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后知青在潜江立的纪念石

今年是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网上有很多纪念活动,基本都是些老同志在自拉自唱,调子还很高。

搞得现在的年轻人很是蒙圈,他们很疑惑:什么是知青?知青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上山下乡?

谁来告诉年轻人,中国是有历史传承的。

一、什么是知青?

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广义上是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但是,这里说的“知青”,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68年代开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为响应党中央号召从城市去到农村或农垦兵团务农和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

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有初中或高中教育。

从1968年算起,这就是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的由来。

而实际上“知青”的范畴更广,1968年之前也有知青上山下乡。

我们这里指的是1968-1978年时段的知青,这一段是党中央号召举国上下全民动员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见过一个官方统计的知青数据,约1700万人,主体年龄14岁到20岁左右。

二、知青都是些什么人?

先说一个概念:老三届

老三届是指中国文化大革命爆发时(1966年),在校的1966届、1967届、1968届三届初、高中学生。

再说知青是些什么人:当时在校的初、高中学生因文革停课闹革命,到1968年出现了6届中学生同年毕业的奇观,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危机。党中央号召老三届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当知青,1000多万人的就业就这样安置了。

这里面有自愿的也有被自愿的知青。

整个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主体有:“老三届”(1966-1968年),“新五届”(1969-1973年),以及“后五届”(1974-1978年)知青。

知青在知青石上题的诗

三、他们为什么要上山下乡?

由于文革期间,全国的学校都停课闹革命,老三届集中在1968年毕业,大学也停课不招生了,学生们没有去处,这样庞大的队伍无法安排,社会就业压力巨大。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引述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就这样全国各地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果90%以上的老三届都成了知青。

当年引用最多的一句话是毛主席说的: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

知青在农村实际上也起到了缩小城乡差别,建设新农村的作用。

用现在观点看,至少也是扶贫公益事业。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提升了农民的文化水平。

同时当知青也确实锻炼了一批人才,现在我们国家的领导很多都是当年的知青。

当地农民在知青石边种满鲜花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