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一位精通易经的君王,孔子尊他为圣,他就是姬昌,周文王。

周文王内圣外王,深受敬仰。古代学者特别推崇周礼,效法上古圣贤之君、效法“三代”之法。

《诗经·大雅·文王》写到:“亹亹文王,令闻不已;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学古通今,向圣贤看齐,我们学习他的3个闪光点,以借鉴自身。

第1个闪光点:礼待人才,居上不骄

周文王尊敬人才,最典型的故事,就是遇见姜太公。当时姜太公70多岁,已经是位老人家,太公以钓鱼为比喻,讲了人事以及治理国家的道理,文王一听非常赞许,拜姜太公为太师。

那些不堪忍受纣王暴政,逃离商王朝前来投奔的贤士,其他外部落的人才,姬昌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像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

姬昌身居高位为君王,但他居上不骄,生活勤俭。据说,他穿普通人的衣服,还亲自到田间劳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岐周在他的治理下,日渐强大。

周文王能做到礼待人才,居上不骄,非常可贵。与之对比的是,历史上多的是难以容纳贤才,居上而骄的人。

比如:屈原一代贤才,最后含恨投江,根本原因是楚怀王不懂得容纳贤才,听信谗言;项羽身边也有贤才范增,但项羽心胸格局比较小,攻下秦就一心想着衣锦还乡,贤才的意见也没听进多少,最后还被离间;无法容纳贤才,最极端的例子是庞涓,嫉妒孙膑,一心祸害于他。

到今天,工作上被上司穿小鞋的,大有人在。这些人的共同点是,无法容忍别人比自己优秀,从而远贤良,或者产生嫉妒心,诋毁对方。

历史上像周文王这样礼待人才,居上不骄的人,少之又少,圣人和普通人的距离,就体现在一心的格局上。

第2个闪光点:以人为贵,善施仁德

商纣王和妲己荒淫至极,他们发明了种种酷刑,其中一种名为炮烙,命犯人走在涂满油的铜柱上,犯人脚下一滑,就会跌进火坑里,被活活烧死。妲己看到这惨状,却开心得笑个不停。为了博得妲己开心,纣王就不断强迫犯人这样做。

稍微有点良心的臣民都很气愤,诸侯和底下民众也咬牙痛恨。当时姬昌站了出来,他向纣王请示,愿意献上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以此换取废除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了西伯的要求,废除了炮烙之刑。姬昌以人为贵,善施仁德的行为,深得人心。

第3个闪光点:临危不惧,演绎周易

姬昌受封为三公,礼贤下士,善施仁德,人心所向,周国的势力扩展到江汉地区,诸侯归附者有六州之众。

周的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

文献记载,姬昌被囚禁了8年之久,遭遇很像他的父亲。姬昌的父亲季历,励精图治,因周国势力的不断扩张,引起了商王的猜忌。商王文丁为了遏制周族势力,以封赏为名,将季历召唤到殷都,名义上封为“方伯”,号称“周西伯”,为西方诸侯之长,实则软禁了一段时间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季历死后,姬昌继位,是为西伯昌。

所以,姬昌很有可能也像他的父亲那样被杀害。但他临危不惧,在囚禁期间,专心演绎了《周易》。

上古时代就有伏羲画八卦之说,姬昌在八卦的基础上,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加上卦辞、爻辞,人称《周易》。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国的大臣们想方设法营救姬昌,他们重价购得驺虞、鸡斯之乘、骊戎文马、有熊九驷及有莘美女给纣王。纣王大悦,“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此之多!”于是下令赦免姬昌出狱,赐给弓矢斧钺,使姬昌得专征大权。

纣王暴政,人神共愤。周文王、武王在姜太公等贤才的辅助下,周日渐壮大,时机成熟时,周联合诸侯发动牧野之战,最终攻破商都,灭了殷商,建立周朝。

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精通易经的君王,周文王身上的闪光点很多,孔子尊他为圣,是名至实归。礼待人才,居上不骄,善施仁德,临危不惧等等,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圣人和普通人之间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知道,并做到;而后者不知道,不去做,或者知道,做不到。

愿君阅此文有所获。

PS:本文由易先生原创,从一个全新的视野,解读人文历史。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