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丨吴三桂の野望

01

康熙的布局

书接上文

吴三桂轻易拿下湖南、四川后,康熙被迫调整部署。

自古以来,由南往北打,有三条主要进军路线:

一是由四川攻打汉中,翻越秦岭,进入陕西关中;

二是从湖南渡江进攻湖北,然后由荆襄过武胜关进入中原腹地;

三是从江淮进军,拿下徐州,进入山东。

相应地,如果在这三条进军路线上的战略要地或雄关险隘部署重兵,那么对方所谓的北伐将异常艰难。

四川方面,康熙特命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莫洛坐镇西安,全权处理川陕方面战事。

湖北方面,重中之重,康熙命徐治都固守彝陵(又称夷陵,今湖北宜昌),防止吴军从四川东出夔州(今重庆奉节)进入湖北。又从荆州分兵驻守襄阳、郧阳(今属湖北十堰),组成了荆襄防线。

吴三桂很受伤。

在西线,汉中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只要清军不出内乱,基本打不过去。

在中线,是满洲重兵集团,要过江的话,只能与满洲兵硬杠,代价有点过大。

三藩之乱丨吴三桂の野望

1675年五月三藩之乱形势图

02

吴三桂为什么不过江?

长江边上的吴三桂在想些什么呢?

1674年3月,吴军抵达长江南岸后,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一如后来的太平天国。

当众人打算北上中原时,东王杨秀清力排众议,主张顺江东下,占领南京作为根本,然后四面出击,与满清争夺天下。

到了吴三桂这里,面临的情况也差不多。

有人建议全军渡江北上,直捣燕京;有人建议顺流东下,拿下江淮,截断南北漕运;有人建议占据关中、巴蜀自立为王。

对于这些建议,吴三桂都没有听从,而是命令就地防守。

重点问题来了。

三藩之乱失败,很多人归咎于吴三桂优柔寡断,没有趁清廷来不及防备,一鼓作气渡过长江,以至于把进攻作战打成了防守战,丧失了战场主动权和战略有利态势,最后被清廷慢慢耗死。

吴三桂为什么不过江,我们来分析一下。

不敢过江?

吴军占领岳州,是在1674年三月,而硕岱、勒尔锦统帅的八旗禁旅已经于1674年正月底二月初陆续抵达了荆州。也就是说,清军抢先1个月在长江北岸布防了。

此时,云集在荆州的八旗军有一万多人,绿营兵人数不详。

八旗军战斗力虽然无法与入关时期的八旗劲旅相提并论,但战斗力也不至于像后来那么不堪,这些人训练扎实、装备精良,对清廷忠心耿耿。而吴三桂麾下,保守估计12万人,其中还有数万跟随其征战多年的老兵,战斗力并不弱。

如果吴军强渡长江,必然是一场大规模的硬仗,就看谁敢下本钱,谁输得起。

吴三桂首先认怂:你等不知虚实,我与他同用兵多年,其骑射是最不可当的。如今我们依山阻水,还可以自守,若到平原,你们如何敌得过他?

吴三桂口中的他,指的就是八旗兵。三十年过去了,吴三桂还对八旗骑兵的战力心怀恐惧。

四十六年前,17岁的吴三桂敢率领20名家丁冲入皇太极四万大军阵中救父。

四十六年后,63岁的吴三桂统帅着十几万人不敢过江与万余八旗兵一决雌雄。

年轻的时候,一腔豪情,无知无畏,什么都敢尝试,恨不得把整个世界都踩在脚下,不疯魔不成活……

老了,阅尽世事,有牵挂,有责任,有畏惧,有顾虑,怎一个“稳”字了得。

江湖越老,胆子越小。

不想过江?

吴三桂起兵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打江山当皇帝,这从吴三桂的一系列反常表现能看出来。

吴三桂逮捕折尔肯等人后,在1674年四月又将他们放了,还让他们给康熙带了封奏章,具体内容已不得而知,但是康熙看后很生气——词语乖戾,妄行乞请。意思就是吴三桂太猖狂,竟敢和朕讨价还价。

凭常识可以猜测,吴三桂肯定不会对康熙说:把皇位让给我吧,你回东北吃猪肉炖粉条去。

吴三桂奏章的内容很可能是划江而治,罢兵休战。

康熙爽快的拒绝了,下令处死了在北京的吴应熊。

吴三桂闻讯大惊,沉重的感叹道:真骑虎难下了!

即便如此,吴三桂仍然没有放弃初心,一年后,也就是1675年四月,吴三桂找达赖喇嘛向康熙传话,要求裂土罢兵。

康熙再次拒绝:吴三桂是乱臣贼子,要么投降要么死,没有商量余地!

古语有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吴三桂已经求其下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03

康熙见招拆招

战争还在继续。

中路,清军重兵云集荆楚,吴三桂只得从两翼寻求突破。

于是,吴军从湖南分兵,进攻江西,与耿精忠遥相呼应,两军会师,连下江西三十余城,江西总督董卫国连连向清廷告急。

高手过招,见招拆招,吴三桂攻,康熙自然得受。

一、中央施压。除了增调满洲八旗和察哈尔、科尔沁等蒙古诸部前往荆州外,1674年六月,康熙任命多罗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率军进攻岳州,牵制吴军向两翼发展。

二、驰援江西。命内大臣希尔根、礼部尚书哈尔哈齐率军坐镇江西,回调增援广东的清军,固守江西。

三、严守江南。命内大臣阿密达扬威将军,率军驰援江宁(今南京),任命赖塔为平南将军,率军入驻杭州,命安南将军华善守京口,提前布局,加固二线战略要地的防御力量,进可攻退可守。

吴三桂四面开花,清廷八面固守,问题来了,清廷哪来那么多兵?

吴三桂看似很强大,其实他就云贵两省的本钱,湖南和四川还需要时间消化。

反观满清,已入主中国30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方建立了严密而高效的统治体系,能够动员庞大的人力物力支持战争。

三藩之乱时,清廷掌握着60万绿营和十几万八旗,军队人数远超吴三桂,如果吴三桂不能趁清廷集中兵力之前,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战争将会演化成持久战,清廷会凭借强大的战争潜力,源源不断地暴兵,战场上的清军会越打越多。

如果把三藩之乱看成一场病,那么康熙的部署就是一副副药剂。

是药三分毒,康熙的部署,虽然有效遏止了吴军的攻势,但却产生了三个严重后果。

不知大家留心没有,康熙任命了很多将军,但大家基本一个也没听说过,什么希尔根、阿密达,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老外。

从名字就可以听出来,这些人是满洲亲贵,不是王爷就是贝勒爷。

王爷和贝勒爷的指挥水平不好评估,但是政治立场绝对坚定,这是很重要的。

要知道,吴三桂起兵的一大口号就是反满,驱逐鞑奴。这个口号的统战力量十分强大,如果用汉人将领率军平叛,容易被吴三桂忽悠的倒戈。

所以打吴军主力,必须满洲皇室宗亲和八旗兵上,汉将和绿营兵,只是助攻、替补、运输队。

一个国家,两支军队,朝廷厚此薄彼,把另一支军队不当人,比如炮灰冲锋等最危险的任务,往往是绿营兵上,八旗军可以随意抽调绿营的士兵、武器、马匹,功劳是八旗军的,锅永远是绿营背。

这种赤裸裸的歧视和压迫,时间长了必然会激发汉军将士反抗。

陕西提督王辅臣首先发难,打响了反对“尊满歧汉”的第一枪。

04

王辅臣反清

王辅臣,明末大同总兵姜襄的部下,骁勇异常,战力彪悍,人称马鹞子,后随姜襄投降满清,之后随洪承畴南征,事后又随吴三桂镇守云南。

1670年,清廷为了分化吴三桂集团,提拔王辅臣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以前属于陕西)。

王辅臣很能打,脑子也灵活,尤其善于处理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所以不仅洪承畴欣赏他,吴三桂也待他如子侄,调去陕西时,吴三桂送了他两万两路费,还拉着他的手说道:到了平凉,别忘了老夫。

王辅臣调去陕西后,没过几年舒服日子,莫洛来了。

莫洛是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搁现在也是常委级别的领导,不好伺候。

果然,莫洛坐镇陕西之后,王辅臣的看家本领却失效了。以前最会和领导处关系的人,现在成了领导眼中讨嫌的人,经常被轻视排挤敲打,两人关系很紧张。

除此之外,王辅臣的身份也确实比较尴尬:吴三桂起兵后,曾派人劝王辅臣跟自己一起干,王辅臣没同意,还把使者和信件送给清廷,以表忠心。

三藩之乱丨吴三桂の野望

王辅臣(剧照)

王辅臣以为自己是在自证清白,但是在别人眼里,那是故作掩饰,保不准哪天形势变了,你就附逆了。有造反动机,有造反能力,不怀疑你怀疑谁?

1674年十二月,陕西宁羌,忍无可忍的王辅臣,煽动部下攻击莫洛大营,杀死了莫洛,之后,吴三桂的使者和20万两白银及时出现,王辅臣终于加入吴三桂阵营。

王辅臣反叛后,率兵回到了平凉,然后四面攻略,陇右地区纷纷叛附,战火蔓延到了北方。

陕甘是西北门户,各民族杂居融合,边防和维稳任务艰巨,所以这两省是清廷重兵驻屯之地。王辅臣叛乱后,清廷经过短暂的慌乱之后,立马反应过来,调集重兵围堵,历经半年终于把王辅臣压迫到了平凉、固原、庆阳三地。

王辅臣虽然没能把西北搞翻天,但却帮助西线的吴军拿下汉中——趁清军集中力量对付王辅臣之际,王屏藩、吴之茂率军拿下了汉中,取得了西线北伐最重要的前进基地,下一步,吴军或进入关中横断西北,或进入秦陇与王辅臣会师。

1675年八月,清军三面围攻平凉,屡攻不下。吴之茂则率军猛攻秦州地区(今甘肃天水),以图解救王辅臣,两军打得难分难解,战局逐渐僵化。

西北战事的胶着让康熙十分不满,1676年二月,康熙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主持西北战事,战事才慢慢取得突破。

图海紧紧咬住王辅臣,亲自督兵奋战,拿下了平凉城北的制高点虎山墩,截断了经固原向平凉运输粮草的通道,然后居高临下,炮轰平凉城。

局势急转直下,但是王辅臣不甘心失败,手下还有两万精锐,只要吴军给力,杀过来接应,还是有翻盘的可能的。

王辅臣一面派人乞降拖延时间,一面紧急求援。

吴之茂闻讯,驱动大军猛攻通渭(今甘肃定西市),吴军经过奋战,终于攻下了通渭,不料清军援兵及时赶到,扳回战局,吴军再次受阻。

外援被阻,粮草断绝,六月十五日,王辅臣被迫投降。

三藩之乱丨吴三桂の野望

平定王辅臣之乱

清军能在挡住吴军的同时,灭掉王辅臣,除了兵力雄厚之外,离不开河西四将的百战之功。

河西四将,即甘肃提督张勇、宁夏提督赵良栋、甘肃总兵孙克思、西宁总兵王进宝,这四人率领麾下的绿营军,才是清军西线作战的主力。

对此,康熙十分欣慰:自古汉人逆乱,亦唯以汉兵剿平,彼时岂有满洲兵助战哉?

意思就是:汉人叛乱,由汉人镇压,没有满洲兵助战,以汉制汉,我是不是很吊。

05

平南藩尚之信入伙

王辅臣之乱被平定后,西线进入了长期的对峙状态。图海几次三番请战,均被康熙驳回。

在康熙看来,两湖战场才是重中之重,川陕战争不宜轻举妄动。

王辅臣之乱是第一个副作用,尚之信叛乱是第二个副作用。

湖南、广西、福建都是叛军的地盘,江西岌岌可危,救援广东的清军也被调回了江西战场,台湾方面的郑经也时不时来广东海面打打秋风,这一切使得广东形势非常危急。

1676年初,平南王尚可喜忧病交加,卧床不起,长子尚之信趁机接管了平南王府的大权。

前面说过,尚之信是一个混世魔王,他对尚可喜和清廷都很不满,一个不让他继承家业,一个不让他袭爵,心里憋着气。

二月二十一日,尚之信易服改帜,宣布起兵,并炮轰清军大营,驱逐驻守广东的八旗兵。

为了羞辱老爹发泄愤怒,尚之信还让他妈把尚可喜的辫子剪了,尚可喜一颗红心向大清,经不住打击,抑郁而死。

至此,三藩皆反。

第三个副作用,是察哈尔之乱。

察哈尔亲王孛儿只斤·布尔尼是林丹汗的孙子,也是皇太极的外孙,为人桀骜不驯,时常梦想为祖、父报仇,摆脱满清的控制,恢复大元帝国的荣耀。

三藩之乱爆发后,清廷不停调兵南下,致使北京异常空虚,布尔尼获得这一情报后,大喜不已,与部下商量起兵事宜,还派人到漠南串联,联络蒙古诸部共同反清。

1675年三月二十五日,布尔尼正式起兵反清,乃蛮部和喀尔喀贵族垂扎布附叛,三部拼凑了万余人向北京杀来。

吴三桂将绝大部分清军主力牵制到了南边,此时布尔尼如果给力,率领一万多蒙古骑兵闪击空虚的北京,将会给满清统治以致命一击。

不过,布尔尼到底不是葛尔丹那样的枭雄,只是一枚志大才疏的庸人。

还没造反之前,消息就泄露了,造了反之后,又被清军秒杀,简直丢人。

布尔尼起兵后,康熙命多罗郡王鄂礼为抚远大将军,图海为副将军,前往平叛。又派人前往漠南蒙古诸部搞统战,分化瓦解孤立布尔尼等人。

至于平叛士兵,朝廷没有,自己想办法。

图海在八旗家奴中挑选精壮男子,拼凑了数万人,即开赴前线。

这只仓促组成的部队,缺乏训练,如果与布尼尔的骑兵硬杠,死多活少。

想要取胜,只能寄希望于趁敌不备,以突袭的方式挫敌锋芒,以震敌胆。

为了保证士气,忽悠这些人快速进军,图海下令大军所过州郡村堡,皆可劫掠,抢到的财宝都是自己的。

家奴们一听,都想打了鸡血似的,一个比一个跑得快。

四月二十二日,数万清军突然出现在达禄,布尔尼的盟友慑于清军势力,纷纷离去,布尼尔势力大减。

两军随即展开大战,图海再次忽悠家奴们:你们以前抢的都是穷鬼,捞不到几个钱,现在在你们面前的察哈尔部,是以前元朝的继承人,他们都是行走的土豪,珠玉宝货数不胜数,随便搞点,都可以富贵一生。朝廷只要敌人的首级,财宝有本事你们自己取。

家奴们听罢,士气值瞬间满格,无不以一当百,布尔尼大败,随即被科尔沁和硕额驸沙律射杀,叛乱平定。

察哈尔之乱这么戏剧性的被平定,不是图海厉害,而是布尔尼太垃圾。

简单的一次突袭行动,泄密不说,搞了一个多月,还在蒙古地界晃悠,被别人一咋呼,小弟们纷纷跑路,简直是造反界的耻辱。

06

耿精忠掉链子

康熙十五年(1676年),是三藩之乱局势发生转折的一年。

这一年,平凉王辅臣投降,西线川陕进入相持阶段,中线湖广战场,双发依然没有任何进展,东线闽浙方面,耿精忠却渐渐支撑不住了。

三藩之乱丨吴三桂の野望

平定三藩之乱示意图

耿精忠的失败,推到了三藩之乱的第一张多米罗骨牌,此后,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相继被清军收复,吴三桂大势已去。

耿精忠是如何第一个倒下的?

下回分解。


参考资料

《清代三藩研究》刘凤云

《王辅臣之乱新论》芦婷婷

《三藩之乱时西线清军作战的再思考》芦婷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