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新市民

点击关注 亲爱的朋友下午见~

记者从省扶贫办获悉,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10月17日在北京举行,甘肃省1个先进集体和3名优秀个人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

本次获奖的分别是:

“娇姑娘干扶贫,巾帼不让须眉”的庆阳市庆城县蔡家庙乡大堡子村党支部书记翟小丽荣获奋进奖;

在驻村帮扶中书写青春赞歌,做无愧新时代的扶贫干部”的甘肃省中医院团委副书记、定西市通渭县第三铺乡侯坡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郑访江荣获贡献奖;

“真情为民,真帮实促,共圆大寨梦”的天津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原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沙湾镇大寨村第一书记宋鹏荣获创新奖。

在脱贫攻坚中,探索出“整体工作党委政府推动、产业发展公司化运作、组织生产专业合作社实施、贫困群众入社入股分红”发展思路,构建出“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贫困群众+金融保险特色产业扶贫”庄浪模式的平凉市庄浪县荣获组织创新奖。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几位获奖者的先进事迹。

“女娃娃”贫困村“当家” 

头梳马尾辫,身穿小夹克,腿上牛仔裤,还长了一张“娃娃脸”……见到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翟小丽时,很难想像,这位刚满30岁的时尚女孩,是庆阳市庆城县蔡家庙乡大堡子村“当家的”。

2012年毕业于陇东学院的翟小丽,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走上讲台,而是选择走进乡村,立志为家乡脱贫攻坚出一份力。

在当地一家企业担任党群专干两年多后,2015年,翟小丽被选派到庆城县蔡家庙乡大堡子村担任村主任助理、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扶贫专干。随后,在村委会换届中,身高1.6米的她又以高票当选为大堡子村党支部书记,成了村民们嘴里念叨的“女娃娃书记”。

这个“女娃娃书记”可不简单。如今,大堡子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55户减少到8户。村民不仅靠着肉牛养殖、中蜂养殖及中药材产业的不断发展,户均年收入达到5800元。而且村子还打造成了庆城县美丽乡村示范村之一。

村里来了个“女娃娃”

翟小丽至今还记得,到村里报到那天,汽车顺着颠簸的山路把她丢在几间破旧的土坯房前。看着“庆城县蔡家庙乡大堡子村村民委员会”的简陋牌子,一间房子既是村卫生室,又是便民服务中心,室内设施陈旧不堪——这就是她即将工作和生活的“家”。

“一个冷冰冰的村部,怎么能为群众提供服务?”翟小丽心想,要想和村民们成为亲人,就得先把这个“家”收拾干净,让群众感到温暖。

说干就干,翟小丽和村“两委”班子一起争取项目资金,不到半年时间,修起了一栋集办公室、卫生室、残疾人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等于一体的两层综合办公楼,还建起了文体广场,铺完了所有通村组的砂砾路。

村部修缮期间,翟小丽工作的脚步可没有停歇,村里55户贫困户始终是她最操心的人。她深知,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是自己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住进新房心里暖

住得暖,是改善村民生活的重要保障。当地群众历来以窑洞为主要居所,虽然当时已经有120多户村民的危窑房得到改造加固,还有一部分村民搬入新房中,但仍然有村民住在年久失修的窑洞里,不愿改造。

村民谷胜财就是其中一个。即便放杂物的一孔窑洞已经塌了一半,老谷还是不想搬出住了几十年的破旧窑洞,他觉得住窑洞冬暖夏凉,舒服。再说,关键缺钱啊!

干部们劝了几回,说有危房改造资金,老谷不信“天上还会掉馅饼”。直到这个“女娃娃书记”上门做工作,老谷的念头才有了转变。

“小翟劝我说,儿子该娶媳妇儿了,难道你忍心让儿子儿媳和将来的孙子都住这里吗?”谷胜财说,“她还给我说了危窑房改造项目的很多补助政策,咱心里一下亮堂了。”

2016年,谷胜财享受到危窑房改造补助14100元,以及期限十年的危窑房改造贴息贷款12万元,建成了五间砖木结构的新房,还打了一眼小电井,吃上了自来水。

如今,走进谷胜财的新家,三间宽敞的卧室,干净明亮的厨房,家具一应俱全。坐在新沙发上,谷胜财对翟小丽赞不绝口:“明年儿子就要结婚,我们一家能住上这么安全又漂亮的房子,都是这个‘女娃娃书记’的功劳。”

“做好群众的工作,最根本的是要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担忧,这样才能因户施策、对症下药,他们才能认可你、信任你。”翟小丽如是说。

创办产业忙致富

农村的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翟小丽深知,要想不当纸上谈兵的“秀才”,就得付出更多努力。平日,她不是走进田间地头,向村民请教,就是跑大小市场,摸清最新行情。

大堡子村大部分村民都有搞养殖的经验,发展养殖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为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她和村“两委”按照省里和县里的各项扶贫政策,加大对养殖户的产业资金支持。在“真金白银”的扶持下,她引导村民成立了振强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为符合条件的44户贫困群众每户争取到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拓宽了致富渠道。

看着别人跟着翟书记搞养殖挣了钱,家里三代人都养蜂的村民王正中想要放弃养蜂,搞肉牛养殖。翟小丽得知这一情况后,找到王正中一起分析市场行情,送他参加中蜂养殖培训,还协助他和其他3户村民成立了隆庆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借助产业扶贫专项贷款推动中蜂养殖规模化发展,蜂蜜顺利销往庆阳、兰州等地。2016年,合作社养蜂收入达到20万元,现在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10户。

“我们家三代养蜂为生,差点就砸在我手里。还好翟书记让我坚持下来,现在养蜂产业发展得很好。”王正中说,“下一步,准备在互联网上进行推广,让我们的蜂蜜卖得更多,卖得更好。”

面对村民和同事们的称赞,翟小丽总是谦虚地笑。这位“女娃娃书记”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只要她开口,话题总是离不开“扶贫”二字。忙碌的工作让她不断成长,也给她留下不少遗憾。

“孩子不到百天时,我到村里任职。3年多时间,儿子总是见不到我,现在都不愿意和我一起睡了。”说到这些,她颇为失落。

“小翟把所有的时间几乎都奉献给咱村里了,这个女娃娃有学问、肯吃苦,村里的发展离不开这样的好干部。”大堡子村党支部副书记谷胜乾说。

敢啃“硬骨头”的帮扶干部 

“就算青春渐行渐远,我也会庆幸。在我的青春里,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侯坡村。”10月17日,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后,郑访江第一时间对记者满怀深情地提及了侯坡村。

这个陇中黄土高原上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是通渭县第三铺乡的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这里是难啃的“硬骨头”。

2017年,省中医院选派团委副书记郑访江只身来到这里驻村帮扶,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那会,他的儿子才两个多月大,70多岁高龄的父母也需要人照顾。郑访江丢下父母妻儿,俯下身子扎根农村,结穷亲、解民忧、帮民富,成为贫困群众的“贴心人”和脱贫奔小康的“领路人”。

“这个年轻干部靠谱,说话办事我相信!”

“侯国军不好惹。”在侯坡村,建档立卡户侯国军是出了名的暴脾气。去年年底,他家已连续4年没有缴新农合保险费了。每年到收缴时都和村干部闹得脸红,村干部都说“谁去也没有办法。”

“既然组织给了我这个职责和使命,就要把村子帮扶好!”面对这样的“硬骨头”,郑访江没有退缩,而是主动登门拜访,和他喝茶拉家常。

郑访江在深入攀谈后得知,侯国军不缴新农合费用并不是没钱,而是多年前对村干部的印象,他对村干部在分配低保、落实惠民政策方面不信任。此前,政府主导扩大暖棚养殖规模,侯国军也修建了牛棚,可他听说免费给农户的肉牛要过完春节才兑现,不禁起疑,想着以新农合缴费为筹码,等牛落实了再去缴费。

听出事情原委,郑访江心里有了底。他告诉侯国军,这些政策一定落实,自己能打包票。可侯国军还是不信:“你是外来人,村里的事儿你做不了主,我怎么相信你?”于是郑访江就拿出纸和笔,将侯国军的诉求和自己的承诺白纸黑字写在纸上,强调,“办不到可以以此为据去向上级反映”。

侯国军被感动了,当即同意缴纳新农合费。郑访江随即就请他坐自己的车到乡里的信用社取款缴费。

后来,郑访江还专门给他送了过年穿的新棉衣,联系医生给他妻子看病买药,及时协调落实了政府送的那头牛。自那以后,侯国军逢人就说:“这个年轻干部靠谱,说话办事我相信!”

“真是幸运,我们村来了个百姓健康的守护人!”

侯坡村侯家山社贫困户陈功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帮助下“看病不花钱”的事,在村里广为流传,村民纷纷伸出大拇指为他们点赞。

半年前,陈功感觉腰部疼痛、腹部肿胀不适,去定西市医院做检查后,初步诊断为肾功能衰竭、肝硬化腹水、糖尿病等多种重病。诊断结果让这个贫困的家庭如遭晴天霹雳。

得知这一情况后,郑访江告知了陈功家的省中医院帮扶责任人张丽平,让她帮助联系看病。他还协调村里写了证明信,驱车5公里山路将信送到陈功家里,催促他早点去省城诊治。

在他和帮扶责任人的多方协调下,陈功在省中医院做了全面的检查治疗。数千元的检查费、诊疗费和药费都由帮扶干部和相关科室为其垫付。

“陪前陪后给我看病,就和亲人一样,还给我垫钱检查和拿药,真不知道怎么感谢。”说起侯坡村的帮扶干部,陈功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贾继珍是侯坡村下侯家社的村民。今年3月,她赴省中医院诊治眼病时,意外发现有乳腺肿瘤,在帮扶责任人谢又生和郑访江的协调动员下,肿瘤外科主任杨维建为她免费做了手术。

“看病一分钱也没有花,还给我们请了午饭,像郑书记这样的干部实属罕见。”贾继珍的丈夫侯学仪说,“他们像对待亲兄弟一样对待我们,他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因病致贫是侯坡村大部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自郑访江到村里住下后,通过“送人就医,送医上门”等服务,给村民带来了诸多便利。

截至目前,侯坡村已有10多名患者先后到省中医院诊治了疾病,已有6批次30多名省级医疗专家赴当地开展义诊或上门诊治疾病,先后共为群众免去医疗费8万多元,义诊送药价值6万多元。他还联系省中医院为第三铺乡的120名驻村帮扶干部进行免费体检,节约费用7万余元。

提及郑访江,侯坡村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他们发自肺腑地说:“真是幸运,我们村来了个百姓健康的守护人!”

“我们的日子,现在越来越好了!”

何虎虎家是侯坡村三条沟社的贫困户,是村里最困难的贫困户之一。他视力失明,去年又诊断出直肠恶性肿瘤,生活过得十分困难。郑访江从第一次入户到他家,就下定决心要帮助他家早日脱贫。

何虎虎住的房子是上世纪70年代的危房,他积极协调省中医院为其资助1.5万元,动员帮扶责任人郑慧及责任科室疼痛科共同捐助5000元,帮助他家盖起了新房子,建起了牛棚,养起了牛犊,动员两个女儿赴杭州务工,每人每天工资160元。何虎虎感激地说:“经过省中医院和郑书记的帮助,我家的日子现在是越来越好了!”

在郑访江的积极争取下,贫困户侯旭武、侯平国、侯建平、姚建武等4户,也得到省中医院和帮扶责任人、帮扶科室的资助,都建起了安全住房,帮助2户贫困户拉上了安全饮用自来水,补齐了该村“两不愁、三保障”的短板。

扶贫,先扶智。郑访江除了协调省中医院奖励村里2017、2018两年考上硕士、本专科院校的15名学生外,还自掏腰包为村里困难学生家庭先后给予1.2万元的资助,并组织省中医院青年团员看望慰问三个帮扶村的26名留守儿童。

郑访江深知,侯坡村要脱贫还是要有增收产业和项目。在当地政府和帮扶企业的支持下,他和驻村帮扶干部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该村“六产业基地、一扶贫车间”已初具规模。同时,筹资建起了村文体广场。

经过一年多的帮扶,侯坡村贫困人口从2016年底38户200人下降到目前17户81人,贫困面从19.2%缩小到7.8%。

“在郑访江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我们的村子变化很大,越来越好了,会早日脱贫。”侯坡村党支部书记侯学礼充满信心地说。

天津来的“致富带头人” 

做产业发展的“领路人”

 初到大寨村,迎接宋鹏的是四周光秃秃的大山。大寨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两分地,农业生产不成规模。脑子活的村民,搞木材加工、卖装修材料富起来了,剩下的大部分不识字,没什么技术,大多在外做零工,挣不到多少钱。

 “村里一直没有致富带头人,现在就看你的了。”老文书的一句话,让宋鹏的心里沉甸甸的。

宋鹏明白,大寨村产业发展缺乏好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型人才,村民缺的是致富的信息和信心,优质农产品缺乏销售的渠道,这些都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经过多方考察、研究,他首先将目光锁定在了当地特色产品肉臊子上,决定以农村电子商务为工具,打造一条“种植/养殖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办企业—多渠道销售”的农村电商产业。

沙湾臊子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看到臊子有销路,村民们信心倍增。宋鹏在臊子产业上的努力,村民们看在眼里,他们亲切地称宋鹏为“臊子书记”。

除了沙湾臊子外,村里还培育、开发了宕昌罐罐酒、宕昌参芪蜜、沙湾蜂糖酒、沙湾梅花椒等6类12款产品,带动村民种植油橄榄350亩、核桃800亩、梅花椒1000亩、开垦荒山种植杜仲800亩。

去年下半年,全省掀起农村“三变”改革的热潮。大寨村村“两委”班子与驻村工作队整合扶贫资金、政策奖补资金共计138万元,组建新型经营主体,成立1家村办企业、3家合作社,建起了农村电商产业化基地。村里还通过创新产品代销、农产品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与包括1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180余户村民签署了“三变”改革入股协议,村民成为干事创业的主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宋鹏还发起成立“沙湾大寨产业扶贫发展基金”,首期募集11万元社会资金,建设28平方公里“水峪沟中华蜂养殖示范区”。通过深化“1+X帮1”的扶贫工作模式,大寨村与天津禾田社科技有限公司、甘肃省轻工研究院、深圳微趣科技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建设“季莳鲜梅花椒基地”“季莳鲜中华蜂蜜基地”以及“陇韵e家”网上商城,积极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市场认可度。

2017年,大寨村集体经济销售收入55万余元,带动8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5户沙湾臊子技术入股贫困户增收1.8万元。

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宋鹏知道,要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得让群众心热起来、行动起来,而只有成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群众才会依靠自己、支持自己。

3年来,宋鹏始终坚持与群众同吃同劳动,听取意见建议,化解矛盾纠纷,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也转变了服务理念,已累计帮助群众解决各类问题160余件。村里的基础设施得以不断完善,村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目前,全村已建成“家园驿站”、便民服务中心、电商扶贫服务站、灌溉工程、白龙江护堤,安装起了太阳能路灯,安全饮水工程已开工,新的村民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白龙江公园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

宋鹏还发起成立“沙湾大寨教育发展基金”,累计募集资金、物资70余万元,给贫困学生发放棉被、电脑、图书、书包文具等物资。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们开阔眼界,他联系组织3期宕昌学子暑期京津访学夏令营,带领43名宕昌贫困学子去京津地区参观学习,给予学生物质上的支持及精神上的鼓励。

做群众自力更生的“助推器”

鼓励村民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新技术,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致富信心,才能让群众懂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为此,宋鹏在村里选择了2户致富能手作为示范户,带动周围群众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村办企业,共同发展生产。村民不了解国家及省里的精准扶贫惠农政策,他就组织村里举办“大寨讲堂”,讲解扶贫政策的具体措施、要求和申办程序,拓宽村民的发展思路并积极宣传大寨村发展规划,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在各种培训的宣传鼓励下,20余户村民主动找到村“两委”,交流致富想法,要求加入村办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富民产业。

要发展电商,村里最缺的是农村电商人才和经营型人才。宋鹏发起成立了“宕昌县青年电商荟”,在市场、技术、人才、渠道等方面为广大青年电商创业者、从业者提供服务,助力农村青年电商创业。由他组织开展的“农村电商培训生培训”,为大寨村培训农村电商人才、经营型人才24名。

有了产业,培养出专业人才,还需要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宋鹏想尽办法,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就业机会,让村民们拥有一技之长。村里通过举办“农村电子商务能力提升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班”,培训乡镇干部、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180余人;成立“电商工作室”,培育、孵化创业项目12项,协助注册合作社4家,注册公司1家。

在宋鹏的带领下,大寨村村集体经济、网货产品、农村经营型人才从无到有,全村呈现出自力更生、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480元提升到42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由120户降至88户。

从三尺讲台的优秀讲师到田间地头的“臊子书记”,宋鹏的身份变了,不变的却是肩负的责任与担当。

2015年8月,宋鹏受天津大学选派,赴陇南市宕昌县沙湾镇大寨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两年任期满后,他又主动申请延期驻村一年,坚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实。三年的驻村工作,他帮助大寨村成功打造了全链条式电商产业,培养了一批农村电商人才,带动广大村民增收致富,为大寨村留下了一条“带不走”的致富路。

他们的事迹与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转发扩散,

为这些榜样点赞!

来源:甘肃日报

点图送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