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吴三桂向满清宣战,360万水陆大军直捣燕京

01

命运多舛的反清檄文

1757年,乾隆年间著名的彭家屏案爆发。

河南夏邑发生严重水灾,夏邑县令孙默和河南巡抚图勒炳阿串通起来,隐瞒灾情。

恰逢乾隆皇帝结束第二次南巡,途径山东,于是几个灾民便在乾隆必经的道路上告御状。

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越级上访事件,但是在乾隆眼里,这件事并不简单,因为在此之前,前江苏布政使彭家屏(已退休)就向乾隆反映过此事。

在专制国家,官场上任何一件普通的事情都会超出事情本身的内涵,被引向阴谋论。

乾隆认为,这是有人想借河南灾情,搞倒河南巡抚图勒炳阿。于是,他一面命人暗访河南灾情,一面严审上访人员受谁指使。

结果:灾情实锤,还很严重。上访确有人指使,指使者是夏邑秀才段昌绪和武生刘东震,二人鼓励并资助灾民告御状,想扳倒县令,造福全县。

这就十分尴尬了。

处理图勒炳阿和一众大小官员,就等于鼓励刁民们越级上访,这会对大清的政治秩序造成混乱。

不处理这批官员,会影响皇帝的声誉,会丧失民心,纵容地方官吏不法,会严重损害大清吏治。

两相权衡,乾隆处理了图勒炳阿等人,之后发了一篇谕旨,告诫臣民:我处理这起案件,不是因为灾民上访,而是我早就掌握了情况,以后谁敢越级上访,严惩不贷。

完美!

事情还没完。

夏邑知县孙默知道要倒霉,他没有听天由命,而是以发散性思维开动大脑,试图以一己之力改变案件走向。

孙默亲自带人抄了秀才段昌绪的家,强调所有书籍信件纸张,都要呈上来由他亲自查看。

孙县令十分清楚,知识越多越反动,秀才举人们读了几本书,就喜欢妄议朝政,借古讽今,只要用心找,肯定能找到证据。一旦找到证据,案件就会升级,从隐瞒灾情的案子发展成危害国家安全的案子,到时候孙县令不仅无罪,还可能有功,因为皇帝对文字狱很感兴趣,或者可以说乐此不疲。

果然,孙默从段昌绪家中搜出吴三桂反清檄文的抄本,如获至宝,飞报巡抚图勒炳阿,图勒炳阿在报告上适当发挥之后,八百里加急呈送乾隆。

皇帝十分震怒:隐瞒灾情罪小,破获造反功大,之前的事免于追究,现在全力追查檄文一事。

就这样,又一场规模浩大的文字狱凶猛袭来。

文字狱不是今天要说的重点,今天的重点是吴三桂反清檄文。

彭家屏案之后,吴三桂反清檄文在中国就绝迹了,发布量最大的檄文都能绝迹,可想而知,其他有关三藩的资料,还剩多少,剩下部分还有多少可信性?

三藩的资料如此,其他与满清统治思想相悖的资料,又有多少能保存下来?

经过康乾一百多年的文化恐怖政策,中国文化遭到了有组织、有预谋的系统性过滤,所有政治不正确的书籍典册都受到了销毁、删改,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在满清统治者的皮鞭下,战战兢兢的自动搜索、销毁任何疑似政治不正确的文字,汉人的民族记忆遭到了人为消灭。

以至于“扬州十日”这种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还是清末留学生从日本图书馆翻出《扬州十日记》之后,才大白于天下的。

同样命途多舛吴三桂反清檄文,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被中国学者在日本、韩国的馆藏典籍中窥见全貌。日本版是当时日本商船带回去的,韩国版是当时李朝使臣抄回去的,两个版本还有些许出入。

资料的欠缺,导致三藩之乱无法很细致研究,只能说说主脉络。这种情况比较适合创作历史小说。

好了,言归正传,书接前文,继续梳理三藩之乱。

02

反清要不要复明

康熙同意吴三桂、耿精忠的撤藩请求后,其工作重心就放在了安置三藩的事情上,毕竟三藩麾下士兵和随军家属有几十万人,从中国最南边迁移到东北,不是一个小工程,难度堪比后来的三峡移民安置。

至于防止三藩狗急跳墙造反的军事准备,不存在的。

皇帝很年轻,管不了这么多了。即使三藩反叛,也自信能解决掉。

筹划拆迁安置的同时,九月初七(1674年),以折尔肯为首的朝廷钦差也到达了云南,负责协调和督促吴三桂撤藩搬家。

吴三桂态度十分友好,他表示撤藩是必须的,但是需要时间。

造反这么大的事,肯定有个摸底和权衡的过程,下决心后,还需要加紧准备谋划,这些都需要时间。

一边奉旨催促,一边有意拖延,折尔肯、朱国治(云南巡抚)与吴三桂的交锋日趋激烈,昆明城内的气氛也愈发紧张。为了以防万一,朱国治甚至还在昆明城内设置了六门城守,还到处建立岗哨秘密巡查。

吴三桂大骂朱国治:你什么意思,自古以来,被你们这种人激怒造反的人不少!

折尔肯和朱国治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倍感为难。

十一月十五日,这是吴三桂之前承诺撤藩的日子,折尔肯和朱国治鼓足勇气,又一次来催吴三桂搬家,朱国治嘴贱,开口便对吴三桂说:钦差等了很久了,王如果不想搬迁,钦差就回京复命了。

吴三桂勃然大怒,指着朱国治大骂:咄咄朱国治,吾挈天下以与人,只此云南是吾自己血挣,今汝贪污小奴不容我治耶?

至此,双方彻底撕破脸皮。

吴三桂命令封锁云贵交通要道,逮捕钦差和云南所有抗拒官员,集结军马,大会诸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召集文武百官,扔掉官帽,剪去辫子,宣布起兵。

造反总得有个由头,你得告诉天下人你为什么造反,不然大家凭什么支持你不支持满清?

对吴三桂而言,最好用的由头还是反清复明。明朝灭亡不到三十年,前朝故人,人心思旧,此时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能起到很好的宣传和统战作用。

但是,吴三桂的首席谋士方光琛坚决反对:山海关下投靠满清,可以解释为力量不足,借兵为君父报仇,篦子坡擒杀永历,如何向天下人解释?现在以王的实力,恢复明朝并不难,但不知成功后,王能功成身退吗?如果时势所迫,必须造反,篦子坡之事,做一次可以,还能做两次?

吴三桂纠结半天,还是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没有别的更合适的理由。

很快,吴三桂率领将士来到了篦子坡,祭奠永历皇帝,三军恸哭俱缟素的场景再一次上演。

谒陵之后,吴三桂发布了慷慨激昂的反清檄文,檄文长且难懂,这里就不放原文了,说一下主要意思:

当年,李闯作乱,君父蒙难,我在关外,势穷力竭,不得已向满清借兵报仇,最终灭了李闯。不料,满清狡诈,趁乱窃国,我本来想北伐,但是为了年幼的三太子,不得不隐忍等待。

满清统治,天怒人怨,现在,我们要推奉三太子,吊民伐罪,360万大军定能直捣燕山,驱除鞑虏,希望有识之士望风归顺,敢有抵抗王师者,老幼不留,男女皆杀。

当然,所谓三太子,不存在的,老吴虚构的。篦子坡事件呢,是个误会,是为了获得清朝的信任。

总之,老吴忍辱负重几十年,都是为了成功打入清朝内部,等待时机成熟,反清复明,报仇雪恨。

正如总舵主陈近南所说的一样,所谓反清复明,只是骗骗蠢人的由头而已,用完即扔。不久,吴三桂便自称周王,不再称故明平西伯,也不再提明朝。

但是,丢掉明朝这杆大旗,吴三桂的号召力还有多少,值得打个问号。

台湾的郑经起初听说吴三桂起兵,想与之合作,并建议吴三桂立先帝子嗣,招揽人心。

吴三桂派人回复:反清复明是权宜之计,不想走项氏之于义帝、诸刘之于更始的老路。

郑经闻言大怒:吴三桂此举,不仅不能取信天下、号召英雄,还会令后世蒙羞!

前明故人,听说吴三桂起兵反清复明,无不欣喜,等到吴三桂自称周王,大失所望。

人们已然明白:天下兴亡,扯淡,民族大义,扯淡,争权夺利,信也。

隐藏的民心向悖,吴三桂无法敏锐感知,也并不在乎。

为鼓舞士气,吴三桂在城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这位62岁的老将披甲上马,扬鞭疾驰,连射三箭,皆中目标,然后挥舞长枪大戟,往来奔驰,其势虎虎生威,英武绝人,不减当年风采。

03

闪开,我要造反了

十二月初一,吴三桂亲率20万人马出征,向贵州杀奔而来。

所谓20万人马,数据来自《平吴录》,也不一定准确。

事实上,三藩之乱双方的兵力,一直是一笔糊涂账,只能综合做一个大致判断。

三藩之乱:吴三桂向满清宣战,360万水陆大军直捣燕京

来源:《三藩之乱研究》

以上只是登记在册的正规军,至于编外人员有多少,只有吴三桂自己知道。

起兵前夕,吴三桂又大肆征兵,新老部队加起来,凑十万人应该不是问题,沿途再招降纳叛,十几万人妥妥的。

贵州以前是吴三桂的地盘,吴系势力盘根错节。军队出发之前,吴三桂已派人传檄贵州旧部。

云贵总督甘文焜收到吴三桂起兵的消息,想调兵抵抗,没想到手下丘八们不仅不听命令,反而围攻总督府,甘文焜自刎而死,贵州不战而下。

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十二,吴军兵分两路,部将王屏藩由贵州进军四川,吴三桂亲率主力从贵阳出发,进军湖南。

四川也是吴三桂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吴系影响很深,所以王屏藩进军四川所向披靡,轻易拿下了四川,直逼汉中。

湖南方面,湖南巡抚卢震听闻吴三桂数十万大军杀来,二话不说弃城而走,各州县官吏望风奔溃,五千里无只骑拦截,三月,吴军占领岳州、长沙,湖南全境落入吴军手里。

饮马长江,渡河北上,直捣燕京,指日可待。

开局相当好!

靖南王耿精忠与吴三桂是命运共同体,见吴三桂起兵,耿精忠也蠢蠢欲动。

清廷为了分化三藩孤立吴三桂,下令平南、靖南两藩保留不撤,耿精忠才暂时搁置了造反。

吴三桂见状,写信告诉耿精忠:别天真了,不撤藩是暂时的,等满清缓过来,还是得撤。

一语点醒梦中人。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十五日,耿精忠在福州起兵,逮捕了福建总督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及其家人,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蓄发易服,传檄四方。一面约吴三桂进攻江西、江南(苏浙皖三省),一面约台湾郑经水陆夹攻江浙。

平南王方面,吴三桂曾多次邀请尚可喜起兵,不料尚可喜一颗红心向大清,反而将吴三桂派来的使者和书信转交清廷。有左右亲信和子侄前来劝说起兵者,都被尚可喜一一骂回:痴儿,而翁食盐酱,多于而辈食白米饭已矣(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

尚可喜之忠,这么感人,这么出众,清廷不得不有所表示。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月,康熙命平南王尚可喜节制广东所有文武官员,全权处理广东军政大事。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又晋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以示恩宠。

就在尚可喜独擎南天的时候,广西也出事了。

广西将军孙延龄是镇南王孔有德的女婿,患有严重妻管严,人没什么本事,还比较作,孔有德的旧部都鄙视他,认为他是凭老婆发达的废物。

孙延龄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大力提拔亲信,打压孔系旧部,孔系旧部联名向孔四贞告状。

孔四贞娇宠任性,十分不给丈夫面子,强令孙延龄提拔旧部王永年为都统,夫妻关系恶化。

王永年也不是省油的灯,当上都统后事事与孙延龄作对,后来膨胀到不把孔四贞放在眼里。

夫妻俩就这样的被架空了,悔不当初。孙延龄不甘心大权旁落,上疏参王永年克扣军饷,王永年则撺掇其他将领一道,参孙延龄贪赃殃民,桂林城内一度剑拔弩张。

清廷知悉情况后,派人来广西处理。孙延龄公关水平不行,罪名坐实,清廷念在孔有德的面子上,赦免了他。王永年大获全胜。

当孙延龄愤怒值居高不下的时候,吴三桂的信适时来了:大丈夫怎么受这种屈辱?何不一起反他娘的?

经吴三桂一忽悠,头脑简单的孙延龄决定快意恩仇一把。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孙延龄召集部下来府上开会,人到齐后,杯子一扔,刀斧手冲出,将王永年等人砍成了肉酱。然后蓄发易服,宣布起兵造反。

至此,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福建六省全部反叛,陕西、广东、湖北、江西等省岌岌可危。

04

康熙的功守道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兵部郎中党务礼、户部员外郎萨穆哈飞奔京师,向清廷奏报了吴三桂造反的消息,举朝震动。

这两人是奉命前往贵州办理吴三桂搬迁事宜的,在路上听到吴三桂造反的消息后,一路狂奔,消息送达北京时,距离吴三桂起兵已经整一个月了。

人心惶惶之际,康熙主持召开紧急会议。

索额图:吴三桂造反是撤藩激起的,建议处置主张撤藩的大臣,向吴三桂谢罪。

康熙:撤藩是我的意思,不需要他们背锅,兵来将挡,速调八旗禁旅南下平叛。

米思翰(户部尚书):皇上英明,军需方面,统筹得当的话,保障十年没问题。

决定打了,剩下问题是怎么打。分析吴军的进攻方向,做出相应的军事部署。

康熙力求把战事控制在云贵湖广境内,在战略要冲部署重兵,防堵吴军前进。

荆州位居天下之中,是吴军渡江北上的咽喉要道,自然是清军重点设防地区。

会议当天,康熙便下令硕岱率领数百满洲兵奔赴荆州设防;令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军星驰赴蜀,据险设守,阻止吴军进入四川;令孙延龄固守广西;决定停撤平南、靖南两藩,集中解决吴三桂。

三天后,康熙又往湖广和四川两线增派了援军:任命多罗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统帅满汉蒙八旗禁旅11300余人,赶往荆州驻防,任命赫业为安西将军,与西安将军瓦尔喀一同入蜀。

之后,又逐次增兵安庆,增强江南防务。

江南是满清经济中心,保住江南就保住了持久作战的本钱,安庆是长江下游重镇,守住安庆便守住了江南。一百多年后,太平天国与满清反复争夺安庆,道理一样。

为了方便兵马钱粮集结转运,清廷还在山西太原和山东兖州设置了中转站,又升级了邮传驿递系统,甘肃的情报9天可达北京,荆州、西安5天可达,浙江4天可达。

打架这种事,拳头是必须的,口水也是不可少的,毕竟舆论战也是可以打击敌人精神的嘛。

康熙发布谕旨,把吴三桂及其党羽骂了个遍,官爵一撸到底,号召天下臣民协助朝廷平叛。

首恶必究,胁从不问,归顺有功,附逆严惩。

情况很复杂,部署很到位,军事、政治、经济、舆论多管齐下,战争机器开始加速运转,由此可见,年轻的皇帝还是相当有水平的,但其部署能收到预期效果吗?

肯定不能。

吴三桂在云贵蹲了这么多年,不是白混的,准备充足,兵强马壮,富有实战经验,加上先发制人,占了先机,康熙被迫出招,落了后手,出点血是在所难免的。

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总兵谭弘、吴之茂等,或为形势所迫,或与吴三桂有旧,纷纷归附了吴三桂。吴军兵分两路,一路北上进攻汉中,一路东下进攻夔州,计划出三峡进入湖北。

其次,湖南不战而降,吴军轻松拿下了岳州、松滋(湖北),兵临长江南岸,攻势之迅猛,大出清廷所料。

再者,孙延龄、耿精忠相继起兵,广东和江西处于夹击当中,战火持续蔓延,战线不断扩大。

战争远远超出了之前预料的云贵湖广范围,清廷措手不及,被迫调整军事部署。

很明显,三藩之乱第一回合,吴三桂凭借先发制人完胜。

接下来的第二回合,康熙会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呢?虎踞湖南的吴三桂又会杀向何方呢?

下篇分解。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清代三藩研究》刘凤云

《吴三桂讨清<檄文>原本考》徐凯

《彭家屏案与雍乾党争》刘文鹏

三藩之乱系列文章

三藩之乱丨大清开国三顺王

三藩之乱丨满洲功臣宿将凋零,四大异姓王崛起

三藩之乱丨削藩or反削藩,吴三桂与康熙的博弈

延伸阅读

松锦大战丨大明帝国与大清帝国的战略决战(上)

松锦大战丨大明帝国与大清帝国的战略决战(下)

李自成丨三桂,你就从了朕吧

多尔衮VS李自成丨你说你想要逃,偏偏注定要落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