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既是一种个体性行为,又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因此择偶问题不能仅仅从个体的微观层面来研究,也要从宏观的社会结构角度进行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便是一种结构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可以简单地称为行动者之间连接而成的关系结构。它不仅体现着一种结构关系,也反映着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在社会网络领域,格兰诺维特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弱纽带的强度》一文中,他把关系纽带作了强弱之分,认为强关系与弱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强关系主要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而弱关系则是在群体之间、组织之间建立起联系。他提出可以从四个维度来区分关系的强弱,即互动的频率、情感的强度、亲密的程度、互惠交换的程度。将强关系、弱关系引荐到择偶行为上,个体择偶过程中利用自己的社会网络,由他人介绍丽偶,其介绍人中的父母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就属于互动频率高、情感深厚、关系亲密、互惠交换多的强关系,而利用网络交友、各类征婚、一般性熟人等属于择偶社会网络中的弱关系。

择偶方式归根结底可以分两种,自己结识配偶或外力协助来结识配偶。在这一部分,力图考察被调查者在择偶时他所处的社会网络的作用,因而这部分主要外力协助的配偶结识方式,包括他人介绍和借助某种媒介等。由此设计了以下题目“在过去的一年中,介绍人或者介绍媒介给您介绍过几个交往时间超过一个月的女孩?答案可多选”,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的一年里,曾经被介绍对象的次数最多为4次,通过婚恋机构、网络、相亲会等结识女方的最多为4次,平均值为1.47次,是众多中间人中介绍最多的,父母等亲戚、同事、朋友介绍的平均值0.84次,位居第二,同学平均介绍0.56次,一般性熟人最少,为0.26次。

通过调查数据以及访谈资料,发现虽然传统的父母亲戚、同学、同事、朋友给大龄男青年介绍对象频次比一般性熟人高,也都比较平均,但是相较于婚恋机构、网络、相亲会这些现代化的媒介而言,他们介绍对象的频次就略低。这说明了给城市大龄男青年介绍对象的社会网络上,传统意义上的强关系的作用有所下降,而以网络、婚恋机构、相亲会等为代表的现代性弱关系作用较显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