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龙南发布」可快速关注

---------以上为广告---------

围屋是客家颇具特色的民居之一

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被建筑学家誉为民俗建筑史上的奇迹

龙南境内有376座围屋

被誉为“中国围屋之乡”

“客家围屋第一县”

今天,

新华社再次聚焦龙南围屋!

以“直播”的方式揭秘龙南这群

深藏功与名的"东方古堡"守望者

用“匠心”守护客家围屋的日常

开播短短几个小时

就已经引来上百万网友的关注!

有图为证

▼▼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直播镜头到现场去“探秘”过把瘾!

客家围屋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坞堡的活化石”。赣南客家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如今尚存500余座。在赣南十八个县市区中,龙南县的围屋数量最多,现存376座,被誉为“中国围屋之乡”。

航拍关西新围。

历史上客家围屋承载着居住、宗祠、防御等功能,集家、祠、堡等诸多功能于一身。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围屋较小的房屋单间面积,以及封闭、半封闭式的居住环境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居民居住需求,越来越多的客家人搬离围屋。

李明华是江西省文化厅授予的全省唯一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李明华目前正在修缮的是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烟园围,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为土、木、石结构。这里也是红四军军部旧址,当年留下的红军标语至今依稀可见。

工人们正在修缮烟园围。

关西新围、燕翼围、乌石围、龙光围.……数十年来,李明华的足迹踏遍了龙南大大小小的围屋,凡是经由他手进行修缮,必是亲力亲为。椎卯、斗拱、夯土墙、河卵石砌筑等围屋营造技艺,他也是炉火纯青。

李明华仔细察看围屋每个角落。

李明华介绍,围屋营造技艺博大精深。比如说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若椎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才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赣南客家围屋的修缮多为临时抢修。为保护这一重要文化遗产,龙南县委、县政府也在探索围屋维修保护与开发利用新模式。

围屋博物馆里,几张地图展示了历史上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的路程,一只插满香烛的草龙则是客家民俗中的香火龙。

这是关西新围模型。

这是乌石围模型。

这是燕翼围模型。

这是西昌围模型。

还要许多并不很有名但却别具风格的围屋。

“从14岁起我就开始做鲁班学徒’,习得一门木工手艺。但修缮围屋,可比普通的房屋装修考究得多。”李明华介绍,“除了木工,还有泥工、瓦工、贴面等等,需要密切的团队合作方能完成。”

李明华说:“维修围屋不比装修房子,随时随地都能找到活干。哪里承接了维修项目,我们就到哪去修,往往工期紧、任务重,时间不能固定不说,收入也不高,总之是个吃苦的活。”正因如此,围屋营造技艺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

航拍关西新围。

围屋是客家人的信仰,叙述与见证客家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像李明华一样的围屋“守望者”,用执着与匠心,守护着客家人的历史根脉与精神家园。

客家围屋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

在龙南

江西省唯一的赣南围屋营造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明华

用脚步丈量故土

续写着与赣南围屋的守护之约

……

“守望者”的匠人精神值得学习与赞颂

如果小编带你“探秘”还不过瘾,

可以点击下方蓝色字“阅读原文”直达链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