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禹州、郏县和汝州三县交界处的禹州市磨街乡政府所在地西北,有几个自然村沿山路零星分布,其中关庙村位于最南侧,村与村之间被山体分隔。关庙村周围梯田环绕,整个古村落选址考究,避风向阳,便于生产生活。关庙村被公布为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

村子不远处有一座关帝庙,建于宋朝末年,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青石铺底,四面青砖垒砌,屋梁龙凤、飞禽走兽等雕刻清晰。现有房屋12间,并有石碑若干,大多被毁坏为石块,用于修砌房屋,另有完好清代石碑五块,院内有千年五角枫树一棵。因为村落依傍关帝庙而建,故名关庙村。

关庙村是典型的山村,村庄被群山环抱,北依跑马岭、磨盘山,西扶黑石炮山、刘尖山,东靠金山岭、大山头,中间以龙山为首。大小山头36个,山上植被茂盛,四季常青,有珍稀物种橿树、五角枫树,还有崖柏、葛花架和麻栗树等。冬天,人们还可一睹红腹山鸡的风采。(红腹山鸡又名金鸡,羽色华丽,头部有金黄色丝状羽冠,为我国特有鸟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关庙村多山缺田,这里的先人们为了生存,便在山沟里修筑暗渠,垒堰屯田。当山洪暴发时,洪水随暗渠流走,而泥土却被石堰挡住,形成大大小小的梯田,起初的田地很小,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大可卧头牛,小可放张篓”的俗语,真实地描绘了关庙村田地之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里便有了1500块田,约1200亩耕田。

人工造田形成了关庙村独特的梯田风貌,大大小小的暗渠网状分布于梯田之下,涝时排水,旱能储墒。有“水在脚下流、粮在渠上生”的自然奇观和独特的农耕文化。

关庙村古河道在伏牛山刘尖山脚下,西南、东北走向, 全长3500米,宽4米,贯穿秦家门、孙庄、温沟、老雪沟4个自然村,曲曲弯弯,有明有暗,一侧岩石高耸如云,清清泉水四季长流。

坐落于关庙村中心位置龙山山顶的龙山寨,修建于民国十七年,乃当时居民为逃避战乱,在龙山山顶所建。龙山寨选址考究,四周群山俯首并有河道隔离,独具一处,让人止步,现存有完整寨墙、寨牌。

关庙村避风向阳,村落、院落因地制宜,沿山势而建。位于关庙村西南部,座东北、向西南的石头窑洞,建于上世纪50年代,当地人为了便于生产生活,由龙山寨迁移至此。石洞之间错落有致,石窑洞全部为青石浆圈,冬暖夏凉。

始建于清朝的苏全记家老宅,其门楼、刀座、东西厢房为砖石结构建筑,砖雕精美,屋面采用石材与青砖混合搭建而成,院内依山而建一处窑洞,整个院落格局保存完好,充分体现了当地民居特色。

历史悠久的孙氏民居,建于宋朝后期,依山而建,坐北向南,现有完整房屋58间,布局合理,其中四合院3处,房体全部用石头砌成,砌缝如线,石块方正,房顶青瓦扣成,做工独具匠心,道路为石阶,仅供一人行走。

老乡公所位于孙氏民居对面,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为三间上下两层,四周墙体青石浆砌,楼层为木板结构,1949年至1953年,由现在的南寨村、九孔村、西学村、关庙村四个村在此办公,1949年皮定均将军下派吕国祥、魏淑兰同志曾在此居住办公(后被土匪杀害,现埋葬在烈士陵园)。乡公所后撤并废弃。

民国、近现代各个时期的特色风貌民居42处零星分布于关庙各个自然村,其环境风貌大致保存,这些特色民居集建筑艺术、民俗文化与农耕文化之大成,具有历史厚重感,为典型的古代传统聚集村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