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脸书数据大量泄露”“黑客窃取账户实施诈骗”之类的新闻密集出现,社交媒体平台和讨论区里随处可见关于如何保护个人“数字身份”的心得。不过,在用户、政府和互联网公司达成共识前,期望越大,失望往往也就越多。

美国CNET网站载文称,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让身份验证变得快捷、容易,但密码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你我畅游数字世界时最依赖的安保措施。现在,越来越多的平台引进了双重身份验证机制,最常见的做法是向用户手机发送动态验证码,从而在“用户名”和“密码”外增加一个安全层。

但“数据小偷”不会就此罢手,即便排除公司监守自盗,犯罪分子也可以通过伪基站等方式劫持终端设备,获得访问代码,进而发掘出银行账号、家庭住址等更多信息,将它们打包出售甚至直接利用它们进行违法活动。在监管疏松的地区,情况尤其严重。

即便侵犯隐私的报道连篇累牍,许多用户还是抱有侥幸心理或漠然视之。越复杂的密码越容易被记错,因此,比起“用户名/密码错误”带来的挫败感,隐私泄露的风险对普通人来说似乎不那么可怕。如果你打算彻底删除有泄密风险的账户,往往需要通过电子邮件和客服扯皮很久。对整日劳碌的普通网民来说,大概不会有多少人具备和大公司周旋到底的精力和勇气。

美国《大众机械》杂志网站指出,政府高官、商界人士重视保护自己的数字身份,甚至会付费购买专业的密码管理应用程序。至于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可以遵循以下这些实用策略:

首先,将网络账户按重要性分级,列出最重要的6个。如果弄丢了它们,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除了电子信箱和网上银行,这类账户还应涵盖社交媒体、大型购物网站等。

其次,密码最好是英文句子,而不是单词或数字串。你应该养成定期更新密码的习惯,把它们写在笔记本上,放在书桌抽屉里。

第三,尽可能谨慎地管理你的电话号码,注册任何账户前都要仔细考虑。

第四,突然从一个很久没用过的服务商那里收到电子邮件,往往意味着某种安全风险。你应该立即查看可疑的账户,必要时加以删除。

《大众机械》总结说,我们不能指望利字当头的科技公司有多强的社会责任感,互联网存在一天,隐私泄露和“数据小偷”就一天不会灭绝。在成熟的数字社会到来前,我们需要放平心态,用一些力所能及的技巧,让个人信息在“无隐私时代”安全一点儿。

作者 袁野

编辑 王梓

微信小编 王忻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