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一点一滴的变好,是从将消费紧紧攥在手里开始的。

而这种能够攥在手里的消费,后来衍生出一个代名词“理性消费”。

随着“消费升级”的影响,“精致生活”而备受推崇。不过“精致生活”似乎与“理性消费”背道而驰,今天的主题就是:“你为了看起来精致,做过哪些你认为的理性消费”。

我月薪4000,每天花60打滴滴回家

一个在广州工作的姑娘,月薪4000,为了省去坐公交和地铁的麻烦,她每天会花费60块钱打滴滴来回上班。

当然,这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我喜欢这种让自己看起来体面、精致的感受”。

每天来回打车,虽然花费不少,但却让她在广州这样的一线大都市里活的体面,很踏实,享受着她的“精致生活”。

不过这种“精致生活”的成本也很高,每月交通费就是1800,占了工资将近一半。

我工资3000,每月花费1/3以上买咖啡

在一个中部省份的省会城市,一个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月薪3000,刚好当地的平均水平低一些。

不过,他有个习惯,每天下午要喝一杯咖啡,还必须要星巴克的咖啡,30块钱一杯。

曾经有朋友这样问他:“你工资也不高,为什么不喝肯德基里的咖啡呢?那会便宜许多”。

他说:“我就是喜欢手捧星巴克走在办公室的感觉,它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杯咖啡,更意味着一种生活状态,优雅、精致与从容”。

其实并不是为了想喝咖啡,只是为了抓取这种“精致生活”的状态,即便是片刻,他也愿意付出每个月900多块的花费,月薪工资的1/3。

我每月花费超过一半的工资租房子

在北京,8000块钱一个月,做广告行业,严格来讲,工资并不算高,果腹而已。

但这个姑娘花了4500块钱在市中心附近租了一个单间,精装修,有巨大落地窗,她白天可以看见高架桥和人流,晚上可以欣赏到窗外的霓虹灯以及月光。

“我并不是冲着这个房间来的,我是冲着这扇窗来的”。

每次下班回来,她坐在落地窗前,不喝红酒,只喝白开水,有种《我的前半生》里唐晶独立而精致的生活体验感。

这种体验感正是她一直渴望的。

为了这份体验感,即便短暂而虚幻,她愿意付出超过一半的工资,压缩生活的其他开支,成为一名“合格”的月光族。

为了某种看起来很向往的生活状态,花费很多钱在“精致”上,即便是远远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

你的收入,够的上你的“精致”吗?

蚂蚁花呗一份报告有这样的数据:全国范围内,人均剁手已成为趋势,月均网购3.2次。

但是现在我要问你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你的收入,够的上你的“精致”吗?

其实很多人都是够不上的。

在西南大学《中国家庭金融报告》中指出,中国超过55%的家庭是0储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全家都是月光族。即便如此,中国仍然被一些专家冠以“高储蓄率”之名,但却有很多年轻人完全是透支未来在消费。裸贷、校园贷、现金贷事件层出不穷。

去年年底,中国银行公布了一份数据:

2017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315194亿元,同比增长25.8%,为历史最高增量。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68041亿元,同比增长37.9%。

于是,中国居民的负债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些消费行为有诸多理由:富养自己、善待自己、精致的装扮自己……

但这些都是理由。

并且基于这种理由,你认为这并不是盲目消费,而是理性消费,因为所有的消费行为都是那么的有理有据。即便一双球鞋2000块,你的工资只有4000块,在“善待自己”的理念下,这也属于理性消费。

但这真的理性吗?

你认为的理性消费,其实是种自我安慰,可能你已经被“洗脑”了。

你的消费行为证明:你可能被洗脑了

我有一个朋友,他喜欢李健的歌,喜欢他为人处世的风格,喜欢他的生活方式……

就这样痴恋,痴恋到什么都学。

李健喜欢喝咖啡,但不确定自己喜欢哪种口味,索性买了全套咖啡器具、手冲壶、摩卡咖啡壶,都有。

他也买了,买了全套,每天换着法子喝咖啡。

每天早上,他的朋友圈:“今天喝什么咖啡呢?手冲还是机器煮”?

也许,他真的很欣赏李健的生活态度: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

为了这种理想的生活,他情愿变成月光族,认为自己的一切消费行为都是正常的。

也许,他真的可能被洗脑了!

发过经济学家塔尔德专门研究人类的“种草心理学”,对于人类的消费行为,他有非常精辟的论述:每个人都有模仿他人的习惯,而这种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在消费行为上,人类社会存在三种模仿定律:

1、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上层人士的倾向;

2、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发生,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而迅速蔓延;

3、人类对本土文化的模仿总是优于外部文化。

什么意思?简而言之就是你的很多消费行为,花起来有理有据,自己看来是理性消费,是必需的,其实都是因为你被洗脑了。

洗脑发生于悄然之间,你未曾察觉,却时刻强烈的影响你的消费决策。

花1000块钱买一个咖啡器具,仅仅是因为和李健一样;

贷款60万买一辆牧马人,可能你并不喜欢户外,只是看到胡歌开着牧马人在草原奔驰而怦然心动。

按照塔尔德的说法,在消费上,所以超出你生活必需的消费,都是模仿行为。

这在经济学中还有个概念:“人设经济学”。

所谓“人设经济学”,被广泛应用于广告中,作为商家捧红一个人所打造某种生活方式的人设,并不断向社会外界传达这种生活理念,直到让你在心里无形的接受,并完全认可。

然后你就可以乖乖的掏钱了,并且你不会有任何不安,相反,你觉得这钱花的值当,很理直气壮。

你以为是理性消费,其实还是被洗脑了。

由内而生的幸福,才是你的“精致生活”

其实,与其说,多数人为了生活而消费,倒不如说是为了维持社交形象而消费。

就像是你在朋友圈发了你正在使用和李健一样的咖啡器具,只是为了让你的社交形象看起来更加精致。

吴晓波说:“很多人并不是为了生活在消费,而是为了社交形象在消费”。

这说的很对,你应该感同身受。

当你成功的迷恋上某个人设之后,你就会自动带入,潜意识中,将自己打造成那个人设,并在朋友圈中展示出来。

为了这种人设的形象,你选择疯狂的消费。

朋友圈中的那个你与现实中的那个你被完全割裂开来,你愿意为朋友圈中的那个你“买买买”,为了让那个自己更贴近理想中的人设。

精致的人生,精致的生活是精神层面的,如果你的内心足够精致 坐在火车站候车厅吃碗康师傅都能吃出再意大利餐厅吃通心粉的感觉 ,那种气场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物品而改变。如果你的精神层面不够精致,就是去莱茵河畔打高尔夫都螚打出一种黄土高原铲牛屎的感觉。现在年轻人所谓的精致生活,其实就是虚荣的代名词而已,自欺欺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