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 | 杜比的内地“挖坑史”,入坑容易出坑难

视野 | 杜比的内地“挖坑史”,入坑容易出坑难

3月14日下午,“当科学遇上艺术《风味人间》篇 媒体体验会”在北京宝格丽酒店举办。

杜比实验室与导演陈晓卿这次带来的,是《风味人间》的杜比视界版片段——据悉这一版本可能在近期上线腾讯视频。

刚听说此事,心里冒出一个疑问:《风味人间》虽然是去年国产纪录片爆款,可已收官近三个月了。此时再上线一个杜比视界版,会有观众去看吗?

等到现场看过片段,思忖了一下杜比近年来的渗透力,也就放心了:人家有这个信心,肯定不白给。

视野 | 杜比的内地“挖坑史”,入坑容易出坑难

《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和杜比实验室商业策略总监周惠

如果到目前,杜比在你心目中还是“环绕立体声”,也就是电影片尾掠过的那个小logo,那太正常了。但在影迷眼里,它的存在感,早已大过片尾彩蛋等待过程中的一瞥。

真说起来杜比跟中国的缘分,当然是从电影音效的引入起——那时内地还叫“道尔贝”呢,跟台湾地区一个叫法。之后,就是在声音制作端几十年的“习以为常”。

2012年,杜比全景声问世,同一年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成为第一部以杜比全景声格式发行的华语电影。

视野 | 杜比的内地“挖坑史”,入坑容易出坑难

看到天花板上的音响了吗

经过几年的发育,目前,国内有超过1600块杜比全景声银幕,仅北京就有超过70块。

在这场悄无声息的变化里,增加了杜比全景声厅的影院,很多是在原有影厅基础上改建的,并没有因之伤筋动骨。即使“老旧”如1955年建成的广安门电影院,也可以与之“无缝衔接”。

视野 | 杜比的内地“挖坑史”,入坑容易出坑难

而坐进影厅的观众们发现,影院票价并未因此大幅上涨,这一场服务升级对他们来说,并没有被迫花费更多。

杜比全景声的铺开,似乎是院线与观众都更愿接受的一种形式。某种程度上,这比它本身的技术新体验还要重要。

毕竟,对多数处于“审美需求初级阶段”的中国电影观众而言,主动的视听升级,是件很困难的事。

大家进影院,对电影内容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视听效果什么的,根本不是刚需。看个故事,看个演员就完了,多花钱去享受更好的效果?那得琢磨琢磨。

杜比全景声的铺开,等于为观众制造了一层“被动需求”,潜移默化让观众去接受,下一步,就是“依赖”。

宛如耳机发烧友的入坑,大多数是从一副好耳机开始的:听惯了音色的饱满、音域的精准和包围度超强的解析力,再给人一条路边摊10块的平头塞,谁受得了?

到哪都逃不开“杜比全景声”的观众们,迟早会习惯全方位的三维沉浸声场和基于音频对象的声音层次感。如果再去普通影厅观影,也许看到一半,会不由自主抬头看看天花板:没了上方的一层声音,是不是少了点什么?

当杜比全景声在内地逐渐“渗透”,达到一定数量之际,也就为杜比影院端 “高端产品”的登陆铺好了路。2014年底,杜比实验室宣布推出杜比影院(Dolby Cinema)。18个月后,在杜比实验室与万达院线的合作下,第一批杜比影院登陆内地。

《魔兽》《X战警:天启》等几部好莱坞特效大片,成了第一批以“杜比视界版”登陆内地院线的电影。

视野 | 杜比的内地“挖坑史”,入坑容易出坑难

7月15日,林更新、张静初、腾格尔主演的《快手枪手快枪手》上映,这是第一部制作了杜比视界版的华语片。但那几个月,杜比影院在国内的名气,还处在“发育”阶段,更像是技术控影迷圈的内部狂欢。

直到那一年的11月——

李安以每秒钟120帧、4K分辨率、3D立体技术拍摄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引进国内。

全新的视觉革命近在眼前,中国影迷瞬间燃起了新一波技术狂热——这可能是2010年IMAX3D版《阿凡达》引进以来,内地观众所能享受到的最大一次视觉革新。

视野 | 杜比的内地“挖坑史”,入坑容易出坑难

但内地影院的技术规格,无法全部满足放映要求。能完整放映120帧/4K/3D版的影院,只有北京的博纳国际影城朝阳门店一家。影迷一下子焦灼了。

那怎么办?退而求其次吧,选择除此以外更好的版本。可剩下的60帧/2K/3D版和24帧/2K/3D版,视觉效果的折扣,看起来有点大。

正在大家眼馋又不甘心之际,万达临门一脚,宣布旗下6家影院可放映杜比视界/120帧/2K/3D/杜比全景声版。

虽然《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最终票房有限,但这毫无疑问是杜比影院登陆内地之后,在传播上第一次接近“出圈”的大事件。内地观众对杜比影院的接受程度,因此有了一个提高。

视野 | 杜比的内地“挖坑史”,入坑容易出坑难

此后,它逐渐成为内地观众欣赏特效大片之际,占比越来越多的选择,甚至成为影迷追求更加视听效果的“标配”之一。而杜比影院在中国市场的竞品面前,也挺直了腰杆,毕竟它对技术规格的要求似乎更细致,标准也更恒定。

这主要基于杜比在视觉上的新技术“杜比视界(Dolby Vision)HDR”。它在视觉上的提升,在于高动态范围(HDR)和广色域影像技术的采用,强大的HDR技术呈现更加明亮的亮部和更加深邃的暗部,还能呈现更宽广丰富的色域空间。

与之相对应的是,上面提到的杜比全景声技术,也是杜比影院的标配之一,与杜比视界在听觉上对应。

此外,杜比影院在空间上的设置,也有一定的要求,曾斩获红点奖的独具匠心的影院设计,从引导灯光和蚕茧墙,到多角度声学板和隐藏起来的扬声器,影厅内各处的细节设计,都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加不受干扰地全身心投入到影片之中。

视野 | 杜比的内地“挖坑史”,入坑容易出坑难

北京寰映影城合生汇店里的杜比影院

观众对视听效果与观影舒适度有了追求,同时,“杜比视界加杜比全景声版”也成了不少华语片追求的更高技术规格。在此,杜比视界不再是特效大片的专利。

虽然走现实主义纪实风,却在画面上有想法的《我不是潘金莲》也制作和发行了杜比视界和杜比全景声版本。

2017年的武侠片口碑之作《绣春刀II:修罗战场》同样采用了杜比视界和杜比全景声制作。导演路阳说,片子里夜戏多,需要舒服的亮度彰显层次,打斗多,击剑奔马、雨雪风火,都对声音的细密精准呈现有要求。

而杜比视界和杜比全景声,更大程度上还原了创作者想要的,音画环境的原貌。

视野 | 杜比的内地“挖坑史”,入坑容易出坑难

也许是观众与创作者的认可,为杜比视界和杜比全景声打出了名堂,现在,这些技术开始应用到家用及移动播放端了。毕竟影院级别的视听享受,是大多数视听播放硬件、软件在技术与观感上,所要一致达成的更高目标。

因此在家用端与移动端,包括家庭影院、智能电视、游戏机、蓝光播放器,以及手机、PC、平板电脑上,杜比视界与杜比全景声的运用,也就顺理成章了。

由于不同层次受众的偏好,移动端的应用,似乎前景更加广阔,更受欢迎。

同时,随着手机、电脑等设备硬件指标的不断升级,人们在购买时“看参数”“看色域”的需求也逐渐提升,让“移动端杜比”在硬件基础和受众需求上,有了更多实现的可能。

《风味人间》作为腾讯视频与浙江卫视同步播出的纪录片,杜比视界和杜比全景声版本即将上线,也还是在腾讯视频上。

视野 | 杜比的内地“挖坑史”,入坑容易出坑难

其实“优爱腾”三大网络直播平台,已纷纷上线了移动端的杜比视界内容。去年《风味人间》普通版本上线之前,也已有不少电影、电视剧,在腾讯视频平台上发布过杜比视界版。

那导演陈晓卿为何选择了杜比,这又为《风味人间》带来了什么呢?

通过美国杜比实验室调色师Greg Hamlin的介绍与展示,看过杜比视界画面的陈导“受刺激了”:

“在视觉艺术的鄙视链中,用胶片的人是站在上层俯视着做电视内容的人的。因为有些东西电视内容是做不到的,比如胶片光比可以到1:7,更好的曝光控制可以达到1:7.5。我们做电视内容的人费劲到头了,是1:5.5。我们眼睛达到1:10的光比都没有问题,不会出现脱色,或者失去细节。”

而他那天看到的杜比视界画面,据他说,是接近人眼感受的。

视野 | 杜比的内地“挖坑史”,入坑容易出坑难

亮度与饱和度的对比:上为原版,下为杜比视界版

他当时就下定决心,要用杜比技术制作一版《风味人间》。

陈导说,他们拍美食,“勾引”观众的三大视觉呈现,“一是脂肪,二是汁水,三是动态的冒泡,各种烹煮,还有油和水之间不断的崩裂”,这种“馋人”,也因杜比视界的细致呈现,更加诱惑。

视野 | 杜比的内地“挖坑史”,入坑容易出坑难

来自伊比利亚火腿的暴击:上为原版,下为杜比视界版

至于“宝剑在手”之后的感受,陈导明确表示:上瘾了,戒不了了。

在第一次做杜比版片花时,里面有一个磨刀镜头,“非常短暂,半秒钟”。他们在数字王国工作室里,用杜比视界一帧一帧去追踪调色,每次一看,都是“寒光一闪”。

再看之前的版本,没法看。好技术用上手了,谁还回得去!

现在除了内地观众一点一点被“惯坏”,创作者“入坑”的速度也逐渐加快。

也许,技术标准学得学不得,还在其次,杜比这种让“酒香不怕巷子深”,为使用者创造需求,由被动提升到主动追求的商业模式,更值得我们琢磨。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