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格调、有品位的吃货:速读《吃好玩好,日子过好》有感

相信大家都看过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这部纪录片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辑方式,组合和嫁接了不同地域之间,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用“吃”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吸引了一众粉丝。

如果你也是《舌尖上的中国》的粉丝、对美食感兴趣、想要在食物的制作上有所创新、对生活充满了迷茫,甚至失去了兴趣,那么《吃好玩好,日子过好》这本书都是你的必备佳选。

那么肯定有人要问:“吃好玩好,日子就过好了?我怎么从书名里看到了慵懒颓废之气,一定是哪个新晋的网络写手写的快餐文吧”。

如果你真的那样想,或者因为朴实无华的书名而与这本书擦肩而过,那么请一定耐心看一下我推荐它的理由。

作者博学多识,情趣广泛,写作功底深厚,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

《吃好玩好,日子过好》是由化学工业出版社于2018年3月出版的汪曾祺老师的作品。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内容如话家长,却发人深醒

人生在世总离不开吃,那是保命的根本,但如何吃出创意,吃出思想,让自己在吃好的同时体验其中的乐趣,并有所收获将自己的日子过好,才是人生要义。

1.文字版《舌尖上的中国》:

通过文字,我们可以与汪曾祺先生一起走南闯,体味先生的人生阅历。

一九四七年春,汪曾祺先生曾和几个中学教书的同事,一起到杭州去玩,游玩期间就记录下这样一道菜谱──“醋鱼带靶”:把活草鱼脊肉剔下来,快刀切为薄片,其薄如纸,浇上好秋油,生吃。鱼肉发甜,鲜脆无比。

2.吃食与文学的交融:

四方五味,山西人喜酸、广东人嗜甜、四川人好麻且辣、苏州人习惯了清淡、而北京人则从对大白菜的一味偏爱中解脱出来,尝试着吃苦瓜,承认苦瓜也是一道菜,毕竟谁也不能把苦从五味里剔除出去。

好吃的东西大家都喜欢吃,有些东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不要反对别人吃。

汪曾祺先生反复强调: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不要过于局限。

3.是一本文学理念指导:

中国地域宽广,人们的口味也繁杂一些,但各民族彼此之间却极具包容性,文学作品也应如此。

还是以苦瓜为例,吃苦瓜我们可以各取所需,愿意吃皮的吃皮,愿意吃瓤的吃瓤。对一个作品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即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也可以追求其美学的踪迹。

汪曾祺先生有言: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

一个作品,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是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都可以。正如苦瓜,只要它真的是苦瓜本身,不是狗尾巴草冒充的,是可吃的,我们叫它苦瓜也行,叫它苦葫芦也行,不过是一个称呼而已!

4.是一本人生大道:

汪曾祺先生告诫我们: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汪曾祺先生在书中提到除去书画、医道、戏曲,他还喜欢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他认为热热闹闹、挨挨挤挤,也是一种生之乐趣。

他认为做菜,必须要买菜。买菜的过程也是构思的一个过程。首先你得看菜市上有什么菜,稍加捉摸一下,才能合理搭配出几个菜来。不可能你在家里空想着做几个什么菜,菜市场上就一定会有这几个菜的原料。比如,你想炒一个雪里蕻冬笋,没有冬笋,菜架上却有新到的荷兰豆,你不得不“改戏”。

正如一个作家,他只有对生活充满了兴趣,才能将积极的心态诉诸于文字,只有兴趣宽广、涉猎广泛,才能将自己扎根于生活,通过细致的观察、不断的品味生活,升华境界。

如果他即不理会读者市场的需求,也不立足生活实际,一味的闭门造车。那么他的作品不但没有读者愿意去看,而且作品内容也如水中浮萍没有根基。

人生也是如此,你不能永远准确的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那就努力拓宽自己的维度。世间万物皆有自己的趣味,不不要轻易对生活丧失性味。

总结

《吃好玩好,日子过好》这本书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只是从汪曾祺先生自身走南闯北的经历出发,由一道道吃食与他人不同的品尝体验,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发表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观点,同时将人生的道理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却发人深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