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加倍的嘈杂,变得日益沉默|单读共读

“未来还有一种可能,目前看来,是很大的可能 :我们以加倍的嘈杂,变得日益沉默,对于真相更加漠不关心,彼此互不相通。”——这是贾行家在文章《话的去处》中做出的设想,虽看似悲观,却实为极富清醒的认知。

文章出自《单读 19:到未来去》,今天我们选取了共读群中部分读者关于它的读书笔记,面对娱乐化的表达趋势,文字的未来究竟会如何?欢迎加入共读群(微信号:editorialows),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思考。更多共读内容详见文末“阅读原文”。

我们以加倍的嘈杂,变得日益沉默|单读共读

@ fw

说实话,这篇文章于我而言出现得是那么及时。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我恍然意识到,我们被伤害了。我们共同说到,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在书籍中完全沉浸,我们的眼睛已经学会自动跳行捕捉那些关键词。当好像真正拥有那小时候万分想要获得的,能一目十行的本领之后,获得的更多却是被强迫走神与抽离的痛苦。所以只能使劲多读,尽力找回那种自然的酣畅淋漓之感。我应该给文字多一点耐心。

回到这篇文章。首先是数字。我认为数字是空旷的。我们应当怎样去理解时间?单用数字是肤浅的。正如作者所言,“数字是我们为了理解时间说犯的错误。”时间中包含的内涵,又岂能是简单数字可以一语带过。“石头不会死,那是因为它没有活过。”所谓“活过”,又用什么来证明呢?用数字?数字怎样承受人生的精彩与厚重?还有就是当下对语言的束缚,语言成为工具。技术进步究竟带来了什么。生活中的一切变得轻易快捷,当一切变得不再稀有,生活就会变得廉价,而语言因为它自身的相对复杂性被暂时搁置,又因为传递方式的改变,影像与声音会给我们带来更直接的刺激,那我们的文字应该何去何从?

我们用文字表达的合理性似乎已经被夺走,因为我们传递信息的对象已然摒弃了文字。技术究竟是在丰富历史,还是在将历史平面化?当所有的生活场景都被简化成一块平面,我们还能保证我们的审美吗?现代生活,语言越来越为生活服务,仿佛成为连接生活的工具。并且仅仅只是工具。除去生活必需品的词,和一些必要的动词,其余的一切丰富在此刻都变成了累赘。多可悲的累赘。我们什么也留不下。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们不能放弃。即使在这片不幸的土地。在我人生过去的黑暗时光中,每晚只能依靠阅读文字获得内心慰藉,幸好还有文字,它在此刻显得如此易碎。我想保护好它。希望我还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

“语言在于价值而不在于记录。”人们好像害怕一切复杂的东西,我真害怕我们会退化,不思考,大脑变成一个单纯的知识器官。看着诗句与成语中文字简化的示例,只得摇头感叹。“只是,你是新人呢,还是我是新人呢。”我们仿佛陷入了历史的黑暗旋涡。我们在退化。我们的语言第一次被发现时有多惊奇,现在就有多失望。语言的简化趋势一部分暴露了如今我们思维的惰性,娱乐化趋势仿佛不可避免。社交化工具中标点符号的使用讨论竟然需要被冠以“是否迂腐”的帽子,一个个“知识分子”分不清“的地得”的使用,我们还应该说些什么。 我们的语言,究竟应该去向何方。

我们以加倍的嘈杂,变得日益沉默|单读共读

@ 媛

1. 古往今来,文字产生的断层往往会引发语言的割裂。而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利弊,却是因人而异。在我看来,文字是有生命的。有些精致的文辞,只属于或者说只适合活在某个特定的时代,因为只有某些特定的土壤才能供它繁盛。倘若偏要给它换个空间,甚至是刻意中带着仓促,那么结果只能是它不舒服,被迫接受者也不舒服。

2. 无论哪个年代,也无论是否时过境迁,文字和语言的守护者从来都不缺乏。他们担忧着“话的去处”,或许也是在担忧着人与人、人与文字之间的日渐疏离。但是就像很多人对《红楼梦》的热爱一样,融入真心的人是不管外界如何变迁,哪怕语言断层终成事实或者文字迟早被新兴技术替代,他们也仍会找到最舒适的方式,从容地与之独处。

3. 没有哪种文字或语言适合全人类,因为人类的多样性使得言辞和用语本身,存在着诸多种类。如此一来,势必会在沟通上造成困境,却也让文辞本身变得更具趣味。那些试图让大多数人都看懂、听懂、读懂而打算修改成语或古诗词的做法,一方面是在对文字的本意进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篡改,另一方面也让原本典雅的文辞,在通俗化的过程中内涵大减。如果“话的去处”将是如此,那只能是莫大的悲哀。

@ 小厨

这篇文章读了好几遍,作者对文字改革的态度是抱怨吗?文字改革造成了与昔日文化的隔离吗?我没有系统学习过语言学和文字学相关的内容,但我想文字是不是也像法律制度一样给我们带来了某些生活上的规范,并确实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习惯和表达习惯?

我始终觉得文字的改革并不会像石棉瓦那样隔绝空气阻断火苗,人们也不会简单地因为文字的简化或异放就放弃追求那些绚烂的历史。我们依旧会为了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去学习俄语或是为了读康德去学习德语,而作者描写的曾经、现在、将来,感觉都充斥着虚伪、暴力和强权,似乎有些悲观。这种无力感虽然也时常充斥着我的生活,但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我想我是不是应该改变方向去找寻答案,而不是一个劲地单纯发问。

我们以加倍的嘈杂,变得日益沉默|单读共读

@ one

以语言或文字为生,或是对语言敏感的人都有一个共识,即对个人而言,语言是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和欺骗性的,这就是为什么作者说诗人们需要建立一套意象,而小说家努力练就控制语言的力量时,他们也在走向自己的灾难。这也是为什么“沉默”有时候是如此的具有魅力。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意思大概是当我沉默不语时,我感到自己是如此丰富,而当我试图张嘴时,我却变得如此浅薄。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只有四目相对,我们一直试图通过语言达成“张嘴与沉默”的平衡,这是文学在追求的事。而这个过程中,语言的美感便产生了。

这种美感是有关记忆的,有关感情的,有关情绪的,就像“现在快回去找你妈妈,告诉她一切都好,山里再也不会有枪声了”,或者一位盲人犹豫良久说“那里很美,我看见了”,这时的美感只可以感受,多余的语言都是破坏。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句张枣的诗“当回忆起这一生后悔的事儿,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就像文章所假想的一样,未来的语言变革是自下完成的,在人工智能的强势之下,变得只剩工具的外壳;失去既往的语言,内在的美感还会保留吗?

@ 曾虹

我认为这篇文章过于悲观了。 我想起徐葆耕教授在《西方文学十五讲》中说:“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把人们从习惯性的语言思维中解放出来,用文字写成的‘文学’不仅在边缘化,而且在日益衰退。高科技影响技术及电子网络,就像一个妖媚的靓女诱惑着文学老人。他同她结合,待被吸尽文学的精液后,老人即将死去。她将产下新的时代的宁馨儿——与过去的文学形态迥然有异的新的生命……任何生命都不可能永恒。现有的文学形态将走向死亡,它将在博物馆里供人瞻仰和研究。同时,它在一种新的形态中延续了自己。”

语言也可以如此来理解。任何话语无时无刻都正被重建着,其方向也无谓好或坏,都不过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就像人无法阻止水的顺流而下。但无论怎样,只要人类存在,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是不会消亡的,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塑造也是不会停止的。贾行家对于语言和话语的忧虑其实是对未来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忧虑。对语言的重建是否就能重建某种精神气质?语言独特性的消解会在多大程度上摧毁民族性?如果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语言不也应当呈现出新的形式?我们只能确认,总有一些深埋于人性的作为人类生活本质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我很喜欢单读之前采访过的大卫·索洛伊的一句话:“我不觉得人类会移居火星,不觉得人类会被人工智能奴役,不觉得人类会长生不老。我们还是会这么一天天地混日子: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天灾人祸,一如人类一直以来的样子。”

我们以加倍的嘈杂,变得日益沉默|单读共读

@ 潇灵

这是我翻开《单读 19》后看的第一篇文章,谁曾想,读着读着,冲击力还挺大,我竟佯装出一副知识分子式的深沉与无奈。这篇万字散文,散而不乱,碎而不紊,但委实是散中求进的。通篇读来,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文字的敬畏,以及对追求个人解放的热忱。同样,他也在不断试图“发现对一切人类遭遇的描述方式”,以探讨、批判、反省这些元意义的话题。

是马尔库塞说的吧,“人们退化至已确立的话语和行为领域”。文字出现的同时,伴随着思想的进步、文明的推进。我们的思想变得开放、深刻,但同时也陷入了封闭、孤立,在既定轨道里重复来去,沉浸在某种僵化的表达方式中。

阿伦特说我们陷入到了一个“平庸恶”的世界,这个“平庸恶”,在于他不思考人与社会,庸常性使我们都有可能完全同化于体制之中,服从体制的安排。现实如此让人绝望困乏,但我们更需要从历史、从过去获取“判断”的力量。

作者讨论未来,感知未来,尽是借由再平常不过之事呈现与抒发,个中滋味,不无悲凉。如今在这个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文化的神秘感几乎消失殆尽,我们竟能随意穿梭于虚实之间,人神之间。文化的断裂,意味着历史的断裂,传统的断裂,代际之间的断裂吗?莎士比亚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往前看,文明终有归宿,它不一定意味着毁灭,毕竟断裂本身具有一种强烈的时间性,而作者恰恰是在告诉我们“是时候重新开始了”。

曼德尔·施塔姆的那句“我爱这不幸的土地,因为我没见过任何别的”或许让作者更为认同自己的身份与文化。他向往回到人性最原始的状态,如同孩子一般,他知道总有一些人该做点什么——为了未来的灿烂,也为了深处的黑暗。在我眼里,这种普世性的博爱,天真的责任感以及让人无奈的强迫感更加让人动容。一言以蔽之,作者借由这个“不幸的土地”——一个不可代替的、代表自己的符号,以表示对自身的逃离与质疑。

叶圣陶曾说过,“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语言的存在,而语言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为人的存在。”如果你认为作者的立场是明哲保身的话,我倒是觉得他更是在恪守一种反思的底气,探索我们的存在。作者的忧虑是必要的,因为文明仍然没有走出梁启超的时代和命运,前途仍然未卜,没有灵丹妙药,没有庆功宴。这不是作者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文字是我们的仰仗还是局限?

我们以加倍的嘈杂,变得日益沉默|单读共读

编辑丨坏坏

图片来自电影《八月》

点击上图,购买全新上市的《单读 19 :到未来去》

我们以加倍的嘈杂,变得日益沉默|单读共读

▼▼ 更多共读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