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不老!69岁《儿童时代》孕育出200+原创绘本,新一批已在路上

如何更好发挥原创力量振兴中国图画书?如何擦亮犹如“白月光”一般存在于几代读者心中的“儿童时代”品牌?今天,中国中福会出版社主办的第二届“儿童时代图画书”论坛在沪召开,全国图画书界专家、画家和作者以及教育专家学者齐聚,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童书创作和出版是神圣事业

说起儿童阅读,不得不提《儿童时代》杂志。1950年,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自创办的《儿童时代》杂志是新中国第一本少儿刊物。“《儿童时代》的刊行,便是在给儿童指示正确的道路,启发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走向光明灿烂的境地。”这是69年前宋庆龄在《儿童时代》创刊之初寄予的厚望。

《儿童时代》引领了几代读者的精神成长,累计读者超过3亿,曾向海外17个国家发行,作家王安忆、陈丹燕等都曾担任《儿童时代》杂志社的编辑。

从2012年开始,中国中福会出版社从《儿童时代》中孕育出“儿童时代图画书”系列,并开发出两条原创图画书产品线——文学维度的“月月看”和科学维度的“月月学”系列,累计已出版200多种,在以图画书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反映中国儿童当下的生活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童书创作和出版,是把爱和美带给孩子的神圣事业。”中国中福会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长兼总编辑余岚表示,“儿童时代图画书”延续了宋庆龄提出的“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理念,把爱和美植入孩子心间。

探寻中国原创绘本的力量

在当下全民阅读的时代,中国儿童需要图画书,更需要中国的原创图画书。

在绘本领域,业内人士一度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国外引进版权省时省力,本土原创尤其是精品少之又少。因而,本届“儿童时代图画书”论坛就将主题定为探寻中国原创绘本的力量,拓展“儿童时代”品牌新内涵。

被誉为儿童阅读点灯人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既是图画书阅读推广的倡导者,也是图画书作家。他在现场表示,中国原创图画书曾有悠久的历史,可惜一度中断。而当前中国原创图画书的振兴,正是从西方绘本的引进和冲击下开始的。“中国原创不是呈现浅显易懂的画面,这个阶段正在过去,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绘本作品中涌现了越来越多动人的中国美学故事。中国原创不是照搬西方、换一张东方的皮,而是应该发出自己的光亮和声音。”

著名画家朱成梁的绘本作品《团圆》2010年获“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2011年《纽约时报书评》将英文版《团圆》列入了2011年度世界儿童图画书榜单。论坛现场,这位作家坦言,民间艺术融入他的生命,创作中便自觉倾泻于笔端,敦煌壁画、传统漆器等优秀传统文化都成为了他的灵感源泉。

致力于图画书研究的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馆长王志庚,从方兴未艾的原创科学图画书着手,分析了国内出版原创图画书存在的选题、文字、插图等问题,从知识性、艺术性、故事性、互动性和设计感五个方面梳理了制作科学图画书的基本要求。

为助力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今天的论坛现场还举行了“儿童时代图画书”专家顾问聘请仪式,海飞、梅子涵、朱成梁、熊亮、朱自强、王志庚、姚红、费嘉等担任特别顾问,刘洵、梁川、俞寅、徐晓璇等插画师现场签约成为“儿童时代图画书”签约画家,将为其提供优质稿源。

童心不老!69岁《儿童时代》孕育出200+原创绘本,新一批已在路上

展现真善美,更能给孩子传统文化的启蒙

7年以来,专注打造原创精品童书的“儿童时代图画书”系列已在中国原创图画书市场中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体系,多部作品荣获“丰子恺图画书·佳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上海图书奖”,入选“中国原创100+”等权威榜单。2018年8月,中国中福会出版社取得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扶持,获批培育成立“中国原创图画书出版中心”,一个优质的中国原创图画书创作平台呼之欲出。

获得第四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佳作奖的《牙齿,牙齿,扔屋顶》,正是以孩子换牙的习俗为线索,精致的水彩画面中,裁缝铺、修车摊、磨刀匠人等细节暗藏着传统生活的场景,更折射城市生活的变迁。创作者刘洵说,她的创作灵感来自于采风。她认为当今图画书虽然很热,但作者应潜心深入生活,“图画书也可以是有情怀的深阅读,真正好的图画书是等出来的”。

好的原创绘本,不仅能展现真善美的好故事,还可以融汇水墨、版画、剪纸、泥塑等传统技艺,给孩子以传统文化的启蒙。

青年作者吴亮痴迷于版画艺术,近年来,她尝试把版画艺术运用到图画书创作,推出了《小木马》《我是贾宝玉》等作品。《我是贾宝玉》的画面部分则运用版画的蚀刻和飞尘技法,“美得很高级,故事虽然简单,但一定是常读常新的,从书里的人物、建筑、传统技法延伸出去,每次都有新的收获。”

童心不老!69岁《儿童时代》孕育出200+原创绘本,新一批已在路上

此外,“儿童时代图画书”在“走出去”也有所突破,目前已实现多本图画书的版权输出,其中《小兔的问题》英文版荣获2018年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美国分会“国际杰出童书奖”,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一本获此荣誉的中国童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