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问:我的老朋友,你现在还好吗?琉球答:你去问清朝吧

欢迎阅读

编者导读

1875年,日本政府采纳了大久保利通的建议,强迫琉球王国必须执行以下命令:1,对中国朝贡而派遣使节及庆贺清帝即位等惯例,一概废止。2,撤销在福州的琉球商馆,其与中国的贸易业务,以后一概归设在厦门的日本领事馆管辖。3,琉球王登基需经中国派员册封这种礼仪,今后一概废止。4,琉球王赴日接受日本政府提出的对琉球王国的政治改革及设施兴建等一系列方案。5,琉球王国与中国今后交涉,一概归日本外务省管辖。

大明帝国问:我的老朋友,你现在还好吗?琉球答:你去问清朝吧

今天的冲绳县

1876年,琉球王国两次派遣使者到日本,提出恢复其于清政府的外交关系,被日本政府断然拒绝。1879年,日本将琉球王国最后一任国王尚泰和他儿子掳劫到东京,琉球藩被编入日本鹿儿岛县,这个从明朝洪武十六年就正式接受中国册封,并与中国维持了近500年友好关系的王国就此灭亡。尽管历史的洪流已滚滚而去,但这颗几度沉浮于中国东海外围的如明珠般璀璨的小王国,他似乎还有一些话想对后人诉说,这个被称为“万国津梁”曾经无比繁华富庶的东亚贸易枢纽,大概还想再为后人弹奏一曲她的惆怅,以此来寻觅时空里外的一些老朋友。

明朝之前的琉球

在明朝之前,琉球与中原王朝之间的交往很少,《隋书》《宋史》中尽管对琉球都有过记载,但相关内容却只有短短两三百字,更令人疑惑的是,隋朝中国人印象中的琉球人已经开始从事商业贸易等活动,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隋炀帝还曾命骠骑将军陈棱出海侵略琉球(当时称流求),而《宋史》里记载的琉球,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旁有毗舍邢国,语言不通,袒裸吁唯,殆非人类。淳熙间,国之酋豪尝率数百辈碎至泉之水沃、围头等村,肆行杀掠。喜铁器及匙著,人闭户则免……”。

隋代的琉球,已经开始从事商业贸易活动,而到了宋代,史书上记载的琉球人似乎又回退到了原始社会。我们暂且将史料记载琉球的内容存疑一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两段史料的记载,足以印证另外一个事实,即当时的中国人对琉球的印象十分模糊,他们或许将澎湖以西以北大片海域内的群岛统称为琉球,也包括了台湾岛。到了元朝,琉球的地理位置和周边范围得到了初步确定,《元史·外夷三·瑠求》记载:

“瑠求,在外夷最小而险者也。汉、唐以来,史所不载,近代诸蕃市舶不闻至其国……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彭湖诸岛,与馏求相对,亦素不通。

大明帝国问:我的老朋友,你现在还好吗?琉球答:你去问清朝吧

琉球未统一前

元朝曾两次派武将对该地方进行了军事侵略行动,在史书上对此也有所记载,忽必烈曾在1291年派海船副万户杨祥率6000人进攻琉球,结果杀了岛上3个居民就撤退了,这可能也是元朝取得军事战果最小的一场胜仗了。到了1297年,铁穆尔当政时又再次派遣军队进攻琉球,俘虏了一百三十余口人。

综上所述,明朝之前中国与琉球交往尽管已经出现,但始终没有上升到官方层面,元朝与琉球的关系,也始终处于敌对状态。双方在文化经济上的交流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一致延续到了元朝末年,随着明朝在西太平洋诸国外交关系上的重新布局,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琉球王国,即将迎来自己新的命运。

明朝初年的东洋

朱元璋及他的领导班子所采取的外交政策有以下三个核心思想:1,不远征。2,对其他藩国一视同仁。3,不干涉藩国内政。明帝国早期有着雄心勃勃的外交计划,他将西域、西洋、东洋作为三个展开外交活动的主要区域,力争将“共享太平富贵”的理念辐射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随着倭寇海盗活动的日益猖獗,东北亚李氏朝鲜与日本,明政府与日本之间都出现了严重的外交困局,而对西域外交的努力又受到了北方草原势力的干扰而得不到更大的进取空间,此时明政府如果还想往前再迈一步,将外交活动扩展到西洋区域,则必须先要摆平东洋与西域。

大明帝国问:我的老朋友,你现在还好吗?琉球答:你去问清朝吧

蓝色箭头指东洋区域展开外交的几个重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明政府对东洋(西太平洋)区域的外交政策调整显得尤为关键。首当其冲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摆平日本这个刺头。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日本因国内局势混乱,各大名之间互相争战不止,导致无法形成统一的外交政策,因大名争战而失去经济来源的浪人武士又不断侵扰明朝与李氏朝鲜两国的沿海区域,促使三方始终处于剑拔弩张的对峙状态。明政府早期积极进取的外交政策一直没有放弃对和平外交展开的努力,在洪武二年就派杨载出使日本,并警告日本严格管束倭寇问题,但因为当时日本各大名之间争斗正酣,杨载此次出行无果。

失望的朱元璋此时只能另辟蹊径,在洪武五年,派遣曾出使日本的杨载前往琉球,这是明政府第一次官派外交人员达到琉球,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从派遣的使者身份上来看,朱元璋将出使日本的杨载作为使者前往琉球,可见明政府对琉球的重视程度,朱元璋或许已经布好了西太平洋上的这一局大棋,琉球王国,从此成为了明政府在东亚的重要战略伙伴,明政府对琉球的扶持力度,远远超过其他藩国,琉球王国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黄金时代的琉球

明朝的原计划是想利用册封朝贡的方式拉拢日本,一方面实现自身的外交理念,另一方面也是想依靠日本来控制越来越严重的倭寇问题,但日本国内却因为动乱而始终无法配合明政府的计划。失望的朱元璋在之后的十年时间里多次拒绝了日本的朝贡,到了洪武十四年,正式命令礼部起草《设礼部问日本国将军》的文书,措辞十分严厉,并在洪武十五年彻底断绝了与日本的外交关系。

大明帝国问:我的老朋友,你现在还好吗?琉球答:你去问清朝吧

朱元璋时期琉球朝贡次数

此时,琉球王国的战略地位就凸显出来了。洪武十六年,也就是与日本断绝外交关系后的来年,朱元璋正式册封琉球王国实力最强的中山王,洪武十八年,同时册封琉球的山南王,山北王,所赐印绶与当时赐予安南,占城王国的一般无二。明朝与琉球王国的官方交往从此是开始变正式确立了,而且,以琉球当时的国力来看,明朝把他与安南,占城放在一个水平上,足见重视程度之高。

随着与日本的断交,明政府紧接着颁发海禁命令,要求民间一块木板都不允许下海,民间不允许使用外国货物。断绝与大部分藩属国的朝贡活动。而琉球王国却是一个例外。明政府不限琉球国的朝贡次数和规模,只要是琉球国来明朝的朝贡船和商船,一路通行无阻。琉球抓住这个机会,与南洋诸国展开频繁的贸易活动,收购大量物产用来与明朝进行贸易互换,说的通俗一点的话就是,吃了上家吃下家,两头赚。万国津梁的美称也由此而来。

大明帝国问:我的老朋友,你现在还好吗?琉球答:你去问清朝吧

朱棣时期朝贡次数

谈艺认为,明政府之所以如此厚待琉球,一方面是看中了琉球的地理位置,可以用来制衡日本。从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也确实如此,琉球国王多次配合明政府和朝鲜对倭寇实行军事打击,并频繁交换情报,丰成秀吉的死讯就是由琉球王国透露给明政府的,明朝联合李氏朝鲜对日本展开的壬辰海战,最终能够取得胜利,琉球功不可没。另外一方面,因为明政府实施了海禁政策,南洋其他小国也成为了殃池之鱼,长此以往,势必会削弱明政府的外交影响力和西太平洋的秩序。而依靠琉球为中转站,则缓和了当时国与国之间的供需矛盾,一定程度上还依靠琉球这个商贸代理人拔高了自己的权威。通俗点说,就是距离产生美。

结语

投我桃李,报之琼琚。生动刻画了明朝时期中琉两国的友好关系。据史料记载,明朝使节出使琉球后,琉球王国考虑到当时中日关系的紧张,严禁日本人出现在迎接明使的观礼队伍之中,为此日本人还用刀砍杀多位琉球官员。后得到明朝官员的同意,才允许日本人前来观礼。《朝鲜中宗实录》中还有另外一段记载:礼曹启曰:

“漂流人(遇海难漂流至李氏朝鲜的琉球人)闻倭人(日本人)率去之齐以手指其顶,中夜痛哭,有恐惧不肯之色,言其入送于中原(明朝),则有欣欣喜悦之色。乃曰:‘若入送于中原,则吾国使臣必乘船越海入来云。皆束手罗拜尔叩头。

可以看出,当时琉球国人对明政府是十分信赖的,两国的友好情谊是自上而下的。这样的美好情谊还体现在其他各个方面,他们的官方书面语言都是使用的汉字,用的是明朝的年号,世子贵族大部分都来明朝留学深造,都以作为明朝的臣属国为荣,连国王的宫殿都是坐东朝西,面朝中国。

大明帝国问:我的老朋友,你现在还好吗?琉球答:你去问清朝吧

古人绘制的琉球过海图(局部)

但随着清朝晚期的没落,日本因近代工业化的发展而逐渐成为了新的东亚霸主,琉球人最终被日本吞并。但即使到了最后一刻,琉球人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友谊,其中许多琉球人为了自己国家的尊严和对中国的尊重,与日本展开了无数次斗争并献出了宝贵生命,而清政府也同样无比珍视这段友谊,李鸿章在最后一刻都在为琉球争取独立国的地位。

大明帝国问:我的老朋友,你现在还好吗?琉球答:你去问清朝吧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写完此文,谈艺心中万分感慨:琉球这位已随历史远去的老朋友,我们或许已经无缘再与他重叙往日友情,但琉球人与中国这份历史情谊理应被人铭记,而在铭记这份往日情谊的同时,更加应该意识到: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保护好那些曾信任我们的人,不让那些曾经相信我们的人受到伤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