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量”套餐的争议

华说

不约而同地,国内的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近来悄然停下了有关“不限量”套餐或者“无限流量”套餐的宣传营销。事出有因:上个月,国务院督查组先是就“提速降费”的推进状况在网络上公开征集意见,接着又邀请十位网民代表与三大运营商相关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在此次交流中,网友对诸如套餐种类过于复杂、新老用户不能同权、宽带速率不达标之类的众多问题表达了不满,“不限量”套餐的夸大宣传亦是其中之一。此番三大电信运营集体叫停“不限量”套餐的宣传,可以视为“知错就改”的表现,算是对消费者的一个正面回应。

照字面理解,“不限量”套餐或者“无限流量”套餐云云,是指在支付相应费用之后,消费者上网流量是不受限制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不限量”套餐虽然冠有“不限量”之名,但名不副实,消费者实际可使用的4G网络信号流量大抵限制在20G或40G,一旦超出将被限速,网络信号降至3G或2G。换言之,真正的“不限量”套餐,是不存在的。所谓“不限量”套餐,只不过是大流量包套餐而已。譬如说罢,中国移动推出的4款不限流量套餐,价格分别在98元至188元,可使用的不限速4G流量分别为20G、25G、30G以及40G,超出规定流量则会限速;中国联通“不限量”套餐的4G流量上限分别为20G以及40G,超出则将限速;中国电信推出的“不限量”套餐,除了4G流量上限为20G和40G之外,还有一款流量上限为80G的套餐,但套餐价格高达999元,不是普通消费者所能染指的。

咬文嚼字地看,“不限量”套餐或者“无限流量”套餐无疑是夸大宣传,说得严重一点,是“虚假宣传”。然而,语有之曰:“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广告之词玩弄文字游戏,不尽不实,是众人皆知的。做买卖的人,为了吸引顾客,为了夺人耳目,吆喝起来总不免言过其实,亦属人情之常。而因此自以为真理在握,一本正经地大声疾呼或者大加指责,实乃不知世事的迂腐之见,亦复可笑耳。

那么,当“不限量”套餐的使用超过流量上限之后,运营商为什么要对消费者上网限速?行内的解释,是说流量超标之后限速并非国内三大运营商的专利,而是全球的通例,全世界的电信运营商都是这么做的。其之根源,则是基站的能够提供的带宽资源是有限的。

通俗地说,一个4G基站的能够提供的带宽资源是给定的。如果要增加带宽资源供应,则必须在该区域内多建基站。但这一方面会带来运营商建设成本的增加,不符合经济原则,另一方面某些地区确实无地可建。不管怎么说,给定一个区域,区域内的基站就那么几个,为数百乃至数千用户提供服务。一般而言,手机用户的常规操作占用的带宽资源不大,基站足够满足区域内绝大多数人的使用。

问题的出现,是如果无限流量套餐普及——不是刻下市面上有流量上限的“不限量”套餐,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不限流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长时间地进行大流量操作,比如在线看高清视频、持续下载,当成Wi-Fi热点供其他人或电脑来上网使用,则会大大增加基站的带宽负荷,进而导致其他人上网受到影响,就好比一个基站资源被几十个人霸占,而其他几百几千人都没法正常上网。这是事所必至的:一个购买了无限流量套餐的消费者,是看着自己成本和收益而行事的,不会顾及他人。对其而言,每月必须支付的费用是确定的数额,不用白不用,用的越多意味着成本越低,用得越多越合算,用之为上也。其之结果,必然导致网络拥挤不堪最终瘫痪。既要吸引鼓励顾客使用,又要考虑到基站带宽资源有限,要保证网络的承载能力,有流量上限的“不限量”套餐于是乎应运而生了。

这是从网络技术的角度看,经济学又怎么看?也不复杂。首先,电信资费的收费安排花样繁多——以“不限量”套餐为例,中国移动就有从98元至188元四种收费安排,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吸引不同群体的顾客入场,争取争取不同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者盈余,以期最大化自己的收益。没有顾客使用,电信运营商的庞大投资岂不是打水漂了?!然而,基站带宽资源有限,网络承载能力有限,随着同一区域内上网人数的增加,网络会出现拥挤。从带宽资源的租值最大化——也即是运营商收入最大化的角度说,拥挤出现,必须约束上网者占用带宽资源数量。减少拥挤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是价格,这是唯一不会导致租值消散的方法,但是,因为“不限量”套餐是包月制,电信运营商与购买者之间已经就价格达成约定,其期限内不能再额外增加收费,价格手段无法采用,故而电信运营商只能采用非价格手段,即利用技术手段对消费者上网进行限速,从而减少其对带宽资源的占用。否则,如果网络拥挤不堪乃至瘫痪,则基站带宽资源租值大幅消散甚至为零矣。

“不限量”套餐要限速,奥秘即在于此。

2018/10/12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