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新闻网 记者 贺聆聪

10月1日,长寿缆车正式恢复运行,免费向游客开放,成为“新晋网红”。国庆七天,累计吸引了超过11万人次前去“打卡”。不少人远道而来,不惜等上两三个小时排队乘坐、合影留念。一些外地游客甚至发出这样的感慨:不坐缆车,就等于没到过长寿!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长寿缆车,何以一夜走红?

这首先得益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长寿缆车始建于1964年2月,同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营运。由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长282米,垂直高度110米,现为国内轨道最长、坡度最陡、运行最久的缆车。此次整修,不仅植入了齿轮、发动机等工业元素,还通过雕塑、彩绘、景墙等艺术手段,将长寿文化充分展示。可以说,它就像一枚活化石,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缩影。

长寿缆车唤起了长寿人的乡愁记忆。长寿缆车曾是连通长寿城内与河街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在一次次上上下下中,“摆渡”了多少长寿人热气腾腾的生活和梦想,成为一代又一代长寿人最经典的美好记忆。它为长寿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长寿人的骄傲。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长寿缆车的交通工具功能日益减弱,但缆车的整修、通行,时时牵动市民的神经。这足以证明,缆车已成为承载记忆与梦想的文化象征。因此,可以说这次回归,是一种众望所归。

作为全国坡度最高最长的长寿缆车,对不少外地人而言,充满了吸引力。特别是年轻一族更是有一种好奇心理。而今,旅游已从精英消费过渡到大众消费,80后和90后年轻人群成为旅游消费主力,追逐“个性”“新奇”,也使得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新常态。长寿缆车,因其独特性、唯一性,自带“吸睛”光环,自然成为外地人争相追捧的“新宠”。

主打“文化内涵+乡愁记忆+猎奇心理”牌,让游客走进缆车,沉浸在历史和文化的河流里,切身体验别样的“慢生活”。红,也在情理之中。

红,只是漂亮的起步。如何长久红下去、避免昙花一现,让人们透过它重新发现这座别具魅力的城市呢?

其实,关于“网红景点”,我们并不陌生:重庆长江索道、李子坝轻轨站、洪崖洞……它们在成为“网红”之初,带来大量人流量的同时,也都或多或少衍生出景区接待压力大、配套服务不到位等新问题。不妨多借鉴这些景点的好经验,逐一解决好眼下始料未及的现实问题,提供更舒适的旅行体验。

“网红”效应过后,景点最根本的竞争力还是品质。一方面要赋予其更多文化内涵,可以开发出更多具有独特记忆的文化产品、展品、商品,让游客生活念念不忘,成为回头客;另一方面,将“关注红利”转化成 “发展红利”,在"组团发展"上下功夫,让与其毗邻的千年古街三道拐、长寿八景之一的西岩飞瀑和景观长廊滨江路,实现抱团发展、各美其美,与长寿湖、菩提古镇等景区实现更好互动,延伸旅游链,让更多游客慕名而来,感知寿城的文化味和历史感。

不止缆车,长寿拥有众天然禀赋,希望这些“好风景”都能做好“红”的准备,练好“内功”,通过精心打造后借助互联网“外力”真正“活”起来,成为人人向往的“网红景点”。在走红的基础上,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周边市场,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个性化景区,实现旅游升级,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长寿知名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