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铁趁热,于是乎秦穆公便派遣孟明视出兵攻打晋国。但是深明大义的秦穆公不为所动,因为孟明视的付出与努力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深信在孟明视终究会遇上击败晋国的那一天,所以并没有收回其兵权。

自古以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常胜将军(参展样本太少的除外),毕竟只要有战事的存在,就必然会有高下胜败之分,。而在诸如战国时期、三国时期等乱世,战事更是频繁。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正是出英雄、造英雄的时候。而在这些时代的名将,往往都是十战九捷之辈。所立下的赫赫战功往往也成为了被后世人所称赞的史料。而对于他们当时所处的国家与人民而言,他们更是注定被铭记与歌颂的英雄。

但是有人欢喜自有人愁,毕竟在一场战事当中,与战胜方相对应的自然而然就是战败方了。而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有这么一位名人,他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终其一生,在各大战事中只求得一胜。但奇怪与厉害的地方却是,这是一场至关重要且为后世奠定了基调的胜利。

此人名叫孟明视,是集政治家、思想家于一身能人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奚虽然出生低贱,而当时秦国的主公却硬是用五张黑羊皮把其从市集中带走了。但英雄之所以是英雄,那是因为他们不会受自身的出身所影响,而这位百里奚最终也成为了当时秦国的名相。孟明视作为儿子,当然也子凭父贵,备受秦国举国上下所看重。最终,凭借着自身过人的武艺,孟明视也获得了大夫的官位。打铁趁热,于是乎秦穆公便派遣孟明视出兵攻打晋国。但行军打仗毕竟也还是一门技术活,除了自身的武勇之外,策略与经验也极其重要,很快,孟明视便败下了阵来,并且一连便是好几次的大败。然后在一次崤山的惨败当中,不仅部队几近全灭,自身还被俘虏了。不过万幸的是保留着自身的性命。

但是秦穆公并没有对孟明视失去信心,反倒是在两年之后,为孟明视的再次请缨而倍感高兴。但是本想一雪前耻的孟明视最终还是没能取胜。这一次他虽然逃过了被俘虏的命运,但内心所保有的耻辱心让他无比羞愧。于是,他甘愿走上囚车,准备接受来自于秦穆公的重罚。但是这位秦穆公是一位明君,他说道:遇到过困难、能接受失败的人,只要走出来了,将来会有更大的所获与出息。因此,孟明视非但没有受到惩罚,还因此被再一次的重用起来了。在这一次的战败当中,秦穆公不仅仅没有则被孟明视,还主动揽责,说孟明视这一次的失败主要是因为秦穆公自身错误的判断了形势,导致了孟明视的失败。面对着这样一位明君,孟明视是感动不已。

其实这个孟明视并不是一个空有武力的莽夫,他开始总结自身总是失败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经验不足,其次是因为自身又骄傲轻敌。于是,为了更好的为下一次的进军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决定把家移居到军营大帐中,目的是为了与士兵们共同吃住、一同生活。平常什么都不做,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兵书的专研、谋略的探讨、阵法的演练之中。

而在晋国那边,虽然数次防下了来自于秦国的进攻,但也感到无比光火,毕竟在自家的国土总是接二连三的受到你秦国的攻击,于是乎,他决定要主动出击一回。终于,晋国主公集结了三个附属国的兵力,委派猛将先且居出兵伐秦。这一回孟明视一改冲动急躁的本性,因为感觉到己方的迎战准备还是不够充足,所以拒不出战,并且继续在加大守城力度的同时,还同时加快训练的进度。没过多久,晋国大军只能因为斩获不多、粮草消耗跟不上而先行撤兵。

但是秦国这边的百姓们开始骚动了,因为他们认为孟明视是因为数次的战败,已无再上战场的勇气与信心,并且这一次的龟缩不出,还有辱了国威,身为秦国的一份子,也是倍感窝囊。于是许多民众都纷纷情愿,希望秦穆公能够把孟明视撤掉,让有能之士替其职位。但是深明大义的秦穆公不为所动,因为孟明视的付出与努力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深信在孟明视终究会遇上击败晋国的那一天,所以并没有收回其兵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