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中国,是一个头发由黑色变灰色再变成白色的社会


今天,中国的经济已进入新的增长通道,消费日益取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经济从投资向消费型的“升级”,以及人们习以为常的“买买买”文化,预示了全民消费时代的到来。

但是,数据传递出的现实又告诉我们,消费似乎并不能完全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发展。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消费不能完全撑起经济,支撑经济的真正动力又是什么?消费如果在未来回落,对于普通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的消费依然低迷


如果我们回顾2018年,会发现,消费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的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8个百分点。尤其在快消品市场,其增速一度达到14%。消费型经济貌似已经“从理想照进现实”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历史的数据。

据统计,中国GDP增加值当中,投资与消费所占的比例近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2010年,中国GDP增速为12%,其中投资所占比例超过消费,占一半以上。此后,投资所占比例逐年减少,消费所占比例逐渐增多。而GDP的整体增速也是逐年下降。预计到2020年,经济总增速会回落到4%左右,消费占经济增量约80%。


未来的中国,是一个头发由黑色变灰色再变成白色的社会



显然,综观近十年历程,社会投资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次要,取而代之的是消费在中国经济中的比例显著上升。可以试想,如果我们把消费这一块的增速去掉,那么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速将下跌到1%以内。

然而,消费占国民经济比例的上升说明消费者大手大脚的开始消费,打开钱包大把撒钱了吗?并没有。与过去相比,人们的荷包反而更干瘪了。花钱购物的“效率”可以说是日益下降。

2019年1月,中国汽车的主要消费地广东爆出了汽车消费骤减的新闻,去年整体汽车销量28年来首现负增长。广东省作为汽车产业大省,汽车消费占全省社会消费的30%左右。

巨大的销量下跌甚至“惊动了高层”,2019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文表示:要想尽一切办法稳定汽车消费来托住商品消费“大头”。但实际上,无论如何促销打鸡血,我们都不可能无视经济的规律,强迫使一个趋于饱和的市场无止尽地高速扩张。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如今达到了将近3000多万辆,这样庞大的基数让同为汽车大国的美国也“甘拜下风”。再让它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根本就是不现实的。

总体来看,通过对比中国与工业化国家(美国、英国、日本、欧洲)的汽车销量,我们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这种变化和差距。


未来的中国,是一个头发由黑色变灰色再变成白色的社会



以2008年的汽车销量为基础,工业化国家的销量十年来没有太大的改变。自09年跌到谷底之后,销量缓慢回升,现在已经回到08年的水平。

而中国的情况刚好相反,在08年以后,信贷的大幅宽松和汽车厂商的激进式市场策略,让中国的汽车销量猛增了近十年。但是这个增长趋势在2018年年中到2019年出现了反转,从高速增长变为大幅的下滑。

低迷的不仅仅是汽车消费。

从监测数据看,中国的整体生产与消费较弱的情况仍在持续。生产方面,发电耗煤增速回落,尿素企业开工率回落,浮法玻璃产能利用率等等指标都在回落。需求方面,汽车、商品房销售持续回落,连带使得相关产业的销售量也开始下跌。

这造成了进入2019年以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并没有彻底消失。在家电、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煤炭、纺织、卫浴等等领域,低端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反而是越来越明显。

经济靠消费,消费靠信贷


老百姓的钱包不给力的时候,如何持续提升消费呢?下面简单谈下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普通消费者的“支付周期”。所谓支付周期,是指从消费者购买商品到完成支付的时间。

据某国际机构的统计,从2015年到2018年,中国的平均支付周期从56天上升到86天。也就是说,人们支付的费用到账时间越来越长,商家越来越倾向于用赊账、按揭的方式来收费。


未来的中国,是一个头发由黑色变灰色再变成白色的社会



而从公司层面来看,2018年有超过62%的公司在收取款项时遇到“延迟支付”的问题,延迟的时间超过120天的情况占31%之多。这在历年的统计数据中是最高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下行造成市场恶化,竞争日趋激烈,商家只能通过低价、延期支付的策略来吸引顾客。第二,顾客方面的现金流愈加不足,无法一次性支付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换言之,如果说经济主要靠消费,那么现在的消费就是靠短期借贷了。

据央行统计,2015年以来至今,家庭杠杆率快速增长。以居民部门贷款余额与当年名义GDP之比计算,自2015年到2018年,这一比例从39.23%迅速上升到48.98%,上升9.75个百分点。这当中,除了住房贷款外,占最大比例的当属车贷。

从信贷的角度来看,汽车销量的骤减除了市场趋于饱和的原因之外,更直接的原因在于去年银行收紧了信贷,大幅提高授信标准。消费类信贷开始收缩,这自然也影响到了普通家庭的车贷。汽车销量应声下跌。


未来的中国,是一个头发由黑色变灰色再变成白色的社会



对于除房贷之外的小额消费贷款,我们可以观察信用卡还债的数据来了解其基本情况。2018年以来,使用信用卡“最低还款额”的人群在不断增加。这些人加一笔较小数额的费用,其余还款可以等到下月再继续偿还。这种做法已经表明其现金流出现了较大的压力。

如果绕开银行,我们会发现互联网的消费类信贷的增速惊人。

根据去年的公开数据,微众银行旗下的信贷产品“微粒贷”累计放款超过3000亿。蚂蚁金服消费贷款发放总量已达6000亿元,京东白条金条贷款余额485亿元。其他数量众多的民间小额贷机构的贷款余额,更是难以确切统计。消费者究竟欠了多少债?目前还是一笔糊涂账。

可以说,中国从投资型经济向消费型经济“转型”的过程并不成功。

表面上,消费占经济增长的比例上升了,但消费增长的背后依然是靠债务持续堆积而成的泡沫,并不是建立在个人的收入增加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

这样子的“消费型经济”,不免令人担忧其可持续性。

中国将提前进入“佛系经济”时代


依靠信贷支撑的所谓消费型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第一,人们的劳动收入不断增加,日后还得上当初借来的钱。第二,愿意借钱消费的人持续增多。只有这两个前提成立,这种“借贷型”的消费经济才会尽可能长地持续。

但显然,这个套路在中国很可能玩不转。原因在于中国的人口正在急剧老化。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意味着中国不会真正的进入“消费型”经济,反而会提前进入一个不想大肆消费的“佛系经济”。

众所周知,未来30年,中国的60后、70后和80后先后进入退休年龄。这三代人加在一起的总数是占历代人口比例最多的。预计在2050年以前,中国的老年人口将净增加3.08亿。这将会彻底改变中国的消费市场。

老年人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呢?当然不可能是购买快消品。根据消费生命周期的理论,人在进入中老年以后(以50岁为界限),对于耐用品的需求会有所上升,对于快消品的需求会快速下跌。并且,重复消费的意愿会大为降低。中老年人更倾向于“一件东西使用很久”,他们并不会像年轻人那样经常把自己的东西更新换代。


未来的中国,是一个头发由黑色变灰色再变成白色的社会



与之相对,老年人担心的事情倒是比年轻人多了很多。根据益索普的“2019年全球老龄化调查报告”,65岁以上老年人最担心的事情是“没有足够的钱可以生活”。与此同时,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51%的人认为,储备充足的养老金是他们应对困难的唯一方法

消费型经济的主旨是“花钱”,而老龄化社会的重点是“储钱”。这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如果说未来社会的大多数人倾向于储备而不是花销,那么“买买买”的思想就不可能实际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力量仍然是有限的。

未来的中国,是一个头发由黑色变灰色再变成白色的社会。由大量中老年人组成的社会不但成不了所谓的消费社会,反而会成为一个“佛系社会”。佛系就是无欲无求、消极保守、缺乏创造力。

当然,笔者并不认为“佛系”就不好。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会经历从“物欲”到“佛系”的转变过程。中国的市场经济起步发展得很晚,因此这个过程来得比较迟。但如果我们看看日本这些老龄化严重的工业国家,就会发现,回归“佛系”本来就是社会的最终形态。

现在,消费的重要性其实是被某些人过于拔高,甚至已经快要到了“消费救国”的地步。但与其把消费低迷等同于经济和社会的噩梦和终结,还不如坦然接受这个必然会来临的现实

客观而言,消费经济的终结并不会必然带来社会灾难。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社会观察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一书中,就把日本的社会分为1975年到2004年高速增长的“第三消费时代”和2005年之后消费回落的“第四消费时代”。

“第三消费时代”的日本老龄人口比例从6%开始往上增加,消费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当时人们的信条就是“买买买”,“越多越好”,这和今天中国人的消费观非常类似。

但在2005年以后日本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有超过20%的人口都是老年人,社会风气骤变,人们开始趋于朴素、休闲,消费市场不断缩小。以上的情况也应该也是中国未来的趋势。

然而,全面老龄化的日本,并没有发生社会动荡和灾难。实际上,人类的社会是如千层糕一般多层交织的。并不是只有经济这一层。当经济这一层发生震荡的时候,其负面的影响力会被社会的其他层面吸收、消弭。

日本在消费形态转变之后,社会文化也成功的随之转变。

经济增速下落的影响反而塑造了新的文化,日本也从80、90年代那个“暴发户”一样的国家变成了一个更为亲善和谐的社会(当然,这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对于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普通人来说,这种改变并不意味着他的生活比以前更差。

三浦展写道:“不再努力工作拼命挣钱、苦心钻营如何升迁,而是帮助他人、共享快乐、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幸福。在这个社会,环保节约成为一种文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自然而温暖。这就是第四消费社会。

以上的描述会成为二三十年后中国的现实吗?答案取决于社会中的每个人如何采取行动。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社会建设得更加的公正、透明,让社群和民间的力量保护弱者,让人们能够享受到除了金钱之外的社会创造出的文化与价值,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适应“佛系经济”的到来,并且活得不会比以前差,就像日本做到的那样。

但如果我们一直像现在这样短视、盲从、眼里只看得见经济增长的数字而忽略了社会多层面的建设,那么我们这个脆弱的社会绝对承受不起“佛系经济”的到来,未来的我们和我们的后代都将继续在惶恐和浮躁中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