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生卒年为700?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开元九年(721年)进士,做官曾做到尚书右丞,所以世称“王右丞”。他信奉佛教,作诗常把佛教禅意融入其中,有“诗佛”之称,更兼其擅长绘画,被苏轼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来遂以之为王维的诗歌艺术特色。诗歌众体兼长,今存诗四百多首,后人对其评价非常高。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又编》说:“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徐增在《而庵诗话》中说:“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第十首:《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诗歌大意:隔远看时山还有颜色,走进了却连水的声音也听不到。春天过去了,可是花儿还在盛开,人慢慢地走近可是鸟儿却一点而也没有受到惊吓。

这是一首题画诗,主要表达了两层含义,一是画非常的漂亮和逼真,二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以及对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向往。本来春天过去了,百花应该凋零了,可是在画中还可以看到盛开的花朵仍在,这其实表达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人靠近鸟儿,鸟儿却没有受到任何的惊吓,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人和万物本应和谐相处,融为一体,所以鸟儿才不会害怕人。这正是佛家讲的众生平等,推而广之,也就是万物平等和谐相处之意,这正是佛系诗人王维的思想追求。

第九首:《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是王维的辋川别业其中的一景。这首诗应当是填报九年(750年)王维的母亲去世后,作者遵制守丧,于是退隐辋川,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这首《鹿柴》就是其中一首,为《辋川集》二十首之一。

语言浅易近人,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幽静的空山夕照图。作者本来就擅长绘画,这首诗只是短短的二十个字,就勾勒出一幅静谧的画面,读后使人的心境顿时安静了下来。

第八首:《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也是辋川其中的一景,这首诗也是《辋川集》二十首之一。

独自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着琴一遍又一遍地引声长啸。因为处于幽深的竹林之中,所以没有人知道我,只有一轮明月来相照陪伴我。诗中有孤独、有寂寞,其实这一层意思是很少有人能够读懂的,作者在政治上倾向于张九龄,但是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朝的一代名相张九龄却被罢职,王维看着国家政治的日益黑暗腐败,自己却无能为力,却又不愿同流合污,所以才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其实他的内心是孤独寂寞的。

第七首:《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诗名又叫作《汉江临泛》,汉江,即汉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

诗歌描写了汉江流过的荆门等楚地,把三湘和九派等地方连通了。这汉江好像要一直流到天地之外去,山色仿佛似有若无。汉江沿线的城市郡邑好像在水面上浮动着一样,那流动的波涛似乎把远方的天空都给荡动了。襄阳这么好的风光和天气,连我这个山翁都被陶醉了。

这首诗历来被推举为吟咏襄阳名城的最佳诗作。尤其是颔联和颈联对仗得极为工整,真是一首名作。

第六首:《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也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诗歌描写了空旷的山谷在经过了一场雨后,傍晚时分,已经能够感受到秋天到来的气息。明月洒下一片月光照耀在松树间,一股清泉从岩石上顺流而下。竹林里发出阵阵喧闹,肯定是浣洗衣物的女子回来了,莲叶摇动肯定是有船从上游划下来。春天的芳菲要消歇就任由它吧,我这个隐居的人自会留下来。

这首诗和王维的其他许多诗歌一样描写得意境空灵,王维的诗歌读后总能使人安静下来,也只有真正懂得安静的人才能领会其中的禅意。

第五首:《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人认为是王维晚年的作品(比如360百科、百度百科都说是唐肃宗乾元元年即758年)之后的作品。但是也有观点认为是王维中年时期的作品(比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三百首》),王维在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后居终南别业时所作,这个时期的王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终南,即终南山。终南别业,一说是辋川别业。

诗歌大意:我中年以后颇有点信奉佛学之道,到了晚年甚至把家安置在终南山脚下。每当兴致来临的时候我常常一个人独来独往到处游玩,遇到快乐的事情也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知道。有时我会行走到水的尽头寻找源流,有时候又会去看云朵升起时的千变万化。游玩到林间时偶然遇到一个老人,我和他饶有兴致地谈论,欢声笑语,在这样的兴致中以至于忘了回去的时间。

自从中国人接触到大乘佛教的教义后,领悟到了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这对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影响极大,当他从禅定的静室中走出来时,他用一颗宁静的心看待世界万物,则世界万物都是空灵静谧的。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也一直被许许多多的爱诗爱禅之人所喜爱。

第四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字句解释:

山东:古时有好几种说法,一说为崤山以东地区;一说为华山以东地区;一说为太行山以东地区。在唐代时,山东一般指崤山和函谷关以东地区。

作者自注,作这首诗时自己仅仅有十七岁,没法想象一个只有十七岁的人竟然能够有如此浓厚和深刻的人生体验,要知道一个人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是不可能创作出有大境界的诗歌作品的,从这首诗可以了解到王维也是年轻时就才华横溢。另外,这首诗的后面两句还运用了一种高超的艺术手法,叫做对面落笔,本来作者重阳节这天登高怀远,自己思念家中的兄弟,但是他却从对面的身上落笔,写遥想到兄弟们今天登上高山,在佩戴朱萸的时候少了我,他们一定在思念我吧!明着写兄弟思念自己,其实表达的是自己思念兄弟,能够把这种高妙的艺术手法和自己强烈的感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恐怕唯有王摩诘一人耳。

第三首:《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又叫作《相思子》。简短的二十个字,写出了作者心中无尽的思念情感。王维擅长以淡笔写浓情,此诗即是典型。

第二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山:这一词有两解,有人认为应当解释为春天的山(百度百科、360百科以及一些其他资料);还有人认为是一座叫做“春山”的山。

这首诗开篇的第一句写了“人闲桂花落”很是具有禅意,桂花为什么要在人闲的时候飘落呢?其实这就是佛家修禅的一种主张“明心见性”,只有你的心真正静下来了,你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动与静,也正是在人闲的时候,才感受到桂花的飘落,所以才由此一说。

次句“夜静春山空”则是运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但是和我们平常经常看到了以动衬静又不一样,这里是以静来衬静。夜很静了,春天的山谷中格外的现得空旷,其实空旷在这里就是空灵安静之意。

第三句“月出惊山鸟”简直把这种空灵安静写到了极致,正是因为夜晚十分安静,所以连月亮静静地出来都惊动了山中栖息的鸟儿。

第四句“时鸣春涧中”则近接上句,因为山中过于安静,月亮出来后惊吓到了鸟儿,所以那些收到惊吓的鸟儿才会不时发出一两声鸣叫。

全文短短的二十个字,就把禅学空灵寂静的境界写到了极致,不愧是佛学家的诗人,诗人中佛学家。同时,这首诗还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风格特点。桂花、山、月、鸟、春涧等这些景物的组合,构成了一幅空灵寂静的夜月春山图。这首诗歌写得极度空灵,恐怕是佛学大师见了也不免赞叹:“不愧诗佛之称号也”。

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安西:唐代都护府名,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阳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为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汉代时设置,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

这首诗有好几个名字,一曰《渭城曲》,一曰《阳关曲》。并且这首诗传唱得十分广泛,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成为《阳关三叠》。

这首诗的语言也十分容易理解,诗的大意是:清晨,渭城下过了一场小雨后,尘埃已经被沾湿了,客舍前的柳叶显得更加青翠。你再喝了这一杯酒吧,当你向西出了阳关以后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

后人评价这首诗非常高:

《唐诗镜》:语老情深,遂为千古绝调。

《唐诗绝句类选》:唐人别诗,此为绝唱。

《唐诗摘钞》:先点别景,次写别情,唐人绝句多如此,毕竟以此首为第一,惟其气度从容,风味隽永,诸作无出其右故也。

通过这些评价,我们可以知道后人对这首诗的崇拜程度。

其实,当我读了这首诗以后,可谓是感慨良多,唐朝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王朝,无论是在文化、军事、政治、外交和国际影响力方面都难有敌手。也正因为在这样的大国时代环境下,当时人们的普遍理想是去边疆为国开拓国土,建立功业,古时交通通讯也不发达,因此朋友一旦离别,往往可能数年甚至数十年不能一见,这也导致了唐人十分重情,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今天互联网拉近了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可是唐人那种浓烈的感情却一去不复返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