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月”与“夕”在甲骨文中本是同一个字,后分化。月,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半圆形

中加一短竖指事符号

,表示半圆形天体发光的特性。古人发现月亮有圆缺变化,月满

时短,月缺

时长,遂以残缺的圆形即半圆

代表月亮。

有的甲骨文

有所变形,将“夕”

写成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隶书

进一步变形,失去半圆形象。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本身不发光,它通过反射太阳光在地球的夜空中“发光”。

造字时代的古人误以为夜空中看到的、周期性地呈现圆缺的天体是发光体,因为月亮出现在夜晚、光线缺乏热量,古人称之为“太阴”,与出现在白天、光线充满热量的“太阳”相对。

造字本义

通过反射日光在夜空中可以观察到的离地球最近的、圆缺变化的星球。

篆文字形的“月”与“肉”* 十分相似,但有细微不同:“月”

字内部是平行的两横

,“肉”

字内部是“仌”形的两道折笔

;在合体字中的“月字旁”通常表示的是“肉”而不是“月”。

关于“月”的传说

吴刚伐桂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他是宇宙人与地球人相结合的后代,曾跟随神仙修道,修成正果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玉皇大帝就把他贬谪到月宫,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起义很快就成功了。后来徐达就攻下元大都,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太阳凭月美,月送扶桑归,

广袤穹苍路,再现黎明辉。

来源:说文解字图解(ID:swjztj)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