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内丘发布”即可关注哦

01

董晓宇在内丘调研时强调

加快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本报讯(记者杜烁 通讯员郭亚雄)10月8日,市长董晓宇到内丘县,就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振兴等工作进行调研。他强调,要加快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市政府秘书长李亚林一同调研。

董晓宇深入内丘县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现场、侯家庄乡张北洼村和岗底村,实地察看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进展及搬迁原址开发利用情况,详细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当董晓宇了解到内丘县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于12月份“交钥匙”时,再三嘱咐相关负责人要落实安全责任,严控工程质量,坚决守住廉政、安全、质量底线,持续加大推进力度,力争早日竣工。张北洼村地处太行山深处,风景优美。董晓宇详细询问了搬迁户安置情况及村庄旅游开发情况。他指出,要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完善设施配套,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在岗底村,压满枝头的苹果挂果待摘。董晓宇指出,要积极推动要素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全面提升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董晓宇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坚决打好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摆在首位,统筹推进产业扶贫,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使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当天,董晓宇还到鹊山水世界进行了实地调研。

来源:10月9日 《邢台日报》 1版

02

老孬求学

新华社记者杨知润本报记者 闫丽静

60岁的老孬终于如愿成了一名旁听生,坐在教室里认真学习起了果树管理技术。

老孬真名梁山林,他的家乡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山秃、人穷、观念旧。“两间石头房,锅里没有粮,红柿拌麦糠,朝有夕难保。”老孬用四句顺口溜概括曾经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开始,村民开始治山、种果树,穷怕了的村民纷纷承包山场种苹果。

满山的苹果树让岗底村民摆脱了贫穷。然而,由于技术落后,苹果品相差、卖价相对较低。2000年后,为了促进农民进一步增收,村里开始定期组织系统的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培训。

老孬媳妇很上进。每次培训,媳妇死拉硬拽,把老孬“逼”进教室。谁知他听了十分钟就跑了。对此,老孬还有“孬理”:“闭着眼也能弄好果树,还用听他们讲?”

经过培训,岗底村先后有191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老孬二十出头的闺女也拿到了初级证书。今年,岗底再次组织“扫尾班”。此时的老孬已60岁,按道理应该颐养天年了,但他却动了考证的心思。

“爹,我和俺娘都掌握了技术,您听俺俩的就行。”闺女说。老孬从鼻子里哼出一口气,“早晚得叫你俩听我的。”

教室门口有人看着,不让他进,他就蹲在门口竖着耳朵听。别人课间休息,他趁机跑到老师跟前问问题。老师看他学得如此认真,便允许他旁听,但年龄偏大,不能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老孬变化很大,过去他因循守旧,甚至‘对抗’科技,如今,他成了科技的忠实拥趸,主动宣传科学管理技术。实现乡村振兴,咱农民是主体,农民必须要懂农业。”

多年的实践操作加上系统的科学管理知识,虽然没拿到证书,但老孬的果树管理技术在十里八乡也算数一数二了。现在,他除了管好自家的果树外,还经常被外村果农邀请去“讲课”。

有了科技支撑,岗底苹果形成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每亩苹果比别人增收5000元。如今的岗底早已甩掉“贫困村”的帽子,村民们纷纷住进小洋楼、开上小轿车,截至2017年底,人均收入达到3.5万元。

(新华社石家庄10月8日电)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