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正岩茶,它该是什么味道?

一位来自浙江的朋友积极回复:“我知道,重口味”。

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未见武夷岩茶本尊,倒是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本想调侃这位朋友:“你喝过正岩茶吗?”

谁曾想,对方回答的倒是干脆又直接:“没啊,我听我们这里的寻茶师说的,我还有视频呢,不信你看看。”

*@……

得得得,打住,能说正岩茶重口味的寻茶师,也是半桶水。麻花看完,还要洗眼睛,太费事。

倒不如空出时间,我们来好好说道说道,正岩茶,它究竟该是什么味道。

正岩茶,它是什么味道?

说味道,这中间的学问大着呢。

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工艺,不同的山场,做出来的茶就没有一个味道是一模一样的。

千茶千面。

味道虽然多变,但也能找到其中的共性。

尤其是三坑两涧的岩茶,它的滋味,浓缩成两个字——好喝。哦,不,是温柔。

咦?岩茶不是有骨鲠吗?不是味道浓酽吗?怎么会和温柔挂钩?

岩茶有骨鲠不假,但有骨鲠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滋味浓烈的,一定是像鱼刺一般,如鲠在喉。

三坑两涧地理位置好,生出来的茶柔中带刚,自成一派。为什么要活成别人口中的样子呢?

三坑两涧岩茶,就是这么个性。

温柔,不仅仅是三坑两涧岩茶的共性,更是好茶的特性。

好茶,为什么是温柔的?

温柔,是一种什么感觉?

说的简单些,那就是母亲看孩子的目光;情人眼里出西施;春天温暖的风……总之,就是舒服,不会有不适感。

好茶,它的汤,就是温柔的,即便有个性,却不会伤害你。就像是严厉的老母亲,她会责备你,却不忍心伤害你,除非不是亲生的。

相对的,不好的茶,一定是激烈的,刺激性强的,苦涩的,浓酽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重口味。

就拿现在最流行的肉桂来说,正岩出产(前提必须是正岩),刚柔并济是它的特点。

正岩茶,无论它们的香气是丛香,兰花香,梅花香,还是桂皮香,它们的滋味,都是轻灵的,软滑的。

如牛栏坑肉桂,就是典型。

牛栏坑的桂皮香,可以辛锐,可以带有力道,但汤水喝到嘴里,是轻盈、灵动,仿佛赵飞燕的轻灵之舞,舌头上完全没有往常那种浓厚的刺激感。

正岩的水仙,更是柔情似水,细腻地不像话。就连沉稳老道的老丛水仙,温和、柔顺,也是它的主旋律。

正岩茶(尤其是“三坑两涧”出产的茶),它与外山茶最本质的区别是,一个轻柔爽滑,入口如无物。一个浓烈刺激,舌面会微微苦涩发麻。

正岩茶都是不苦不涩不麻口,温柔和顺,舌感饱满,汤水中滋味丰富,稠滑如温泉。

这才是正岩茶的灵魂。

正岩茶,是重口味吗?

当然不是!

重口味,形容味觉量的浓度较大,特别喜欢吃咸、辣之类。

岩茶中所说的重口味,就是滋味足够刺激,喝在嘴里够苦,够涩,能给口腔足够的冲击力。

然,岩茶重口味的出现,不是山场烂,就是工艺差,随便拎出一条,都是品质不佳的体现。

会影响一款茶的口感因素,有四种。

1、茶多酚

茶多酚,大家都不陌生,是茶,都会有茶多酚,只是氧化程度差异。

它的含量过多,会令茶汤有强烈的涩感;

2、咖啡碱

同样,茶叶中都会含有咖啡碱,只是多与少的差异。它的含量超标,会令茶汤发苦。

3、茶氨酸

这是个好东西,它的含量越多,茶汤的感觉就越甜、越鲜爽。

4、芳香族物质

这是岩茶最吸引人的地方,芳香族物质会让茶汤里显现出花香、果香、木香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咖啡碱、茶多酚含量太高,容易出现苦涩味

第二:茶氨酸越丰富,汤水越鲜爽、清甜

第三:芳香物质越多,香气更多变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一款岩茶,它的茶多酚、咖啡碱含量过多,它的茶汤就有强烈的刺激感,表现出来就是发苦,发涩,如果坐杯,会更苦涩。

而一种茶,如果它的茶氨酸含量很高,而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极少,那么这种茶就会令人感觉极甜,极鲜爽,口感柔滑绵长。

那这种茶,一定是一款人人都喜欢的好茶。

要不怎么说三坑两涧的岩茶,受到上天的格外眷顾,随随便便就拥有了黄金比例,赢在起跑线上。

(关于三坑两涧岩茶为什么好喝,改天另起一篇,与茶友们好好说道。本文,您只要知道三坑两涧出产的岩茶,它的茶氨酸丰富,茶多酚适量,咖啡碱恰到好处,是黄金比例,只要工艺不出错,都是好喝的岩茶。)

正岩茶是重口味的?

不禁想起刘姥姥。

要是正岩核心山场(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的茶给她喝,怕是也会感慨一句:“好是好,就是淡些,再浓些更好了”。

穿越时空,又是一个能逗笑老太君的梗。

外山茶,倒有可能成为刘姥姥口中的好茶。

说正岩茶口味重的人,您怕是遇到了假的正岩茶,还没来得及真真切切感受过正岩茶的风韵,它的柔情。

这真是一位该打的寻茶师,您都遇到了什么以次充好的茶,被人忽悠得不浅呀。

更可怕的是,还继续误导新茶友……

祸害遗千年。

该醒醒了!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直接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