯一一只方壶,也是世界上目前有确切纪年最早的紫砂方壶。扬州博物馆馆藏的大彬款紫砂六方壶的壶盖为圆形,盖面上有一道弧纹,盖中间有一个圆锥形的盖钮,钮的顶部还有对合的半弧纹。

这只六方壶,壶体线条上密而下疏,其线面上小而下大,形成鲜明对比,在视觉上形成张力;另一方面整个壶体、把、流、钮等部件,均由不同大小的六边形线面融合构成,统一和谐,敦厚朴拙,令人赏心悦目。用肉眼就可以看出,紫砂中还有银白色的星星点点。因为烧制紫砂的粘土中含有石英、云母等材质,所以遇到高温烧制,就会形成结晶。除此之外,大彬款六方壶还增进了调砂的工艺,在砂料里面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使壶的肌理比较丰富,看上去更有质感。

后人以大彬款六方壶为样本,在紫砂壶创作中发挥创造力:四方壶、四方花盆、六方花盆、六方茶叶罐等各类紫砂器层出不穷。

制壶严谨,流传数量稀少

在中国的茶文化历史中,茶具随着人们饮茶习惯的变化而发展:唐宋时,人们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以及与此相应的茶盏;元代时,全国兴起条形散茶,饮茶习惯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到明代几乎代之以散茶,直接冲泡饮用,紫砂茶具越来越趋于精巧。而在明朝之前,紫砂器的制作都比较粗陋。庄志军介绍,明代之后,大家就延伸出了一种风俗,喜欢用小壶喝茶,人手一壶,每个人弄一壶喝,这样既干净又雅致。不像过去,用一盏大壶分给每个人喝。

时大彬早期作品容量颇大,由制大壶至改制小壶,并在壶上刻铭句的作风,与他跟陈继儒等一批文人及书画家交往有很大关系。这种转变,也让时大彬在紫砂壶制作上如鱼得水,名垂青史。庄志军介绍,时大彬制壶相当严谨,如果制出不满意的壶,就会把它砸碎,所以他的壶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到了现在,保留最好的资料就是考古出土的壶,比较可靠,可以作为标准器来对照,但数量稀少,相当珍贵,全国也仅在十件之内。

故宫博物院藏时大彬款紫砂雕漆四方壶,也被视为大彬壶的代表;2010年,时大彬制圈扭壶以1344万元在西泠拍卖会上成交。从时大彬至今的五百多年间,壶艺能与其比肩的,不过清代“紫砂全才”陈鸣远、近代“一代宗师”顾景舟等寥寥数人。

因其泡茶的实用性,紫砂壶至今仍为大众所喜爱;同时,今天也有越来越多美术院校的师生加入了紫砂壶的制作当中来,当现代艺术思想融入传统工艺,紫砂壶的世界会迸发出怎样的精彩呢?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上期精彩回顾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每周日17:30扬州一套《新闻女生·玩收藏》!

谢绝转载,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编辑授权!谢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