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参观过一家以一种动物命名的博物馆,而这次在拉萨,我有幸参观了西藏牦牛博物馆,让我对牦牛有了更多的认识。

博物馆的馆名是11世班禅大师提写的,十世班禅大师也曾经说过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每当我想起牦牛,我就会想起西藏,想起青藏高原。难怪藏族有这样的谚语: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大堂的顶部是巨幅的《藏人》主题画,以直观的视觉冲击让我感到一种心灵的涤荡。

在博物馆的序厅里,我看到匾额上写着概括成八个字的牦牛精神,“憨厚、忠勇、悲悯、尽命”。这八个字真的是恰到好处的刻画了牦牛的品格。

博物馆里用来导引参观路线的标识也非常特别,我马上就猜到了,这是牦牛的脚印。

牦牛的形象也在序厅里被做成了卡通的模样,一副萌萌的样子。

“藏族驯化了牦牛,牦牛养育了藏族”。

展厅的名牌是用整张的牦牛皮做成的,上面的文字是手工艺人一笔一划刻上去的,旁边写有工匠的姓名,这也是对工匠精神一种很好的尊重。

博物馆里有圆形的大厅,大厅周边的墙面上一圈一圈地挂满了带角的牦牛头骨,这画面让人让人震撼,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敬畏,这是对生命的敬晨。

在牦牛博物馆里,展陈着许多与牦牛有关的艺术作品,牦牛被描摹成各种不同的形象,让人无时无刻都感悟到牦牛对西藏的重要性。

在这里牦牛被做成了标本,

岁月也把牦牛的头骨石化,定格在时光里。

这里也展示有牦牛的骨架,让我惊奇的是牦牛的脊椎骨上面还长出了鱼鳍一样的骨骼,我似乎也明白了为什么牦牛的脊背是那样的形状了。

藏族人把牦牛的形象用鲜艳的颜料画在玛尼石上,生动又美丽!

这些方寸大小的石头上描摹了许多生活中的场景,有放牧的,有正在打酥油的,还有磕长头的,记录的都是藏人真实的生活。

牦牛坚实而沉稳的步履驮走了岁月,也驮来了藏人美好的生活。

在这里我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字书写的同样的意思,那就是牦牛。

在牦牛博物馆里,我也学到了许多关于牦牛的知识,比如牦牛的称谓,每一个不同的年龄,牦牛都有一个特殊的称呼。每一种不同特点的牦牛也有自己特殊的名字。

数千年来与藏族人民相伴相随,尽其所能成就了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运、烧、耕,深刻地影响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形成了独特的牦牛文化。

在西藏,牦牛先于人类生活在这片广袤无边的高原上,和人们一起守护着这片圣洁的净土,积淀了独特的高原文化。对于高原人而言,牦牛是永远的祖先,也是朋友伙伴。

画家昂桑的画作《藏人》,一半是牦牛头,一半是人脸,牦牛与藏族人的关系,浑然天成。画家自己也曾经说过,如果要找一种动物代表生活在高原的藏人和藏文化,唯有牦牛。

在藏区,特别是纯牧区,藏民和牦牛更有一种难舍的情结。藏民依靠牦牛而生存,牦牛也因为藏民而存活。当草原开始复苏的时候,藏民就赶着他们的牦牛,带上黑帐篷,带上一些青稞和必备的炊具出发了。他们在草原上寻找好的草场,逐水草游牧。牦牛的牛粪是藏民朋友的燃料,牛奶是他们的重要食物,他们用牦牛的奶提炼酥油,作为补充热量的食物。

在博物馆里,我也看到了古老的用来纺织和编织的工具,十分类似于我们熟悉的纺车和织布机。

人们在牦牛毛编织的黑帐篷当中生活的场景也被真实的复制在这里。我不禁想起上一次来西藏的时候,我路过牧区,远远地看到山坡上有一个黑帐篷,于是便停下车来,走过去探访,那里边的家当要比我在博物馆看到的这个简陋好多。那次他们在帐篷里使用的太阳能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牧人会在帐篷周边放置一些太阳能光伏电池板,这样黑帐篷里就有了电。

博物馆里的这处黑帐篷里边的内容要丰富的多。

用牦牛毛编织而成的黑帐篷晴雨皆宜,若是晴天,它会自然的松弛,张开许多缝隙,以便于通风散烟,而下雨的时候,这些帐篷又会迅速地收缩,密不透风,雨水便渗不进来。

牦牛博物馆里边也展示着牛粪,你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什么脏东西,在西藏牧区人民生活燃料基本上全是干牛粪。在茫茫无垠的雪域高原上,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牛粪火。我们经常走过藏族的村落,到处都可以看到晾晒的牛粪和垒的整整齐齐的牛粪,堆成堆,码成墙或者在墙面上贴出美丽的图案。牦牛在高原上,以草为食,这些干牛粪燃烧起来就如同木柴一样,没有异味,并且非常耐烧。

我在一套鞍具面前驻足好久,牦牛是高原上牧民驮运货物或者是骑乘的主要工具。默默无声的牦牛,让高原的生命线畅通无阻。

西藏的河流也不少,于是藏人也做出了精巧实用的牛皮船。牛皮船的构造十分简单,用木头做成船架,用牛皮来做船体。牛皮注水一经浸泡便会发软,有很好的弹性,对水中可能有的硬物撞击或者摩擦,有非常好的耐久性而且轻便,可以船随人行。

牦牛的浑身都是宝,在博物馆里,我也看到了各种牦牛制品。粗壮的牦牛犄角自它们被驯服以来就派上了重要的用场,成为了藏族人最原始的容器,可以用来挤奶,用于饮水或者存放青稞酒。在高原上,这种器具结实耐用,方便携带,不生锈也不变形,取材又方便,成为了藏族人的标配。

嵌着贝壳的牦牛皮包,非常的精美,在高原上,贝壳应该是十分珍贵的东西了。想起远在故乡的贝壳博物馆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件这样的藏品?

在这里我还第一次见到了牛皮盘和牛皮碗,第一眼看上去的时候,我会以为它是漆器,红黑色调为主。皮革加工属于游牧民族独特的传统工艺,它的特点也是可以就地取材,便于携带又不是那么的易碎。

在藏族地区瓷器是非常珍贵的,在日常也难以大量的使用,因为藏族人经常迁徙,易碎的弱点便更加突出。聪明智慧的藏族人用牦牛皮做成了精美的皮碗套。我看到的这一件是连着的三件套,用牦牛皮抛光缝制,可以装三只瓷碗。出门的时候这样的外套就可以被系在腰间或者挎在背后,对我这个从内地来的人而言,看到这样的皮碗套,觉得这要比那些瓷碗贵重的多。

藏地日用的手工制品全部都是就地取材,物尽其用,比如说眼前的这件牛皮箱,里面以木板结构成型,外面包裹牦牛皮起到装饰耐用的效果。牛皮用朱砂打底,上边又有一些漂亮的纹饰,这是藏族人家生活的必备,也是富有的象征,没有牛皮箱的房间或许会让人觉得有些寒酸。

牦牛皮也被做成了牦牛绳,用来栓系物品,在西藏真的是什么都少不了牦牛的存在。

牦牛皮的帽子也非常的耐用,又有一些时髦。

牦牛毛编织而成的眼罩是我在博物馆看到的最有创意的发明,墨镜进入西藏应该是很晚的事情,而藏族人为了抵御雪盲和强烈的日光就用牦牛毛编织成了这样的眼罩。现代人如果戴上一副这样的眼罩,应该比戴墨镜要酷很多。

藏旅人的娱乐用品也少不了牦牛,这里有用牦牛皮制作的牌九,还有用牦牛角制作的二胡,不过我不知道藏族人是不是也把它叫做二胡。

吐蕃武士骑着牦牛的形象也被雕塑在博物馆当中,

这里展示着用牦牛皮做成的马具,

也有用牦牛皮做成的铠甲,

还有这种被藏族人称作“吾尔多”的抛石绳,这是牧人用来驱赶牛羊或者攻击野兽的劳动工具和防身武器。英军入侵西藏的时候,藏族人也用这种原始的武器进行过反抗。

牦牛皮也被做成了许多宗教用品,比如僧帽。

还有牦牛角制作的法器

还有整张的牦牛皮画成的唐卡。

牦牛的形象在藏族人的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它们被描绘在古老的岩画中,

被制作成不同的工艺品,

被绘制在精美的哈达上,

计划经济的年代,牦牛的形象又被印在了粮票布票上。

就连尼泊尔的纸币上也有牦牛的形像。

牦牛早就成为西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甚至可以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博物馆当中展示的一幅摄影作品是牦牛的眼睛,这幅作品独特的视角吸引了我,牦牛的眼睛里折射出来的是整个的高原,是穿越的时空和藏族人丰富的生活。

我在援藏干部的会议室,当中看到墙上写的标语就应该是牦牛的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忍耐”的精神。望着这幅标语的时候,我默默的向那些扎根高原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雪域高原的象征,有人们熟悉的布达拉宫,

有号称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

更不应该少掉和藏人朝夕相处的牦牛,我把在博物馆里看到的《牦牛礼赞》记在这里,作为结束并与大家分享。

体型犹如大云朵

腾云驾雾行空间

鼻孔嘴中喷黑云

舌头摆动如电击

吼声如雷传四方

蹄色犹如蓝宝石

双蹄撞击震大地

角尖摆动破山峰

双目炯炯如日月

犹如来往云端间

尾巴摇曳似树苗

随风甩散朵朵云

摆尾之声震四方

此物繁衍大雪域

四蹄物中最奇妙

调服内心能镇定

耐力超过四方众

无情敌人举刀时

心中应存怜悯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