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网络诈骗后怎么办,是报警求助还是自认倒霉?

据《钱江晚报》报道,浙江温州市一个小学生小江同学受骗后化愤怒为素材,奋笔疾书,写了一篇作文详述自己受骗的经过。因金句频出,她的“受骗文”很快刷爆网络。据悉,警方已经破案,将小江被骗的988元悉数归还。

小江同学被诈骗的资金能够追回,可以算得上是非常幸运的。他的“受骗文”成为网红文章,对其他家长和学生也是一种提醒,也披露出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当今社会诈骗无处不在,而且电信网络诈骗已经盯上了小学生群体。学校和家庭教育,非常迫切的需要补上防诈骗这堂课。

诈骗黑手伸向大中小学生,防诈骗教育刻不容缓!

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成人被电信网络诈骗,其实都是小时候缺乏相关教育,基本没有防骗知识。如果从幼儿园、一年级起就向学生普及防骗知识,就不会有小江被骗的事件发生了。

针对大中小学生常见骗术:

特别是各大中小学校报到前后,正是是一些诈骗分子活跃期间,“变着花招”对学生实施欺诈行为。有的冒充资助工作者,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途径,谎称发放奖助学金,引诱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窃取个人信息、骗取钱财;有的抓住部分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心理,利用虚假宣传,诱骗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回租贷”等陷阱,“小贷”滚成“巨债”。

在此,希望广大学生和家长牢记一下几条忠告:

诈骗黑手伸向大中小学生,防诈骗教育刻不容缓!

第一,不轻信陌生电话。无论是哪个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资助,都不会要求在电话中告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信息,也不会要求缴纳任何费用或在ATM机和网上银行进行操作,如遇此类情况,请先向学校老师和当地教育部门咨询,千万不要擅自按照对方要求操作,以免上当受骗。

第二,不贪图“小便宜”。在各类金融服务消费活动中,要认真阅读相关合同条款,提高甄别和抵制能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说”得越好听,挖的“坑”便越深。不要因为贪图“小便宜”而上了不法分子的当。

诈骗黑手伸向大中小学生,防诈骗教育刻不容缓!

第三,不盲目攀比消费。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成长,广大学生要养成自强自立、艰苦朴素、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做到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科学消费。不要将“开学季”变成“烧钱季”,坚决远离不良“校园贷”。

第四,不泄露个人信息。广大学生要时刻绷紧自我保护这根弦,保护好个人信息和隐私,妥善保管个人各类证件,不随意出借自己的身份证件、不轻易将个人信息和隐私告知他人。注意留存消费服务相关凭据与证据,当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第一时间与同学、老师和家长商量,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当今社会骗局丛生,防不胜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从我们自身而言,在呼吁打击骗子的同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反思:在我们的内心,对骗子是否缺乏足够的警惕。对于骗子这种智能犯罪,从古至今,中国人既恨又佩服,态度很暧昧。一般人虽然讨厌骗子,但也认为被骗的人是笨,笨人才会被骗,对受害者不是很同情,甚至有一点幸灾乐祸的歧视情绪。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需要靠骗来发家致富、靠骗来强国强民,那么,这个国家和社会,已经很危险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