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理论和道教实际在不了解的人眼中是有冲突的!因为道家强调自然,庄子还特别爱说逍遥自在,而道教是有戒律的,在宫观中的道士有很多要求,如行立坐卧要有威仪,念经就不能吃肉,早上还要起早念经,白天还要为庙里做事,有的地方还要下地种田。哪怕出了庙宇,道士也有诸多规矩,看起来一点也不逍遥自在。所以网上有言论说道观里面的道士都没有本事,真正有本事的道士不是在深山老林,就是在社会中。

要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差距,不仅涉及到道家思想的精髓,还涉及到行为组织学以及理论如何实践的知识。


修道不是求逍遥自在?为何有这么多经文强调自律?


一 有组织有纪律

纪律对组织的意义有三点,一为力量,有纪律的军队必然胜过无纪律的;二为组织管理,如果没有纪律就谈不上组织群体内的事物,更谈不上管理;三为归属感,组织纪律本身就是一种仪式,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团体成员的思想。

正因这三点,所以凡是成熟的组织必然有其纪律,这也是为什么黄帝问道广成子之后就有道教,但在汉末道教形成教团后才有戒律经文。


修道不是求逍遥自在?为何有这么多经文强调自律?


二 对于逍遥的错误理解

道教戒律强调自律,是道教徒自我修行的准则!也就是说道教的规矩是希望培养出自律的道教徒,这表面上看起来和逍遥冲突很大,但这才是真逍遥!

如老君爷说吾有三宝,其中有俭,节俭是需要自律的,也就是说道家经典中本身就说有自律。

更何况一个人真的追求逍遥自在,那么这个人必须自律,唯自律者才能得真逍遥!

这很好理解,如果人不自律就会缺乏资源以及能力,就像晚上熬夜修仙的人往往时间紧张,一天有效活动时间比早起的人少几个小时;不节俭的人往往因为钱财很多事情想做不能干;肆意放纵欲望破坏身体的人病重之后走路都不爽快。

大家想想这是逍遥自在吗?自律的人则有更多时间、金钱、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不是逍遥自在是什么?


修道不是求逍遥自在?为何有这么多经文强调自律?


三 理论和实践

庄子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个木匠看齐王读书,就说“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对不起古书都是垃圾。木匠有这种看法的原因是认为言不能尽意,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理论和实践有差距。

如道家强调人要思想清静,如果你想通过什么都不想来清静,到死都不能!道家的实践是用心专一心自静。

道家强调无为,但了解道家思想的人都知道这是对统治者的要求,而不了解的人则认为这是让人啥也不干?而无为法也被道教修炼用有为来求无为。

不仅是道教如此,儒家也是这样,几乎所有理论都和实践有差距。

儒者仁者爱人,是不是只要知道这个就行,然后就不用读《论语》等儒家经典了?放在实践中是子贡有钱在外国赎回鲁国奴隶,回国拒绝赏赐,这是爱人吗?当然是啊!孔子却批判端木赐,认为他应该要赏赐,原因是不是人人都像他这么有钱可以不要赏赐,如果他不要了,别人就不好意思要,如此就会没人在外国赎回鲁国人。如此看来端木赐虽是处于好意,但却造成了不仁的影响。

现实中我们也常见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往往有三六九等的距离,他们的差距就在如何落实所学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想真正掌握一个理论,了解一个思想,去实践它才能真的了解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