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佳节。

“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日月并阳”,今天是非常吉利、又充满活力的一天。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的习俗,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登高、晒秋、赏菊等活动;在流传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敬老宴),感恩敬老。

古代的祭祀火星仪式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

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现在,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

登高“辞青”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吃重阳糕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放纸鸢

放纸鹞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

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鹞亦现在的风筝。 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岭南地区一个特色。

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