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无疑借用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而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跨越了很长的历史阶段,比如根据史料记载,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

然而,海上丝绸之路海路交通的大发达,主要是在中国三国时代以后。

罗马和中国的心有灵犀:说说『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南朝的大发达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

这是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

一方面,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想与古印度诸港口和其他东方国家直接进行贸易,而无须再通过与东罗马帝国敌对的波斯(萨珊波斯)等地,曾经派遣使者前往阿拉伯西南,与当地部族人士接洽,约定由他们前往印度购买丝绸,再转售给罗马人。罗马皇帝之所以有这样的构想,也是因为所联络阿拉伯沿海部族原本就常有贸易船只前往印度一带。

罗马和中国的心有灵犀:说说『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南朝的大发达

4世纪时的东罗马帝国。

另一方面,从中国的角度,海外贸易能够获得厚利,也逐渐被人们认识。王室和官吏,固然喜欢从事海外贸易,而其他社会阶层,也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中来。

『海上丝绸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Emmanuel-èdouard Chavannes )首次提及,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说:

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以婆庐羯泚(Broach,冯承钧先生译本根据唐代高僧义净《大孔雀咒王经》中的地名译名)为要港。

当然,之前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并非至婆庐羯泚等印度港口而止,但沙畹的这种表述,或许反映出站在中国人们的立场,对印度港口之后的贸易线路,不甚了解,而事实上,后续的贸易线路也不完全是通过海路进行。而在六朝时期,因为西面的东罗马帝国皇帝和阿拉伯半岛的部族形成了贸易联盟,印度以西的海上丝绸之路,才逐渐清晰地浮出水面。

罗马和中国的心有灵犀:说说『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南朝的大发达

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是由复杂而多元的路线共同构成。

《南齐书·荀伯玉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世祖(齐武帝萧赜)在东宫,(荀伯玉)任左右。张景真使领东宫,主衣食官谷帛,赏赐什物,皆御所服用……又度丝锦与昆仑舶营货,辄使令防送过南州津。

昆仑舶一般认为是唐时海舶之名,指的是古代南海诸国的商船。《新唐书·王綝传》中这么写道:

迁广州都督,南海岁有昆仑舶,市外区琛琲。

《旧唐书·王方庆传》这么说:

广州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

这两处史籍记载经常被人们所引用,用来说明唐朝时期才出现昆仑舶,但是前引《南齐书·荀伯玉传》中的记载可以证明,南齐时代昆仑舶已经在海上航行,而且昆仑舶就是以载运丝绸锦缎作为最主要的商品。

罗马和中国的心有灵犀:说说『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南朝的大发达

昆仑舶不仅仅指古代南海诸国的商船,中国商船由昆仑人当水手的也被称为昆仑舶。

而《梁书·王僧孺传》记载:

天监初……出为南海太守。郡常有高凉生口及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贸易。旧时州郡以半价就市,又买而即卖,其利数倍。僧孺乃叹曰:「昔人为蜀郡长史,终身无蜀物,吾欲遗子孙者,不在越装。」

《南齐书·荀伯玉传》显示皇室的亲信直接兼营海上贸易,《梁书·王僧孺传》显示进出口口岸的官府直接参与进出口生意,正是因为这些商品得到海内外市场广泛的欢迎,才会有这样丰厚的利润。

罗马和中国的心有灵犀:说说『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南朝的大发达

南齐是中国南北朝中南朝的第二个朝代,起讫年份是公元479年至502年。

罗马和中国的心有灵犀:说说『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南朝的大发达

南朝梁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起讫年份是公元502年至557年。

南齐是中国南北朝中南朝的第二个朝代,起讫年份是公元479年至502年;南朝梁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起讫年份是公元502年至557年,在这两个朝代昆仑舶满载丝绸出口西方,和东罗马帝国的史料记载在4世纪早期从海路大量输入丝绸织物,从年代上是若合符契的,中西历史记载,在这方面可以互相印证。

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海上丝绸之路虽然开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贸易,宋代以后,才有比较多的民间商人参与。但是,哪怕只根据本文涉及的不多的史料,无论是关于南齐还是关于南朝梁的记载,都显示所谓官方贸易实际上是主要中国方面的官方,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半岛、印度次大陆的官方或许参与贸易线路或战略的谋篇布局,但是没有证据显示『每岁数至』的『外国贾人』都是官方身份的——换个角度,他们如果都是官方身份,那么也不至于总是遇到『以半价就市』的遭遇,吃这样的明亏。

而从中国方面来说,无论是皇室成员派遣亲信兼营海上贸易,还是进出口口岸的官府直接以权力垄断价格,其实本质都是个体成员谋取厚利,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方行为。

罗马和中国的心有灵犀:说说『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南朝的大发达

古代港口海上贸易图

至此我们不难明白,早期海上丝绸之路固然有官方色彩,但主要局限于中国方面,而中国方面官方的参与,主要也是因为皇室成员、宗室贵族和州郡长官觉得其中有厚利可图而个人积极参与,以王僧孺为例,他本人清廉自持那么南海太守就没有参与具体的贸易获利,而在这种情况下,广州的海上贸易依旧有条不紊地进行,可见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主体,主要还是包括『每岁数至』的『外国贾人』在内的双方的民间海商。

前面我们讲到东罗马帝国皇帝与阿拉伯半岛西南沿海的部族联络形成贸易同盟,是为了绕过波斯直接进行丝绸贸易,但是等到其通过阿拉伯半岛连接印度次大陆进而连接中国南方沿海口岸的大迂回贸易战略成型,波斯人也老实不客气地享用了这条海上贸易通道的资源。

慧超《往五天竺传》记载:

(波斯国)亦泛舶汉地,直到广州取绫绢丝锦之类。

这说明至少在唐朝时期,波斯人已经明确地知道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路通道,并将很多原先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的商品转移到了海上丝绸之路上。

罗马和中国的心有灵犀:说说『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南朝的大发达

凭借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和古代意大利联系在了一起。

总之,罗马和中国的心有灵犀,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南朝时代的大发达,也为之后唐宋时期更盛况空前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