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网接到虞城县李老家乡居民举报信:位于该乡王楼村附近的无名商砼站和王牌寺村附近的两家沙石料场及张官庙村附近的一家沙石料场,均在没有办理用地手续和环评手续,防污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下持续违规经营、生产,给当地土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且沙尘致使周边庄稼减产,当地居民苦不堪言。

  李老家乡党委、政府监管走形式,沙尘弥漫污染现象泛滥。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从2018年5月30日开始对10个省(区)实施督察进驻,目前进驻工作结束。而虞城县李老家乡党委、政府和沙石料厂(商砼站),无视整改要求,存在“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现象。

  在当地居民的反映下,本网先后走访了以上近几家沙石料厂(商砼站),在现场发现,部分沙石料厂(商砼站),有的厂内粉尘满地,有的灰泥污水横流,进出车辆没有进行冲洗,其生产、经营都没有按照“六个百分之百”要求进行,大量粉尘随风飘散,路边的树木披着厚厚的灰尘,一阵风吹过,路面扬起大片尘土让人睁不开眼睛。

  据一位刘姓居民介绍,在沙石料厂(商砼站)周边的村民和企业长期遭受砂石加工噪声和粉尘的侵袭。他们也曾多次向李老家乡党委、政府等有关部门领导反映,但没有任何效果。“在我们旁边周边,每天机器轰鸣,特别是粉尘污染严重,夏天我们都不敢开窗户!”一居民气愤的说。

  这么多家“散乱污”企业长期以来是靠什么力量在生存?环境污染治理攻坚期间,李老家乡党委、政府又为什么一直没有要求其做不到“两断三清”?河南省委、省政府官员在多次召开的有关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出重拳、用重典、全覆盖,对环境违法问题“零容忍”,依法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对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中不作为、慢作为,消极懈怠、推诿扯皮等现象进行严肃问责。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因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追责处理多名党员干部;今年以来,虞城县因环境污染治理不达标遭到商丘市财政扣罚近百万元。然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老家乡党委、政府却未能阻止沙石料厂(商砼站)严重污染!其背后究竟是何原因?是监管不力,还是问责不严?河南省委常委会也曾指出,要加大对各种环保违法行为和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曝光力度,形成震慑,警钟长鸣。走访中得知,每家沙石料厂(商砼站)都确实占用了大面积土地。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些砂石料厂(商砼站)虽然规模这么大,但是并没有取得土地使用证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国家对土地的监管历来是最严厉的。当地居民说:“原本的庄稼地里如今却‘长’出了很多沙石料厂(商砼站),大量基本农田已经或即将被毁,国家为加强土地管理利用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在李老家乡成了一纸空文,这种现象的发生和国土所的失职或者充当保护伞是分不开的,不然沙石料厂(商砼站)都那么顺利的疯狂占用大面积土地呢?”基本农田保护是基本国策,破坏买卖基本农田,收获的是当前的蝇头小利、牺牲的却是农民的长久利益,也断绝了子孙后代的生存之路。虞城县李老家乡境内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污染沙石料厂(商砼站),主要是李老家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认识不到位。出现一些敷衍、虚假整改现象,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党政“一把手”或者基层管理者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政治站位不高,在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上还在打“小九九”。对假整改必须真追责。对各种形式的假整改要严肃问责追责,不彻底解决问题决不撒手。《人民日报》也发文表示,那些虚假整改、表面整改、阳奉阴违的,必须要付出代价。落实“一把手”责任,开门整改。有评论提出,一方面,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抓好“一把手”,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另一方面,要坚持开门整改,及时向广大群众公开整改进展情况,把群众评判作为衡量整改落实效果的根本标准,用制度和法律来规范环保事业发展。另外,李老家乡国土所所长也要切实负责责任来,不然怎能对得起脚下养你的土地。

  来源:中华法制新闻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