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有广洞山、迷魂阵、鹰嘴石、塔云山、海棠山、王龙山、香炉山、古道岭、北阳山、戴家岭、郝家山、鸡上架等十二大山系。

近年来,镇安县以山水资源为平台,围绕打造“中国栗乡·全景镇安”旅游品牌,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以塔云山、木王山、风凸岭等为代表的“三山五岭”,充分展示了陕南小城独特的自然风光、多彩的风土人情、深厚的人文积淀,也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天人合一的道教文化圣地——塔云山

塔云山在镇安县城以南35公里处,主峰金顶海拔1665.8米,由一馆、一塔、一庙、一堂、九殿组成,风格古朴而清雅,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近年来,先后入选“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道教名山”“中外游客最向往的(中国)十大宗教旅游景区”和“秦岭十大惊世美景”等。

从游客服务中心向着金顶进发,沿途的打儿窝、飞天崖、轿顶山等20余道景观,“一石一土皆故事,一草一木皆灵气”。到达南翅峰,远远望见金顶上的观音殿庙顶的黄铜尖经太阳照耀,金光闪烁,好似佛光万丈,满世界都是祥光瑞气。透过“佛光”,看到庙宇仿佛悬空于峭壁之上,摇摇欲坠,定神一看又稳如磐石。

在金顶,看到三面都是呈九十度的万仞绝壁,四根青石条插入石缝,用石条铺垫立基,不足6平方米的观音殿就建于其上,真可谓鬼斧神工,不虚“秦楚一柱,绝顶道观”之美誉。而两侧的南翅峰和北翅峰,让金顶犹如掖生两翼的蛟龙,意欲腾空而起,翱翔九天。渭南游客邹定茂说:“这是秦岭山中的小华山,但比华山更具诗情画意。”

山上老道士说,塔云山原名讨儿山,邑人晏安澜改为今名。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任法融题词:“秦岭第一仙境,天下最险道观”。塔云山险绝、奇特、秀美、壮观、神异的特点,使得这座名山更具道家仙气。

生态文化与道教文化完美融合的木王山

木王山位于木王镇境内,距县城70多公里。木王山景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8.3%,负氧离子浓度50000个/cm。

木王山以林海、杜鹃和奇峰、怪石为主,融林、花、峰、石、水、洞景为一体,集雄、奇、秀、险、野、幽于一身,有三河、九溪、十八瀑、三十六潭、七十二峰、一百零八个主要景点,分为鹰嘴峰、四海坪、双头马、茨沟四大各具特色的景区。

其中,千年冷杉林带为秦岭最好,千山杜鹃为西北第一,千丈鹰峰为华夏一绝,千米石瀑为世界罕见。游客到这里,欣赏的不仅是自然风景,还有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文化。

木王山不仅孕育了最美的生态文化,还孕育了镇安西部著名的道教文化圣地——朝阳观。朝阳观在木王山下的月坪村龙首山上,从唐至今有1200年的历史,真武殿是镇安现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建筑。在观里,正殿有三重,而配殿、钟楼、鼓楼、戏楼、僧房、净乐宫等相互映衬,庙宇雄伟壮观,庄严质朴。

“三特”名山北阳山

北阳山是镇安县东南部一座十分奇特的山系,跨米粮、茅坪、西口、高峰诸镇,融地质、传说和关隘文化于一身。

秦岭最美道观塔云山金顶,建于明代,四百多年来,三面临万丈深渊,屹立山巅,成为天下最险道观

独特的地质文化:北阳山因其山形如羊,俗称“羊山”,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由海底突起的喀斯特地貌,距今约4亿年,是一个由山、崖、沟、谷、坪、溪、峡、洞等不同的地形地貌所构成的大山。山顶常年云雾缭绕,山间腹地天井天坑、麻凼、溶洞等星罗棋布,古生物化石随处可见。

秦岭最美道观塔云山金顶,建于明代,四百多年来,三面临万丈深渊,屹立山巅,成为天下最险道观

神奇的历史传说:清《镇安县志》记:“北阳山下,相传汉张良隐此。”西口镇东庄村的柯尊敬老先生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刘邦骑马越秦岭,沿乾佑河入镇安寻找张良。张良闻知,恐怕圣驾劳顿,遣人赶在今铁厂镇庄河村拦驾,此地故名拦马河。张良在今青铜关镇月西村的剑锋垭下拜见刘邦,垭下山梁故名圣驾梁。“现在的落驾、迎驾、留驾、圣驾、迷驾、接驾等地名就是因此而来。”后来,张良为刘邦献平定齐王韩信、淮南王黥布反叛计,留下一段传世佳话。后人为纪念张良,曾在其隐居处修建南阳山张良洞、阳山观子房洞、北阳山门扇岩张良庙3处庙宇以祭祀。

秦岭最美道观塔云山金顶,建于明代,四百多年来,三面临万丈深渊,屹立山巅,成为天下最险道观

人文历史地位显赫的庙坡岭

庙坡岭位于镇安县城东南17公里处,东有古兴隆寺,乾佑河依山而过。

秦岭最美道观塔云山金顶,建于明代,四百多年来,三面临万丈深渊,屹立山巅,成为天下最险道观

兴隆寺位于永乐街办的新城社区,是镇安县佛教文化的一朵奇葩。说其历史,主持慧谦法师立刻娓娓道来:兴隆寺是中国佛教密宗祖庭陕西省大兴善寺下寺,始称龙兴寺,是唐玄宗开元时期奉朝廷赐名所修的官庙,距今己有1300多年的历史,政治地位和宗教地位都较高。

翻开《镇安县志》的人物志,两位著名廉吏跃然纸上:一是远走他乡为官的镇安县青铜关人晏安澜,一是为镇安谋福利的清乾隆年间的湖南籍县令聂焘。2012年,晏安澜入选“尚德重礼的陕西人”文集,成为陕西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商洛仅其一人入选。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一辑.镇安晏海澄(安澜)先生年谱》(金兆丰撰)封面及所载晏安澜照片▲

走出晏君故里,在青铜关镇的一块巍然屹立的平整山崖上,见到一巨幅毛体书法作品:“安澜故里,秦楚雄关。”青铜关扼秦楚咽喉,居巴蜀要道,红二十五军在万家梁创造了载入史册的“青铜关大捷”。

孕育云盖寺古镇的风凸岭

风凸岭地处镇安县城西北10余公里处,山势高耸巍峨,东孕云盖寺古镇。

云盖寺的古镇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佛教文化,一是商贸文化。云盖寺是镇安佛教一大圣地,佛教文化幽远深邃。相传寺庙修建时有片云彩长年不散,直到建好后才散去,因此得名。繁荣的佛教文化吸引了大量名人纷至沓来,贾岛、白居易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一段佳话。现在,云盖寺已经入选《陕西省名胜古迹》一书。

云盖寺古镇南接巴蜀,北连秦晋,一直是川、陕、鄂、豫商人货物买卖的集散地。民国初年,有享誉陕南、关中的“四大源”“八小号”,被誉为秦岭山中“小上海”。如今,重修后的古镇把传统工艺、明清建筑、各地美食等再聚于此,有“八区三十景”,昔日辉煌再现。

风凸岭下还诞生了镇安县最早的历史名人张仲。《诗经·小雅·六月》中“侯谁在矣,张仲孝友”,说的是周宣王时代的贤相、镇安人张仲,他在2800多年前与尹吉甫共同辅佐周宣王,创造了“宣王中兴”的盛世。张仲死后葬于现在的月河镇翟家沟口东安寺山下。乾隆四十八年置孝义厅时因张仲之孝友而命名。

河南濮阳张姓始祖张挥公园所立张仲像▲

浓缩伊斯兰文化的山梁——石门垭岭

陕西有3个回族镇,镇安就有两个:西口回族镇和茅坪回族镇,石门垭岭就在两镇的分界线上。

据史料记载,回民在镇安定居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洪武年间,镇安回民先祖由甘肃一带迁入临潼、长安一带后,一部又移居鄂陕交界的镇安县西口、茅坪等地,曾经在人口集聚地区设13个教坊,民国初年,13坊先后修建了清真寺。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党领导镇安回民成立了茅坪回民联防队,组建红色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为镇安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位于西口程家川的杨家垭清真寺,是镇安修建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伊斯兰文化建筑。该寺阿訇说,本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经屡次重修,民国31年迁址杨家垭,改称杨家垭清真寺。

位于四镇交汇处的东岭

东岭东西分别为米粮镇和高峰镇,北与大坪镇接壤,东北与铁厂镇相望,位于四镇的交汇处。 位于米粮镇树坪村滑水河畔的黑龙观,是镇安东部道教文化的代表,是镇安旅游景区的“五境”之一的圣境。

黑龙观的道教文化正规而传统。经常在此做生意的姚阳涛说,每逢初一、十五,陕、鄂两省的镇安、山阳、郧西三县的善男信女竞相前来朝觐,特别是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前后的黑龙庙会已成为商洛最大的宗教朝觐活动,湖北、河南、四川等28个省市的香客、游人来此进香游览,香火十分旺盛。

黑龙观的神话故事发端于龙洞灵泉。龙洞灵泉由一天然洞窟流出,其动态妙姿如蟠龙起舞,流水音韵似银铃鸣响。

滑水河戏楼——1935年2月成立店垭子苏维埃政府大会的旧址▲

镇安县有236座古寨,东岭周边占了多数,我们看到,倪家寨、钻天岭寨、七里峡寨、朱砂寨等都相对保存完整,依稀可见当年之境况,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浓缩镇安饮食文化的小川岭

小川岭同样位于柴坪镇、木王镇、达仁镇和庙沟镇的交汇处,四周有鲜明的茶文化、移民文化和饮食文化。 镇安的象园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镇安文化的最大特点是移民文化。据考证,镇安人是有三部分外来移民组成的,即:有山西来的“本地人”,有湖广地区来的“下河人”,还有一万多主要集中在西口和茅坪两个回族镇。一县有三种区别很大的民俗文化,这在别处是不多见的。

福州北峰恩顶茶园

镇安的饮食文化在商洛乃至陕西都十分有名,而小川岭一带的饮食文化在镇安很有代表性。镇安人在红白喜事的时候,有传统宴席“八大件子”“十三花”“三台席”等,平时一般做“乱碗子”待客,也就是随机做些精美小菜。

福州北峰恩顶茶园

镇安美食中,有四样最具特色的菜品:木王腊肉、柴坪板栗炖鸡、达仁小炒和庙沟粉蒸肉。

镇安的酒文化独具特色,所酿的土酒各自不同,东部主要是苞谷酒,西部主要是甘蔗酒,另外还有小麦酒、柿子酒等近20余种。

福州北峰恩顶茶园

品读三山五岭,感受山水镇安,镇安欢迎您!

来源:镇安旅游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