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自主招生帷幕缓缓拉开,各高校《招生简章》陆续发布。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政策真的大“变脸”,变得让人瞠目结舌。政策的变化之大,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的是与往年相比反差太大,自在情理之中的是新年伊始教育部下发《通知》已明文昭示天下。

纵观各自主招生高校的《简章》,其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报考条件大大拔高。一是奖项范围仅限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五大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两个大项,举办主体明确为国家机构,其他主体举办的其他项目包括教育部公示的项目统统被排除;二是奖项级别仅限省级一等奖及其以上,往年很多高校普遍认可的省二被排除;三是明令禁止论文、专利作为报考材料提交;第二,招生计划大大消减。所有高校招生计划大幅减少,除个别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计划170人与去年计划持平外,其余全部缩减,尤其南方高校减幅普遍较大,如中南大学由去年的420人减到120人、华中农业大学由去年的235人减到91人,分别缩减了71%和61%;第三,奖励政策大大缩水。今年各高校《招生简章》规定的奖励政策普遍恒定在20分,往年的30分、40分降分,包括直降一本线(目前只有一所高校保留),都已不见踪影;第四,考核门槛增加。所有高校都规定在复试中,进行体育体能测试,就连测试的项目和标准也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从上述综合对比分析中,我们很不难看出,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报考条件是史上最苛刻的一年,报考难度也是史上最大的一年。2018年全国自主招生报考学生达83万人,预计今年很难超过40万人。这样的变化喜哉忧哉?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

起码有几种尴尬的情况:一是考生为参加自主招生拼搏竞赛,学习受到影响,好不容易拿到个什么奖被宣布无效,到头来“鸡飞蛋打”;二是考生家长煞费心思,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弄来个什么奖项、论文、专利结果无用,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三是一些社会机构举办各类“山寨”竞赛,甚至买卖获奖证书、专利证书,对不明真相的家长做出的种种承诺,一时间化为乌有,无疑要承受退费的莫大经济损失。

不管怎么说,2019年自主招生“大变脸”是件好事。尽管对此社会却颇多微词,甚至有人进行指责和攻击,但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指责和攻击也只能成为眼界狭隘、格局低下、利益受损后的思维变态的表现。凡事矫枉必须过正,乱事必须拨乱反正。

笔者窃以为,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调整,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其意义在于:回归了自招初衷,回归了客观真实,回归了公平正义。

我国始于2003年的高校自主选拔招生,旨在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不拘一格降人才”,

初衷就是通过自主招生这一特殊形式,发现和选拔那些“具有学科特长和发展潜质”的优秀的专门人才,是对普通高校招生“一考定终身”形式的有益补充和人才选拔渠道的拓展。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十几年来也确实选拔和培养了一批特殊人才。但是,随着2015年自主招生的改革,由原来的高中推荐改为学生自荐,报考条件范围进一步扩大,报考门槛大大降低,加之考核时间的优化,众多利好极大地刺激了广大考生的报考热情,报考连年上升,“高烧不退”,报考人数呈几何式增长,到2018年达到83万,较2015年增加了30多万。难道我们的时代真的是英雄辈出?以至于短短两三年“造就”出这么多的特殊人才。

显然不是,是什么?是社会临时“培优”出来的。事实上真正具有“学科特长和发展潜质”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但当这个群体被放大之后,在报考条件上的参假使假现象泛滥,也就在所难免。报考门槛的降低,招生规模的扩大,巨大优惠政策的刺激,也自然而然地孕育和催生了自主招生的“市场”。一些社会机构看好“机遇”,一时间各类竞赛活动,此起彼伏,风起云涌,名堂多得让人瞠目结舌;贩卖、兜售假证书、假专利、假论文的现象,泛滥成灾,令人不寒而栗;更有甚者某些机构拉大旗扯虎皮,欺世盗名,虚假承诺,欺骗家长行为在蔓延。所有这些现象严重扰乱了自主招生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扭曲了人们的心理和灵魂,同时也增加了自主招生的成本和学生报考自主招生的成本,更是降低了自主招生的社会公信力。社会上出现的这些乱象,犹如一颗颗毒瘤,腐蚀着自主招生的健康肌体。作为国家主管教育的部门,不可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坐视不管。

2019年自主招生政策的调整和紧缩,是非常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是完全正确的。中国中医学的一个理论叫“固本”,治病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大调整,对国家教育部年初下发《通知》的文件精神执行很到位,值得称赞。不用利器,乱象就难以根治。

自主招生是人才的“选拔”机制,学科竞赛则是人才的“发现”机制。“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就有发光的时候。那些真正有“学科特长和发展潜质”的出众的学生,通过学科竞赛是能够被发现和遴选出来的。问题在于由谁来发现和遴选?笔者认为,学科竞赛举办主体当属国家官方机构。道理很简单,国家官方机构举办的竞赛,规范、严格、最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其他主体举办的赛事错宗复杂,缺少可信度和公信力,被排除在主招生申报条件之列,理所当然。

既然有成熟的的人才“发现”机制,又有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那么,割除自主招生肌体上的“毒瘤”,暂断社会“市场”的链条,靠政策调整得以解决,是件非常值得称道的事情。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自主招生的健康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与正义。

高校招生是根无形的“指挥棒”,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自主招生政策的适时调整,对社会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能够把自主招生的报考引导到健康的轨道上来。2019年自主招生政策的重大调整、严格规范,为我们自主招生的报考释放出信号,提出了警示,也指引了方向。自主招生路在何方?不言而喻。

传播高考知识,引导志愿理念,传授填报技巧,服务全国考生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许可转载须署名作者注明出处]

高考规划专家李勇微信lywx418988 / 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